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绍兴,历经千年,城址未移,有着众多老地名,那一条路名,那一条巷名,那一条街名,那一条河名、那一座山名……都能为你打开了一扇了解绍兴的窗口,能给生活在老绍兴的人们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亲切。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地质、地形、地貌、地势、山川、河湖,甚至天文、物产等情况,常常反映在地名上。东街、后街、东关街道、东湖街道等地名,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反映的是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府山街道、府山直街、府山横街、龙山后街等地名,是以山来命名的;井巷、府河街、新河弄、石家池沿、漓渚镇、湖塘街道等地名,是以水来命名的;卧龙山、狮子山等地名,是以地貌特征命名的;望花路、黄花弄、白果树下、柳桥下、东茗乡等地名,是以物产来命名的。人们由此可以想象,这一定是个有山有水、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引虎弄,引虎弄是位于昌安的一条小路,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南边不远,长不足千米。这个小地名记载了四百多年前绍兴城内惊心动魄的一件事。明代隆庆辛未年(1571年)农历二月十五,冬意还未全消,柳树却早已被春风剪出了一条条翠绿的枝条,吐出一簇簇嫩绿的新芽。虫、鸟、花、树、草渐渐恢复了生机。和煦的春风吹得人温暖惬意。绍兴古城内赶早集市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天早上,山区有一位老农挑着一担冬笋匆匆进城赶市,忽然看到街路上有一行粗蹄大爪的虎印,老农疑是自己看走了眼,忙卸下担子低头仔细观看,地上真真切切地印着梅花状的虎印。老农这才确信有猛虎闯入市区,赶紧报官。接着又有行人在城内发现了老虎的脚印。当老虎入城的信息传出后,邑人都十分疑惑,虽城外山中有虎、狼等野兽出没,但城内四周皆是高墙,且城门启、闭都有人把守,这老虎如何入城?每日食之何物?又藏身何处?一时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不久,官府在街上贴出了告示,提醒市民注意防范,发现老虎踪影及时报官,打死老虎者由官府给予奖赏。人们开始相信老虎真的入城了。于是,城内人心惶惶,人们担心老虎随时都会出来伤人。尚未天黑,店铺就早早关门打烊;居民白日结伴而行,夜晚足不出户。
且说在绍兴城内东北隅有一座蕺山,此山又名王家山,因晋代王羲之别业建于山之南麓,故而得名。山虽不算高,却是树木茂盛,风光秀美。这天,住在王家山脚下的郭爷正在家中宴请宾客,忽闻山上传来一声虎啸,犹如半空里起个霹雳,震得山都动了起来。郭爷大惊,抢步出门一看,一只老虎张着大嘴,露出钢刺般的牙齿,昂首从树林中出来。但见老虎的四肢粗壮强健,贪婪而凶恶的眼睛四处张望着,虎尾不停摇摆,威风凛凛。郭爷道:“原来畜生藏身于王家山中。”于是,他一面急忙命家人报官,一面与赴宴的宾客一起上山。众人又是敲锣打鼓,又是点亮火把,顿时铜鼓震地,火光照天,老虎吓得逃下山来。
惊恐下山的老虎,快若闪电,一头窜入离王家山南二里的明真观。明真观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行馆,宋代改为祭祀贺知章和高尚先贤之所。因贺知章信奉道教,故明代时,观中仍多有道士居住。此刻,老虎窜入观内,观中道士一见大惊失色,纷纷躲避。老虎猛地扑向一道士,旁边的另一名道士见状急忙用棍棒赶打老虎,却被老虎反身扑住,咬得鲜血淋漓。
