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太爱哭了,自尊心很强,一说他就哭,真不知道该怎么教好...”
孩子爱哭,总是有原因的,而有一类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一旦受挫就“一哭了事”,让人心烦同时又无奈。
那么面对孩子的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样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哭,是自我保护机制,是情绪宣泄手段,也是释放信号的方式
哭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个情绪宣泄手段和释放讯号的方式。所以请不要阻止孩子哭(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有哮喘的、边哭边咳嗽的)。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婴儿就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讯号),而到了成人,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情绪崩溃的时候不哭,却是直接“断电”晕倒了(晕倒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机制)。
我们并不是培养孩子成为步惊云般的“不哭死神”。
孩子爱哭,不过是因为他只懂得用“哭”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释放信号,其表面原因可能是孩子没能获取其他宣泄方式,又或者是孩子觉得哭比其他宣泄方式有效。
如果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要了解其心理动机,这一点强调再多次都不为过。
真正的问题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强,其逻辑是这样的:
自尊心受挫=》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选择最直接有效(或者唯一的)方式=》哭=》释放信号(我感到难受了需要帮助);
自尊过强而爱哭的内因--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自尊心过弱,可视为自卑;自尊过强,则可视为自恋。请先别把自卑和自恋视为贬义词,在这里只是一种状态的阐述,用于强调事实。
无论自卑还是自恋,其形成本质是一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不同的是,自卑是理想自我弱于现实自我,而自恋是理想自我强于现实自我。
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可以更形象些:
小朋友A一直认为自己是很强大很强悍的存在(内因),在家里他总是被夸赞为“第一名”(外因),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强大,有太多的小朋友比他强大了,所以只要一面临竞争、一拿不到第一名,他就会有种种怪异行为,例如攻击他人、闷闷不乐、哭泣、捣乱等等--他的理想自我被现实自我击溃了,他接受不了现实。
此时另一个外因加入,可能引起孩子新的反应:
如果家长和孩子强调“哭”是一件丢人的事情,那么此时孩子会哭得更厉害,因为这无异于再一次强调他的现实自我是那么弱小,他的自尊再次受挫。
如果家长强行抑制孩子哭泣,例如进行威胁、打骂,那么孩子可能有两种表现:强忍着停下哭泣或者哭得更厉害,但无论哪一种,内因已经从自尊受挫变成了对威胁、打骂的恐惧,从而启动另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用于平衡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自尊心过强的性格特点?
在上文的例子中,我强调了“内因”和“外因”,容我再次用一些篇幅来解释这一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这涉及后面的解决方式。
- 形成自尊心过强的内因--人生而自恋,但走不出自恋
人生而自恋,自恋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
婴儿出生的时候就是自恋的,甚至可以说是自闭,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正常自闭期(0~1个月),正常共生期(2~6个月),分离期(7~36个月);
之所以说婴儿是自恋、自闭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就能理解这一结论:
婴儿总是不会理会处于何种环境,大人是否忙碌,周边是否需要静音,只要一不满意,就大哭来发泄情绪,用大哭来先世人宣告:我不满意了,你要满足我!,同时用大哭来表达自己的力量,仿佛哭可以摧毁这个世界一般。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不断获得新的能力来探索世界,但他们仍然自恋,自以为强大:他们每获得一个新能力就会不断显摆,刚刚学会走路时,他们到处攀爬;稍微能掌握一点控制排泄的能力,他们就热衷于“屎尿屁”...
但同时他们又认知到自己是那么弱小,他们的那些能力不过是大人的尔尔:他看到高处的东西,认为自己能拿到,当他们站起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够不着,于是乎他们又开始大哭了。
婴幼儿总是自恋的,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这份自恋,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明白这一点。这就形成了孩子自尊心过强的外因。
- 形成自尊心过强的外因--外因强化内因
在这里,引用国内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揽。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
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而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其父母会不断和孩子强调:这些所有的正常的事情,都是你导致的,你就是那个符合你自恋的存在,而所有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他人(物)的错误,从而强化了孩子的自恋心理。(放纵型溺爱则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例如:某个孩子在学走的时候摔倒了大哭,父母告诉孩子,这是地板的错,它太滑了!
