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柘皋中学往事

2020-01-01     最忆是巢州

作者:靳清华


柘皋中学校园里有一株棠梨树,据说有几百年树龄。如今,年逾六旬的柘皋中学解散了,名分已成为过去。然而,校园里那棵棠梨树依然挺立,根深叶茂,使曾经在此工作学习过的师生久久难以忘怀,惦念有余。她的花开花落,见证了时代变迁。曾记否,她不知为多少莘莘学子迎来送往,遮风避日;不知与多少师生朝夕相伴,共度时光。几度风雨,几经沧桑,那斑驳的树纹与环环年轮,记述着多少校园往事及难忘的故事。



与校龄差不多的学子们都迈入退休之年,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母校正直青少年,年轻力壮,士气轩昂。那时,十里八乡的求学人,能在古镇上这所最大的中学读书,是一件向往的幸事,因为,该中学是当地建校最早、区域最好的学校,无论是教学与环境条件,还是师资力量等,在县区中学都能排得上靠前名次。五六十年代,县区小学考初中,也是学生优选学校之一,所以学校就有一些来自县城和各区的学生,一度校名为“巢县第二初级中学”。时光荏苒,往事历历,离校四十多年,也在其他几所学校上过学,唯有在柘皋中学几年学习的情景总是挥之不去,常常忆起,浮现在眼前,尤其是那事、那人、那树。


柘皋中学校址在柘皋古镇西街街头,离镇中心十字街大约有两里路,主校区毗邻镇郊农村,辅校区有几处,最大的一处离主校区大门向东200米左右,中间有一座水泥小桥,一条河沟将学校分成两半,辅校区实际上是生活区,基本上是镇上的老旧平房,连成一片,院落围墙临街道北侧,主要是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寝室,寝室里都是上下铺木床,几处大约能住七八十学生,在对面过街不足百米就是食堂,主要是供应住校生与单身教职工就餐,后来大礼堂后边也建了一个食堂,主要为学生蒸饭提供方便。


走过河沟水泥桥就到主校区了,校园地形基本上是呈凵字形,从主道进校门走大约2米宽石子土路,顺着右侧青砖带垛围墙大约100米就到了主校区大门,路左侧一条土埂,埂内是农田菜地。印象中,围墙上写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白底红漆大字,正好有序占据整个墙面,格外醒目。校园大门呈八字形,两侧墙面凹框内写有毛体的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之后也适时更换了其他内容的标语。


校园坐北朝南,大体分前段和后段两大部分,进校门从前到后有一条两米左右的砖石路,路两侧栽有1米多高的冬青树圃,这是校园内最长最整齐的主路,这条路可视为校园的中轴线。进门前面东侧主要有传达室、小操场和大礼堂等,西侧四排教室,前排西头也有一排,每排两个班级教室,中间设有一间教研室。房子是砖木结构平房,青砖黛瓦,连带1.5米左右的外走廊,教室内平水天花,日光灯,每个教室有四十多个座位。西侧中间是大块空地,设有两排男女公厕。几排教室前后间隙地带较宽,也是学生课余活动的地方,树木茂盛,有洋槐、梧桐、泡桐、冬青等。在居中一棵大树丫上拴着一个上下课的铃子,拖着长长的绳子,届时有专人敲打。


棠梨树在校园的中轴上,与大门直线相望,校园后段以其为起点。树临一口环形池塘,塘对面有一排青砖平房是实验室(临时做过教室与教研室),房子两头是实验教具库房,塘的周边设有四五个石凳。西侧不远坎下也有一口池塘,也有一排后建的设有两个班的教室,实验室隔塘后面东侧有几幢宿舍,最后就是大操场,面积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设有环绕一周的两百米跑道。大操场边缘水沟外就是农田,没有围墙,隔村相望。那时,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除教室外,就是大小操场即运动场和大礼堂。


六七十年代,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主要围绕这个主线开展教学,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刚入学时没有定型教材,基本上都是试用课本。语文和数学比前略有增减,有《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简称《工知》和《农知》,还有化学、历史、地理等,书也不厚,更没有辅导阅读材料。开设的英语课,起初没有课本,老师刻版油印几页发给大家,主要靠课堂记录,但是一学期之后陆陆续续增补了课本。