堕民所住的学士街千秋巷与引虎弄的位置
接着老虎又窜到观旁的一条千秋巷,这里为旧时堕民聚居的地方,堕民地位低下,连一般平民也瞧不起他们,称其为贱民。他们聚族而居,男的专业做吹手、演戏,或以炒豆麦糖,换取鸡毛、破布烂铁及钓田鸡等为业,女的则每逢过年过节,到她所认为主人的家里去道喜,有庆吊事情就帮忙。堕民的聚居区拥挤杂乱,巷弄内堆满了废旧物品。老虎进入千秋巷后,巷中人操起身边家伙奋力追打,没有一人畏惧退缩。老虎在逃跑中折断了堕民悬挂的吉物,尖利的脚爪划破了横着的布裙,钢鞭一般的虎尾扫翻了墙边的杂物,顿时鸡毛、鸭毛满天飞,破布烂铁散一地。
千秋巷里打虎忙
老虎又纵身跃过高墙,窜到街市,扑咬行人。老虎一路向北逃窜,行人一路持棒追击,惊慌的老虎一头掉落于又脏又深的粪坑中。它试图跃出粪坑,却又重重跌落,震得臭粪四溅,被浊气污水熏得不辨南北。一路追来的30多个千秋巷的青少年,趁机用大棒铁叉戳虎背,戳得老虎皮开肉绽,气绝而亡。
千秋巷的青少年们扛着死虎送往官府,一路上行人纷纷拍手称快。到达官府后,知府令赏米七八斗。接着,青少年们将死虎抬到了官府外的一棵松树下,有人教他们剥掉了虎皮,然后把虎头虎皮送缴官府,将虎肉带回去与家人共享。
徐渭在《市中虎》中生动的描绘了当时的情形:
隆庆皇,贺太平。年辛未,二月望,猛虎入城。从何方,粗蹄大爪泥上没,行人谁信虎脚迹。
藏何所,日何食,祸不测。幸得郭爷燕客王家山,铜鼓震地火照天,老畜避火下山去。
明真观,咬道士。千秋巷,拗狄吉。横布裙,吓出矢。挑过高墙,搅街市。
朴行人,堕溷厕。千秋巷里少年三十辈,白捧铁叉攒虎背。
攒得虎皮碎复碎,与谁睡。少年扛虎送官府,四下官府赏米七八斗,就教少年剥松下虎。
死魂魄,上山去。头和皮,送官府。宰肉归家,饲妻与母。
古人言,市有虎。信之者,足愚鲁。今若此,云如何。金波罗,城中做窠。
凡百事,尽有似他。难信一边说话。
有关明末绍兴尚有老虎这一野生动物,明万历《会稽县志》、明内阁首辅朱国祯《涌幢小品》、明大学者陶奭龄《喃喃录》等里边,均有记载,正好与地名互为印证,从中也反映了明代绍兴还有适合老虎生存的气候、森林和食物。另一条记载虎患伤人的记录,则在《康熙会稽县志》中出现:“顺治十六年(1659年),虎至西郭门,伤人。”只不过此条记载过于简略,并缺少具体佐证。
而从绍兴各地保留至今的诸多“虎地名”、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这些地方或多或少都与老虎有一些渊源。如柯桥区兰亭街道与诸暨市枫桥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古博岭,民间叫做“虎扑岭”。相传,此岭在古时林木茂密,又多猛虎,常常伤人,宋朝枢密院编修姚宽就写过一首《咏古博岭》的诗:“北风猎猎驾寒云,低压平川路欲昏,人马忽惊惧辟易,一声乳虎下前村。”描述此地有老虎出没。
此外,上虞区驿亭镇有“阵射虎岙村”,新昌县城南乡有“猛虎头村”,诸暨市赵家镇上京村有“虎坑山”、次坞镇有个叫“虎啸”的自然村,嵊州市三界镇前岩村的“打虎湾”,柯桥区柯岩街道有座叫“狮虎山”的山峰,多少印证了越地与老虎有关的故事,或许也能证明华南虎曾经在绍兴各地出没。清代人口急剧增长,不少的荒山野坡也被人类开垦,老虎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清代康熙之后绍兴已经再也没有野生老虎的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