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爸爸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生病了,但他们不愿意去医院。穿白大褂的医生跟警察一样,对孩子来说都挺可怕的。可是,不去医院,病怎么能好呢,于是,我就会给孩子讲这个故事,虽然,我也不确认这个故事是否能说法孩子。
我会跟孩子说,有个成语故事叫“讳疾忌医”,我们一起来听听。
中国古代,有个特别有名的医生叫扁鹊,他去拜见蔡桓公,一看蔡桓公的脸色,就知道他得病了,就赶紧告诉蔡桓公,但蔡桓公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理睬扁鹊。
过了十多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发现他的病更重了,就会他说:时便发现蔡桓公有病,需要医治,但是桓公却不予理睬。过了有十天,扁鹊再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发现他的病比之前严重了,便跟他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公仍然不理。又过了十日,扁鹊还去探视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在继续恶化,便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还是不肯医治。
到这时,扁鹊心里知道,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他一见到桓公就会转身避开。桓公有些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他是怎么回事。扁鹊告诉来人,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法医治了。其实,我们能理解扁鹊的小心思,他眼前的蔡桓公已经等于是个死人了,但作为医生自己无法救治,心里难过,只好避开。
五日后,蔡桓公开始觉得身体不舒服了,赶紧请人去找扁鹊,却发现,却发现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就这样死了。
故事讲完,我跟孩子说:“看看,明明是小病,如果不及早去医院,请医生叔叔和阿姨帮我们看看,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就会是可怕的结果。”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汉字,便是故事中扁鹊反复说的那个“益”字。
中学时背诵古文,很多古文的字义都让人挠头,比如这个“益”字,我们知道它是有好处的、好的,但在古文中,它经常是增加、更加的意思,让人感到很别扭,因为不懂得这个字的本来意思,只能死记硬背。其实,只要了解这个字的构成,很多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孔子家语•三恕》中讲了鲁庙中的一种欹器,孔子在看到欹器的时候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人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以后孔子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试试。”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 水满则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呀。
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明了“益”的本义,我拿起水杯,问他们,如果我一直不停地给这个水杯中倒水,结果会是什么?这时,只见他们一个个长大了嘴巴,恍然大悟地说:“溢出来。”对了,溢出来。所以,“益”的本义其实就是“溢”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皿部》中说:“饶也。从水皿”。什么是饶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饶,饱也。凡有余曰饶。”清人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解释则更加地完备,他说:“益之水在皿上,则增益之益,即兼有泛溢之意,溢似后来分别文。”
“益”的本义是溢出,那么我们在古文中所看到的其他意义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装水的器皿是杯子,水溢出杯子成为“益”。那么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河水本在河床之内,但是当河水泛滥的时候,它也会溢出来,所以古人称水涨也为益。
《吕氏春秋•察今》篇中讲了荆人涉澭的故事,说荆人想要偷袭宋国,便让人先去在澭水中做好过河的标记。可是荆人根本就不知道当他们标记好之后澭水却暴益,他们在夜晚的时候仍然循着曾经的标记渡河,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荆人溺死者千有余人。此处的“益”便是指水涨之意。
在很多人看来,当我们所拥有的越来越多时,则一定是好的,有益处的,所谓多多益善。因而“益”便有了一个引申义,那就是有好处的,有益处的,好的。
《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在谈到交友的重要作用时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如果你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那就是有益的。而当你同谄媚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诋毁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交友,那就是有害的。此处,“益”便是好的、有好处的意思了。
-END-
作者 |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责编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