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时的巢湖官山小学

2020-04-03     最忆是巢州



作者:唐新平

写在前面:最近看了家乡作家写的官山小学,我也萌生了写写母校的想法。1980年从母校初中毕业后,上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工作,今年刚好是离开乡土的第40年。在这个特殊的春天,特写一篇小文回忆一下小学初中的年代,祝福母校的老师们,同时清明因疫情未回故土,也以此纪念离开我们已十年的父亲唐镇华老师。


依山望水的小学校

巢湖市烔炀镇西乡指南,那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此,也在这里度过珍贵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带,位于巢湖北岸,西黄山东麓,离巢湖边约10华里,那里有岗、有墩、有水库、有冲、有沟渠、有肥沃的田野。


记忆中1972年我刚上一年级,官山小学已在村西北的岗头上,在那地势最高处,校园占地不大,大门朝东,有一片空场地和土筑的台子,是开会、集合的地方。虽是乡村小学,那可是我们唯一能接触外界,接受文明教育的地方。校园北面的园子植物茂密,西门口是教工食堂,走出西门不远处就是篮球场,站在球场上远望西黄山,近看成塘水库,虽然家乡离巢湖不远,却是个缺水的地方。每到干旱时,从巢湖取水通过四级抽水站灌溉到成塘,再流到其它小塘,那是族人种庄稼蓄水之用。


家乡虽是地道的农耕村落,但历史上特别重视教育,打记事开始,祖辈父辈都不断勉励我们多读书,后来才知道村南九秀才墩的故事,看来重教育是祖先历来的乡风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恰逢1978年恢复高考,社会上重教育蔚然成风,老师的重视、家长的督促、高年级同学的榜样,我们有着读书上进“跳龙门”的向往,也印记在每个孩子小学五年、初中三年的学习年代。


亦师亦范的老师们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官山小学辉煌的那段时光,那时的官山小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编制,亦称“戴帽子”的初中。虽叫小学,我们的老师当时可谓名扬四里八乡。


1980年,校长郭大艮老师是我们初三的数学老师,数学教得特别专业,这也是后来自己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鲍先铮老师语文教得特别棒,虽然没有受教于他,但对他教学早有敬佩。还有许多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实属我们这代学生的幸运。


欣云老师,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山东大学,那时可不容易啊,既要教书,又要种田,还得兼顾家庭。他学习刻苦之至,准备高考的那个夏天,天热难耐,他双脚就放在盛井水的桶里,切记得他挑着行李离开家乡到烔炀河火车站北上读大学的情景,欣云老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在东门土墩上放电影时,他能用幻灯片投影,当时不可思议,还有这技术!我们从他那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的奇妙。那时的我最远没有离开家乡的镇上,读高中才第一次坐上火车,从他给我们讲的女跳水队员故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懵懵懂懂想要走出去看看。还有述伦老师,是学校几个民办老师之一。记得他边教学边劳动,放牛时都不忘拿本书,最后他考取了黄麓师范,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这些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同时教我们做人,他们以自身榜样激励我们去深造发展。



教我们语文的述梅老师,读起文章来抑扬顿挫,念到金句饱含激情,十分好听,每天让我们回去背诵文章,给我们上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他出了命题作文《挡浪柳的风格》,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是以村头藕塘边上的柳树来唤起作文思路。春游西黄山,写下了《胜利属于勇敢的人们》,老师们一直鼓励着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困难,胜利是属于既有准备的、又能战胜困难的人和团队。


官山的同学们都记得张枝老师,她认真负责,教学有一套办法,教了一代又一代官山学子,学生中父子、母女比比皆是。韩杰老师是我初三的班主任,还是我们的英语老师,那时农村孩子学英语多难啊,正因为有了官山的英语开课和韩校长的教育,在中考中没有掉队,我还考上了巢县一中地区班。


另外还有教过我们数学的绍忠老师、宗发老师、教体育的刘奎老师,还有绍斌老师、周老师……,他们都是我父亲的同事,父亲教语文课,也是学校教导主任,上课时声音宏亮,编排课程表仔细有效率,还记得他与老师们打篮球的场景。直到上中学、读大学、工作后与父亲聊起官山岁月,心里都是暖暖的回忆。

这些亦师亦范的先生们教会了我许多东西,吃苦耐劳,认真学习,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的师资力量,有这样的学风,1980年左右,官山小学成为方圆十华里的学子争相来读书的地方,尤其是初三毕业班,记得同学里有家庭条件很好的、从镇上来的同学,也有从西黄山山后外县来的学生,校北、校南村庄来的学生更有甚之,他们有的走读,有的住在校附近,按现今话就是择校,名校才有择校的可能,那应该是官山最辉煌的教学年代之一了。


艰苦而快乐的学生时代

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刚开始包产到户,那时候每个家庭孩子多,物质条件艰苦。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夏季雨天赤脚去上学,那时冬天很冷,三九天学校的房檐都挂着冰锥,老师想出了一个取暖办法,太阳出来了,同学们将黑板搬到室外太阳底下,边讲边学,太阳下忘了寒冷。课间大家“挤油渣”(乡言,意为挤成一团取暖),上课钟声一响,立刻解散回到课堂。我在初一、初二担任过班长,有一次“坐下”“起立”,叫反了口令,十分难堪。学校运动会很简陋,北面土马路成了赛跑的跑道,掷“手榴弹”,担心过高个子同学力量大是否会掷手榴弹砸了人,现在家乡日益发展,条件好了,那条路已是柏油路了。当时学习是没有课外辅导的,但是晚间的学习小组坚持了一段时间,在一个同学家里,昏暗的灯光下,几个同学在一起做作业,背课文。

那个年代,娱乐几乎没有,村里的大喇叭广播的《岳飞传》评书是我们唯一的娱乐内容,真是好听。每天一到晚上就盼着大喇叭的声音。那是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记得与同学们经常在校门口围着一位修钢笔的老师傅,他戴着眼镜,认真地在钢笔上刻字留言,不要说刻名字了,能有一支钢笔,已是当年的奢侈品了。

除了学习,还要帮着大人干农活,放牛、挑鸡笼、打猪菜、赶鸭子、挖山芋、拾花生、打棉花头(家乡农活土语)……,放下书包,走到田间,十八般农活,样样都行。“双抢”是我们这个地区大人们最苦的日子,小孩子也不能闲着,最舒服是给家长送水送饭,我们还要插秧、挑稻把子,有时还要参加“抢爆”(晒场上晒稻子,夏天天气骤变时抢收),虽然很苦,但看到堆起的黄灿灿的稻谷,像一座座小山时,我们和大人一样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桃李芬芳的校园

几十年里,官山小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家乡学子,在祖国不同地方,不同战线上发挥着作用,同学中有很多优秀人才,现在回想都离不开童年和少年那段基础教育。现在学校不办学了,但乡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还在延续。老师们严谨教学,还历历在目,一直激励我们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作风。祝老师们颐享天年、健康长寿!虽然校园里已听不到回荡的朗朗书声,但当年那童真趣事还在每个学子的心里珍藏,它记录了在母校那些年的少年时光,相信每个学子心中都有一段难忘的官山时光,那一间间校舍,当年的土围墙,校园里那些老槐树、腊梅树、大紫薇树一直种在我们心田里,永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

2020.3.31



最忆是巢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mbWQ3EBnkjnB-0z5M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