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后,有关各地高考状元的话题就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引人瞩目。
看着新闻中状元们一个个真切可人的样子,大多数父母无不投去羡慕的眼神,惊叹着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聪慧,感叹着自家娃娃的不尽人意。
艳羡也罢,感伤也好。自古以来,状元之名可并非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
唐代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中个进士已然算是年轻,想要高中个状元那可真是于千军万马之中突出重围,唯有异军突起,方可获得桂冠。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止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前后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隋朝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唐朝承袭隋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加以完善。在唐代历史中,有一个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集诗词、绘画、音乐多才与一身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据史料记载,在唐代一旦能够“状元及第”,状元郎便会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就像唐人孟郊《登科后》所写到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国科考的鼎盛期乃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科考的难度大大加大,各地的考试生要经历多次考试,历经层层筛选,方有可能问鼎状元之名。
据史料记载,自明代开始,科考需经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明清两代科考的乡试为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每省生员与监生、贡生等均可应试。考试后会相关机构会正式发榜,榜上有名者就算是中试者,这些人被称之为“举人”。
清人吴敬梓有一部名叫《儒林外史》的小说,其中有一个“范进中举”故事,主人公范进多年参加乡试,为了中个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仍是个“童生”,后虽勉强进了学,算是个秀才了,但是生计却是可怜,想要考个举人,还得四处借钱凑凑盘缠。而当他骤闻自己竟然中了举人,激动得竟然发了疯,令人唏嘘不已。
中举之后,亦会有名次的差异,中举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明人唐伯虎就是曾是个解元;中举的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则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凡中乡试的人均获得了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的考试资格,这便是获得了在科举路上继续前行通行证。
会试在明清时期,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但地点是在京城,各省的举人们都可以参加会试的考试。会试由皇帝特派主考官主持考试,会试考中的人称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中贡士的第一名被称之为“会元”。
会试高中的人就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又称“御试”、“廷试”,之所以叫它是殿试,是因为这次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皇帝对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进行策文考试,以定甲第。
明清的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总称之为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如此细细看来,而今大家钦慕艳羡的各地状元们并非古人所谓的状元,推敲下来,应当说是“解元”更为准确了。
今天,我们要将的汉字便是“状元”的“元”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说:“元,始也。从一从兀。”许慎认为“元”就是开始的意,是一个由一和兀组合而成的会意字。但这并非是“元”的本义,而是它的引申义。许慎之所以将“元”的引申义解释为本义,原因皆在于许慎在创作《说文解字》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看到一千多年后的甲骨文的,他只是在小篆的字形上分析汉字,这并非是许慎之错了。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秦晋肴之战,其中写到:
秦晋肴之战
当晋军俘获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后,晋襄公因为听信了母亲文赢的话,竟然轻率地将他们三人放还回了秦国,这使得先轸大怒,不顾国君晋襄公尚在面前,先轸就在愤愤地在地上吐了唾沫。后狄军攻打晋国,到达了箕。在八月二十二日那天,晋襄公在箕地打败了狄军。郤缺俘虏了白狄子。先轸因为自己之前在襄公面前的无状,说:“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哪里敢不自己惩罚自己?”于是他脱下头盔冲入狄军,随后便战死在了杀场上。狄人将先轸的头颅送回,人们看到他的面色就像还活着时一样。左丘明写到这里时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其中的“元”便是“人头”的意思。
古人的衣服种类是众多的,其中有一种称之为“元服”,我初次讲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很是不解,我将“元”的甲骨文和金文写在黑板上时,当他们知道了“元”的本义时,很快便明白了什么是“元服”,那就是“头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佩戴的帽子。
头乃是人身体中至高无上的部位,是人身体的开始,因而“元”便有了引申义——“始”,我们所说的“状元”“元旦”“元首”均来源于此意。
-END-
作者 |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责编丨阿加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gF5tW8BUQOea5Owcz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