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1000万册。从1989年林少华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国内简体版到2015年销售总量超过2800万册,引起“村上现象”。中国大学生们读过最多的课外书恐怕就是《平凡的世界》和《挪威的森林》了,这从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可以看出,这两本书一个现实一个浪漫,风格完全不同。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本作家石黑一雄,连续十年被提名的村上春树再次与之失之交臂。连小李子都拿了奥斯卡的小金人,村上能不寂寞吗。这不得不让一些人遗憾甚至是不解,为什么呼声如此高的这位作家年年陪跑。实际上村上春树以后得诺奖的概率也很小。
自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开始,始终是争议不断,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唯以获奖论英雄是有失公正的,得了奖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一定高过其他人,不得奖也不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不如人。比如俄罗斯泰斗托尔斯泰与契诃夫、英国大作家哈代与劳伦斯、意大利巨擘卡尔维诺、爱尔兰大作家乔伊斯、奥地利大师卡夫卡与里尔克、法国的普鲁斯特与左拉、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等,各个都如雷贯耳,他们没有获奖也丝毫不影响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开始,托尔斯泰1910年去世。从第一届他就呼声极高,但到死也没得奖。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后,网上都会有人问,这人是谁。黑石一雄也不例外。中国读者熟悉的日本作家是东野圭吾之流。2012年得诺奖之前的莫言知名度也比较低,顶多算是二流知名度,当时为人熟知的是余秋雨,贾平凹。莫言得奖之前书根本卖不动,得奖之后当天全部脱销。这也许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价值取向,最近的二三十年,都很少颁发给畅销书作者。2017年得主石黑一雄国内知之寥寥,甚至各大电商平台都找不到他的一本书。
村上春树因为《挪威的森林》知名度非常高,而这本书又是关于爱情。这可能让人觉得村上春树是和郭敬明一类的青春小说家,不够厚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常见的主题是战争、仇恨、民族意识等比较深沉的问题。莫言当年得奖的原因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些人觉得因为莫言在作品中大肆丑化中国人迎合了欧洲的喜好。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日本第一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欧洲被认可,正是因为它们与欧洲文学不同。他的《雪国》《古都》《千羽鹤》等作品体现了日本人思维的精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可以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东方文学”,是“日本独有的美的意识”。第二位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与欧洲文学十分接近,但他是站在日本作家的立场来创作的,“他是符合欧洲文学评判标准的优秀日本作家”。而且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探讨了日本的天皇制和战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的世界热点问题。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人黑石一雄。
与这两人相比较,村上春树既非“日本主义”,也非“欧洲主义”,而是“美国主义”。这与欧洲文学的评判标准没有重合之处。在欧洲人眼中,美国缺乏传统文明,美国文学缺乏传统和知性美,而村上春树更像是美国的“New Yorker”(纽约客)。村上春树的作品是美国式的文学,他喜欢的作家是美国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莱蒙德·钱德勒、杜鲁门·卡波蒂、史蒂芬·金。诺贝尔文学奖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一个奖项。在欧洲人看来,美式作品缺乏传统与知性美。而作为日本人,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没有日本独有的特点。可以说,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常见的评论是“其作品风格深受美国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很多人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关注不够,只是一种“纯文学”,这是一个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