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院面临一波升级改造的热潮。不少影院都把提升声光效果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惜花重金引进新的放映技术,比如4K放映机,沉浸式还音系统,激光光源甚至是引进巨幕系统。
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放映质量的提升更多依赖技术和产品的进步和升级换代。但就不少影院的实际来看,有的仅仅重视新建或改造时的一次性投入,而忽视了平时的维护和调校。
就拿放映画面来说,不少影院建成没几年,用上了4K放映机、光源也换成了激光、3D系统也是双光路甚至三光路,但画面仍旧模糊不清,尤其是3D电影更是看得头昏脑胀、眼睛酸胀。对于观众的反映很不以为然,一句“我们的设备是最新的、我们用的是激光光源”来回怼,这样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这样的回怼,观众自然不满意。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艾维电影记者请教了技术专家,他们分析后,认为影院的认识存在误区。观众的感觉是真实的,问题虽不是因设备老旧产生,但与维护调校有直接关系。就拿最基础的画面对焦来说,其实是不少影院放映机的镜头焦点没有调实,造成画面细节丢失,长时间观看,眼睛自然酸胀。
虽然早在放映机安装阶段,工程师一般都会将焦点调整在最佳状态并固定,但在其后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会产生失焦,出现影像模糊。只要放映员细心观察,很容易得到解决。
另外一种情况是,许多影院放映电影时,画面中的白色字幕或高亮画面后会有其他颜色镶边,这样就破坏了影像色彩的细腻还原,整个画面视觉感受很差。其实,这就是放映机彩色汇聚的问题。
理论上,每台放映机出厂前,都必须进行测试,不会发生彩色汇聚不良的情况。但经过运输环节,放映机引擎受到振动,难免会出现位置偏离,出现的几率还不低。有些程度不严重,安装工程师也就过去了,但时间长了,问题变得更明显。虽然观众不知道原因,但画面影像质量下降是事实,看着不舒服难受是感觉得到的。这种情况在放映3D影片时更明显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是升级为RGB三基色激光光源后产生的,就是在放映的画面影像上有一些杂散的斑点,这种现象在画面中央或较亮的影像是特别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散斑,严重时当然会影响放映质量。产生的原因当然很简单,就是消散斑装置存在问题。比如微型电机个别损坏、某个次低音单元不工作等。
其实,以上这些现象,一般放映员都应该注意到,有些只不过是举手之劳,有些疑难问题反映给维保单位也能解决,且不用花钱。
但实际情况是领导不懂也不重视,以为TMS自动放映了,只要放映员管管牢就行了,工资不高缺少关怀,放映员也就得过且过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只要重新调整一下镜头焦距,把镜头文件保存即可;彩色汇聚不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一般放映员无法解决,打个电话,维保单位工程师一般都能解决;至于散斑,仔细去银幕后观察一下,排除也不复杂。
另外,还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放映机流明输出与银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放映亮度就能达到标准。
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就拿氙灯光源来说,一方面,灯泡在工作300小时后,其亮度自然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氙灯工作时间的延长,其阴极电极会消耗,使得电弧在反光镜第一焦点位置发生偏移,导致光线利用率会下降,投射画面偏暗。
为杜绝这种现象,我们就要提前对氙灯的光衰做功率补偿,另外通过放映机光源三轴校准功能重新校准。
还有,经常清理镜头与放映窗玻璃表面的灰尘以及放映机光路的灰尘都会提高银幕亮度。而且效果比较明显。清洁前后,银幕亮度增加1-2个FL是很容易达到的,同样,保护好银幕或银幕换新,同样会获得1-2个FL的提升。
最后,关于2D与3D放映的转换问题。虽然目前的3D系统均具备了2D/3D放映虽放映通道的自动转换,但不涉及光源输出亮度的转换,银幕亮度不达标,要么3D放映达标,2D放映不达标,要么2D放映达标,3D放映不达标。事实上,按目前的3D放映技术,2D/3D同时满足亮度要求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调整光源输出流明数来满足。
因此,艾维电影记者提醒大家,不要光顾了技术设备的升级,日后的维护调校同样值得重视和加强,而后者才是根本。
本文摘自《现代影院运营实务系列——技术分册》,作者已做修改。
想要了解更多电影方面资讯详情,搜索作者微信公众号“艾维电影”或者微信号film186”!精彩内容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