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预售套票,一个不小心10块钱看一场电影的时代又回来了

2020-03-09     艾维电影

时至今日,全国影院因新冠肺炎疫情已闭门歇业一个半月,影院何时复工尚无时间表。为了疫情过后,能及时拉回观众,不少影城未雨绸缪,提前卖起了优惠套票。例如,杭州两家CGV影院的工作人员贴出了CGV的套票:“88元4张普通厅观影券”、“128元4张IMAX厅观影券”。相当于22元一张普通电影票,32元一张IMAX电影票。相比平时,确实优惠了不少,特别是IMAX厅。


这样的优惠措施一时间在圈内流行起来。然而,哪里有市场,哪里便会有价格战。如果说CGV的票价算得上优惠的话,那么有些影城则可以算是低价了。有99元6张的,也有138元12张的……折算下来,平均一场电影只需花十几元。曾经,电影票的售价不能低于19.9元,但这次在预售电影票的行动中,不少影城已经远低于19.9元了。


“大家都在关注着同一圈子内其他影城的动态,你开始预售了,我也马上做起来,你99元4张票,我99元6张票。这跟平时是一样的,平时我们也拿着手机,时时关注着其他影城的票价,一有波动,立马做调整……”某影城经理描述了同一圈子内的竞争状况。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词:博傻理论。


博傻理论的提出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以及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同,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这个理论的精髓原本是这样的: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这种博傻的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


1720年,在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股票认购时却有近千名投资者疯狂抢购。在这批投资者当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结果,牛顿的股票根本没人接盘,这导致牛顿亏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十年的收入。痛苦的牛顿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是难以估计。”


在上面的故事中,人们并不知道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大部分人也不太相信这家公司能够盈利,但总觉得会有更大的笨蛋出现,高价接盘自己的股票,所以会争相购买。在博傻理论中,只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笨蛋”,就会盈利。可惜的是,牛顿成了那个最后的“傻瓜”,接下了这个盘,于是亏得一塌糊涂。


这大约是投机与投资的最大区别。投机并不需要去判断投资对象的真实价值,它只需要判断有没有下一个傻瓜。


又比如说,很多小农产品,价格不受国家价格调控,于是各路资金前仆后继的蜂蛹入市,使得这些小农产品变成了金融杠杆工具。比如大蒜,在大蒜市场,几乎每一年都有机会投机。庄家布局,用自己最差的货,找市场中有影响力的经纪人,做自己的代办,自卖自买。这时如果储存商看到自己的货比这个交易的货好,就是出售也会提高要价,而不零售,就控制了货源市场流通。在市场中,经纪人最敏感,看到有利润,会入市短炒,高抛低吸,挣取利润,这样就会对市场起到推波助澜,也会带动场外资金入市。只要手里有了蒜,就会喊涨,竭尽全力招揽下一个接盘人。


博傻这种行为在股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傻瓜赢傻瓜”,每一个参与股市的人都相信“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并且总有一个傻瓜,会接自己的盘。只要自己不是最后的傻瓜,盈利就不是问题。



在电影市场的价格战中,何尝不是如此。人们永远都相信:市场中总有人比我出的价格更低。于是,大家都跟着降价。深怕自己成为价格最高的那个,从而流失了观众。

哪里有投机,哪里就会有“博傻行为“。像电影这种传统的行业,在发展最迅猛的那几年,你随便拉几个投资者问一下,他们也肯定不会相信这个行业会一直繁荣下去。但假如再问一问他们会不会参与这场投机,答案肯定也是惊人的一致:会!


时至今日,博傻行为不曾消停。很多人并没有规避风险,而是更加亢奋的跟风炒作。他们笃信,自己并不是最后一个傻瓜,别人做得好,为啥我做不好。


“博傻”,作为一种理论,是中性词,并无好坏之分。但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参与博傻之人,未必能得到回报。例如,将票价降到最低,你想象中应该是争取到了更多的观众,但如果细算一笔账,在价格战中获得胜利的人,往往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电影市场不会因为无限制地降低票价而做大,纵观北美电影市场近十年来的票房和观影人次,票房的增长反而应当归功于票价的上涨。

如今,各家影院都在比复业后谁推出的优惠力度大,而很少去比影院的公共卫生安全做了哪些工作,也没有去比观影环境和效果怎么样……总体来说,某些影院的竞争、营销方式是比较低级的。今后,观众更在意的是卫生状况、综合体验等方面,而很多影院恰恰忽略了这些方面去一味地比价格。无数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影院经营中从来都是比谁活得更久。所以,在经营中,别总是在价格上比来比去从而失去理性,一不小心自己成了那个“最后的笨蛋”。

参考:1.百度百科“博傻理论”

2. 360图书馆: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人 发布者:Karl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gVivnAB3uTiws8KiK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