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清龙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巢湖人显然是幸运的,“谷雨三朝赏牡丹”,已经成为巢湖人的习俗。昔日高贵的牡丹,如今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观赏花卉。清明时节,烔炀四户许祠堂里的牡丹竞相绽放,吸引附近很多村民前去观看。乡亲们在观赏牡丹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人,他就是芜湖市湾址镇的一名普通导游,叫许盛水。为什么人们对这个外乡人如此关切呢?这里蕴含着一个令人感动而又唏嘘的故事。
许盛水,一九七七年出生,芜湖湾址镇新圩村人。他中等个头,清瘦的身材显得精明能干。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背起书包走进教室的小盛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班级姓张姓王姓其它的同学都比较多,而姓许的却只有自己一人。父亲告诉他,他们是从外地搬来的,至于何时从何地搬到那里,父亲也说不出所以然,唯一的线索就是祖辈留下的十字辈分:“国治贤才盛,家齐礼法明”。从此这十个字就深深烙在小盛水的脑海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长大成人的许盛水想方设法,试图通过字辈这唯一的线索解开他家族的“身世之谜”。一次,当他把那个家族“徽章”输入电脑的时候,居然搜索到一篇介绍巢湖市烔炀镇许氏的文章,他异常兴奋。很快他就联系上文章的作者许勇平。许勇平,烔炀四户许人。中专毕业后,他离开家乡四处谋生,但他的电脑里始终保存着在老家发现的残破不全的《许氏宗谱》。
网上交流一段时间以后,接下来的事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两位年轻人见面,在《许氏宗谱》里找到了盛水的曾祖父许治仪。许治仪,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出生,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前后从四户许迁芜湖。谱上没有记录迁出原因,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应该是生活所迫外出谋生,最后在湾址落户生根的。许治仪生贤根,许贤根生才荣、才华,许才华生盛河、盛水……。百年来,许姓在芜湖的一个小村庄已繁衍五代。
知道自己的根在巢湖市烔炀镇,那儿还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许氏宗祠,盛水的心里无数次描绘出祖居地的模样。二零一五年清明,由许盛水联系,带领许盛发、许勇平等南下歙县许村寻根。二零一五年夏,漂泊百年的游子第一次踏上故土,看到许氏祠堂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盛水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平时不抽烟的盛水,紧锁眉头,叼着香烟绕祠堂走了三圈,心里盘算着如何拯救岌岌可危的祠堂。
他和许寿东说: 目前祠堂仅仅靠几根木柱支撑,遇雨雪天气随时都会倒塌,一旦倒塌维修的资金和难度就会增大,必须尽快进行抢救性维修,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筹集资金。经许寿东、许太平、许勇等人商量,二零一六年十一月,成立祠堂维修理事会,随即向村民发放筹款倡议书。毕竟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为了确保资金到位,许盛水建议不摊牌,让村民自愿捐献,并带头捐款一仟元。在他的带领下,许辉一仟元,许强二仟元,许贤军一万元……,很快筹集资金二十余万元,超过预算金额。祠堂维修于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式动工。
二零一七年春节,在许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许氏宗祠维修一新,正式挂牌。听到许氏祠堂重生的消息,盛河,盛水第一时间赶到烔炀。兄弟俩跪在先祖神龛前,恭恭敬敬焚香祭拜,其虔诚之态,乡亲们无不动容。
听到老人说,祠堂天井的花坛里原来有一株百年牡丹,枝繁叶茂,每年清明前后花开数十朵,花型硕大,非常好看,可惜六七十年代疏于管理枯亡了。盛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去后,他通过南陵地质公园牡丹园的朋友,在山东菏泽订购了十株名贵牡丹,不久后通知许寿东安排人去芜湖迎接牡丹。在族人的呵护下,如今这些牡丹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四户许乡亲们发现许盛水的朋友圈多天没有更新,打听得知刚过不惑之年的许盛水突染重病,已经卧床不起了。四户许的乡亲代表许贤范、许旭升、许寿东和许勇,连夜赶到芜湖中医院,见到了弥留之际的许盛水。那时盛水已经不能说话了,听到熟悉的声音,他流下了泪水。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位热爱生活,热心宗亲事务的四户许许氏宗亲,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一岁。每年清明前后,四户许祠堂的牡丹花都会如约而至,鲜艳的花朵仿佛盛水火热的心,永远印在许氏族人的心田。族人们被吸引,被震撼的同时,也思念远在芜湖湾址新圩村,孤悬族外的许姓宗亲:许盛河、许军、许睿、许花、许秀、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