然而,虽然教课书缺乏或不完整,但教学别开生面,有声有色,受益匪浅,至今难忘。比如,为提高英语口语教学和学习兴趣,胡月英、李长林老师自编英语话剧《半夜鸡叫》,让学生担任戏中角色,英语对话,在同学中产生共鸣,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英语信心,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段时间后,班上有好几个同学能够看懂英语版《北京周报》。化学老师万福成、颜文传以玩魔术的方式,将化学实验课搬上舞台,表演"粉笔炸弹"、"纸花变色"等,亲自表演与学生互动并讲解,精彩纷呈,气氛热烈。物理老师胡维刚、赵华多老师也把电学、力学用实具破解给学生观看。在农知方面,赵华绥、刘茹玉老师结合课堂教学有时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指导怎样棉苗带土移栽、打顶心、捉"地老虎",以及农作物施肥与田间管理;有时到由他们主办的“九二O”菌种厂及试验田观摩,对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效果。学工方面,学校还与镇上几家工厂联系,如酒厂、农具厂、轧花厂等进行短期学习。学军方面,学校曾驻有新兵集训营部队,当时学校与驻军联系,派员对每班学生进行基本操练和整训,参观驻军军事化训练和营房;另外,课余还组织部分学生到肥东阚集军用机场,观看飞机起降,以增强国防意识。



初三开始教学上推广“苏州经验”,学生按成绩在班上排名次,晚上有自习课,上高中需要考试(全区中学通考),也有名额与年龄限制,由于这样教学有争议不断,一两年后,排名和通考也就没有坚持下去了。高二下学期,尝试年级分成学习文科班和理科班,为了走向社会的适用性,针对性较强,文科班也叫“四员一土”班(即:宣传员、广播员、讲解员、记录员和土记者);理科班主要是学习工知、农技和医卫方面。


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指引下,除每周有半天劳动课外,学校班级适时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寒暑假或农忙"双抢",家住农村的学生回乡劳动,城镇的学生组织分期分批支援农村。学校有一个校办农场沿合浦公路向西离校大约四里远,在合浦大队小蒋村斜对面。农场有专人管理,田块都分到班级,大都是旱田,有时运粪积肥,劳动委员在校后勤仓库借来工具分发给大家,收工后集中返还。田里主要有棉花、小麦、黄豆和油菜等农作物,从种到收不缺环节,农村同学在班上占多数,也是主要劳动力。也有学校安排的校外突击性或指令性任务,例如1972年柘皋玉栏桥拆建及河道疏浚土方工程等,各班级轮流上阵,挑灯夜战,按时完成了交给的任务。在农场或校方集体组织的劳动,虽然是义务的,但只要是突击性误餐,学校就安排饭菜。校农场养了耕牛以备耕,食堂还养几头猪,届时宰杀,提供及改善伙食。主要是米饭和黄豆烧肉等,都是学校自产自销。此外每次到农场劳动,学校按人头发给三两粮票,予以补助。



文体活动常年不懈,精彩纷呈。学校在各班挑选文艺骨干,组织排练宣传节目,经常在大礼堂汇演,有的还参加县区调演,节目有歌舞、革命现代京剧选段、小品、相声等,比如话剧《半块银元》的演出,受到师生和观众好评。学校还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课程。音乐教简谱乐理,美术教临摹写生,寒暑假学校邀请县文化馆书画老师为书画爱好的同学集中讲课,并观看县书画家创作与书画展。校广播站和宣传栏按时开放与更新,都有选调班级学生担任编播与编办。


体育课按部就班,每周都有,球类常规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有单杠、双杠、跳高、跳远和跑步,课间做广播操。学校田径队、篮球队等,都从各班在校生中选拔,参加课余训练。经常年级班级进行比赛,赛场上观看比赛的师生们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学校还承办或协办县区组织的运动会,包括田径赛、球类赛。学校中学生运动员,在县区获奖为数不少,其中王家树同学曾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田径一个项目好名次,该奖项来之不易,全校欢腾,为之自豪,这是在校领导重视和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更没有忘记王修玉体育老师的辛勤工作。



几年间老师调进调出,工作调动不断,哪里需要哪里去。那时,为补充师资力量还聘用若干“老三届”为代课教师,除学校原有的老教师外,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了不少年轻教师,陆续到岗授课,年富力强,印象较深的有:李长林,胡月英,彭守英,唐述道,李定国,颜文传等。在校几年间,李雪亮、黄诗豪、肖开选三位老师是我班主任,还有很多授课老师都是我们敬重的好老师,由于时间久远,有不少老师的名字记不全了,在此就不作逐一列名了。至此,我默默地想起《好大一棵树》这首歌词“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2006年10月,不少同学老师久别相聚,参加五十周年校庆,言不尽意。校园已是旧貌换新颜,陌生的教学楼,陌生的校园环境,唯有那棵棠梨树伫立在那感到格外亲切,象是久违的故知,站在树下抬头仰望着,低头扶摸着,久久心潮难平。为此,写了一首《青玉案 · 棠梨树下》词,以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曾经荫下人无数,坐石凳、读名著。

暑往寒来学子路。

顶风冒雪,泥淋无助,唯有她呵护。


离群远去登高处,遥望乡关似孤鹜。

游子两鬓霜已驻。

而今拜谒,恩情不负,桃李来拥簇。


2019年12月29日于芜湖


最忆是巢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jUqYG8BMH2_cNUgVs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