- 自尊过强的危害
自尊过强,或者说自恋,是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的。
它会让孩子变得难以沟通,例如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想要和孩子沟通,但只要提起他是错的,孩子就会哭泣或者是情绪激动,拒绝与父母沟通;
它会让孩子变成巨婴,诸如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被我们所鄙视的存在(地铁让座的“我是你爹”),就是极度自恋的表现;
它会阻碍孩子的社交发展,自恋的孩子接受不了他人比他强,从而拒绝与他认为比他强大的存在来往,甚至攻击对方。例如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反派女主角魏莱就是这样的存在。
当然,在这里强调自尊过强的危害,并不是希望引起家长的焦虑,我们只需要大体知道它后续可能的发展方向即可。
家长们可以把这些危害的状态来和自己的孩子作一个对比,了解自己的孩子仅仅是自尊过强,还是已经发展成更深层次的性格特点,家长过度的焦虑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望知悉。
修正孩子自尊过强,需要从外而内的修复
倘若只是让孩子不哭,那实在太简单了,武力威胁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方式,但情绪不会无故消散,一个宣泄方式的失效,就必然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孩子自尊心过强的问题。以下步骤可供家长们参考:
- 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首先需要面对现实,包括教养的过失和你的现实孩子
“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句话通常会被认为是“有道理的废话”,然而事实上,孩子之所以走不出自恋,就是因为家长心态不平和,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强大的最好的,不愿意接受孩子的缺点,不能客观的面对自己孩子的真实模样,并且把这份心态向外投射到孩子身上。
“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美好的存在”,这本应是一种情感、一个期待,却被当成了实际标准,所以请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你的孩子,人无完人不是么?
有一些修复建议会直指并过分强调、甚至谴责父母教养上的过失(例如“父母皆祸害”),当然这些过失确实存在,但请不要沉溺在那份自责中,如上文所述,我们更应该把过去的过失看成一个“前因”,也仅仅是前因,并以此为依据往后避免类似的教养方式出现即可。
当家长的心态平和的时候,同样也会把这份平和向外投射,正面影响孩子成长。
- 孩子哭的时候,请包容孩子的情绪
哭是为了宣泄情绪,同时释放“我难受了”的信号,此时的孩子在情绪上需要不是“乖,不哭”,而仅仅是一份包容。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请包容孩子的情绪,给他一个拥抱,一个安抚动作,让他感到安全。
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在情绪中的时候,接收信息的能力就自动下降了,开启了“屏蔽模式”,只有当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我们的建议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当然,孩子经常使用这种宣泄方式会对他的社交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我们要教会孩子新的宣泄方式,并且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例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觉得很难受对吗?但是哭好像不能让你变得开心起来,你可以试试和妈妈说,看看妈妈能不能让你开心起来。”,接下来就尽你所能的、合理的让孩子开心起来,让孩子体会到新方式比起哭要有效得多。
- 自尊而不自恋,让孩子接受现实自我
孩子自尊过强的内因是因为走不出自恋,外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孩子更加自恋,这是从内而外的过程。扶正孩子这个问题需要反过来:从外而内。
在孩子哭完或者情绪平复之后,我们需要告诉他一些事实:
“你并不如你想象中的强大,但有什么关系呢?妈妈一样很爱你,而且妈妈爱的是你,而不是‘第一名’,就像你爱漂亮的妈妈一样,你爱的是妈妈,不是‘漂亮’。如果妈妈变成了丑小鸭,你还会爱妈妈的不是吗?”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寻求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认同始终是孩子所追求的一个构成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同学、老师、恋人、上司等认同)。
并且在规避过去错误的养育方式之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认识他自己的能力几何,我们还需要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和支持他勇敢去探索。
唯有平和的父母,才能教出平和的孩子,平和是最强大的心理武器,用于平衡与周边环境人事物的最强大的心理武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NTJQnABgx9BqZZIPt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