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个孩子人生的远方

2019-10-05     小新知识堂
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个孩子人生的远方

最近,杨守梅老师因为惩戒学生,被家长威胁,遭到学校惩处的新闻,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心寒。这种“冷”的感觉,近几年年越来越明显,教育行业似乎正在变成一个特殊的“服务业”,老师们要半跪着、面带微笑“伺候”自己的客户——学生。

我从教快二十年了,很多人羡慕我有两个假期,但他们看不到我每天备课到深夜,还要对各色学生赔小心,唯恐熊孩子的熊家长闹到眼前。

老师的一个学期,是生命急剧消耗的几个月。作为职业教师兼母亲,要管着别人的孩子,又不愿放弃自家的孩子,两边都要用心,不愿意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基本上到了学期末,身体稍微差点的老师,脸上都多少有些枯槁之色,大家见面,彼此会说:“这两天气色不如前两日啊,再坚持坚持,快到假期了。”

对我们来说,假期成了一个内心渴望的日子,不仅是可以休息身体,更是可以让紧绷的灵魂放松一下,可以看看人生的远方,也积蓄点力量,期待着自己用在学生身上的努力能结出成果,可以看到他们的未来。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望”这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太重要了。假期结束,回到学校,同事们彼此相望,发现大家气色不错,生活看上去又有了些希望,又能坚持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再奋斗半年了。

今天,我们想聊的汉字是“望”字。在中医四诊要诀中,“望”是看的意思,而且是近距离的观察,那么“望”字最初就是指近距离的看吗?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大家都背熟了。李白出蜀,在小舟中,望见天门山,心中激动,写了这首小诗。

这首诗里,有诗人的远望,感觉天门山被江水劈开,也有近观,两岸青山相对而出,仿佛是舟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正当诗人迷惑的时候,随着小舟的行进,欣然而出的孤帆,让诗人有了如同日边来的欢喜与兴奋。

反复读这首诗,直至今日,我们还能想象出,李白眺望远山时,睁大双眼,满脸期待,满心渴望的样子。

由此来看,“望”在甲骨文中,便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本义便是指人站在土堆之上翘首远望的意思。所以,“望”最早指的便是看,但是又不是简单地近距离的“看”,而是“远望”的意思。对孩子充满期望,渴望他们能成人、成才,就是老师“远望”的情怀。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谲》篇中讲了一个曹操的故事,由这个故事,我们便可窥见曹操的谲诈与足智多谋了,这个故事便是“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部队去讨伐张绣。这天热得出奇,曹操的部队在山道上行走多时,到了正午时分,士兵们都非常得口渴,可是附近没有水源。曹操眼看部队的行军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他生怕贻误战机,心里十分地着急。

这时,曹操远远望见前面有一片树林,他便灵机一动,用马鞭指着前方对已经坚持不下去的将士们喊道:“将士们,我知道前面有一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快赶路,到了梅林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士兵们一听曹操说这话,仿佛那酸甜多汁的梅子已经吃到嘴里似的,一个个精神大振,加快了步伐向前赶路。

此处的“望”字,便是远看的意思了。而且,还或多或少增加了一点别的意味,因为未来有个美好的目标,我们远望的时候,就增加了更多期待。

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个孩子人生的远方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是一个常用的意象,它往往是以月之圆满突显人之离缺。所以,每当有月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期寄着能够得以团圆的。因而,“望”便有了一个引申义——“盼望”。

杨守梅老师事件发生之后,不乏有批评老师“体罚”学生的声音,但更多的是支持。为什么会这样?每位父母都盼望孩子能有个如满月般完满的前途,人走向未来如同走路,当在路上分心的时候,最殷切的期盼,就是一声棒喝,让他们回到人生的正路上来。

许慎《说文解字•亡部》:“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段玉裁更是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还者、复也。本义。”这里,无论是许慎还是段玉裁都将期望、盼望作为了“望”的本义是不正确的解读,我们从“望”的字形发展中是可以看到它的本义的。

我们一般会在何时望月呢?我想定当是在圆满之时。写这个字的故事时,杨守梅老师的事已经有了定论,在接受了一大堆看上去难以承受的处罚之后,杨老师调往其他学校。身为同行和孩子的家长,最大的期望是,杨老师不要因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信心,还有更多孩子的人生在她的面前,值得她去远望。


-END-

作者 |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责编丨阿加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z1vn20BMH2_cNUgmK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