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以“被父母娇惯到何等程度”为主题的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留言,而其中夺得“桂冠”的是一位直到成年都没有自己系过扣子的女生,这位女生描述到,小时候她的扣子都是父母系的,而后来在学校里,是同学帮着系的。
有网友直言到:“敢情你父母劳心劳力就培养出一个残疾人。”
虽然言语间透着刻薄,但却直透本质问题:父母的溺爱,会阻碍孩子的独立。
而国内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在他的博客里也曾描述到:包办型溺爱让孩子为父母而活,放纵型溺爱培养“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
说起溺爱孩子,会把矛头指向父母,可有一种溺爱孩子的父母,深知溺爱是不对的,可却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并不可恨,甚至得知其真实模样后,会为他而心疼--他本身也是一个无力回天的受害者。
“我只是不会拒绝,我害怕...”,有一种溺爱,背后是父母的习得性无助
朋友小菲是一个非常柔顺的人,说话轻声细语,无论是什么要求她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也无论别人怎么对待她,她也没有什么脾气。就像日漫《火影忍者》里面的日向雏田。我们都为她担心过,这么柔和地性格,婚后少不了要遭欺负。
不出意料,婚后她真的饱受欺凌,欺负她的并不是她的丈夫或者是她的家翁家婆,相反一家人都对她非常好,欺负她的,是她的孩子。对着孩子她必须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小的时候是整天让她抱,不抱就哭闹不停;稍长大点能自己走路了,仍然要求她抱,不抱就打就掐就咬,甚至用力拉扯她的头发,她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为此一头柔顺乌黑发亮的头发,也修剪成了短发。
面对孩子的攻击她也只会说:“宝宝不要打妈妈。”,而对着孩子无理的要求,她同样不会拒绝。
而这一切,源自她的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效应,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或者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这个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实验中他把一只狗囚禁在一个密闭的牢笼里,并且随机电击它。
一开始,狗因为被电击疼痛而四处寻找出口,但多次尝试之后它发现自己根本逃不出这个笼子。后来,即便实验员把笼门打开了,但依旧用同样的方式电击这只狗,它只会疼痛地趴在地上,不愿意再起身像之前那般疯狂寻找出口了。
习得性无助最大的揭示了,绝望会让人陷在本没有必要的深渊中自暴自弃。遇到类似的刺激时,即便你已经具备了对抗的能力,你仍不会去反抗,仍然沉淀在“我是个Loser”的思维模式中。
当然类似的实验很多,例如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小就被绑住限制活动范围,成年后即便不需要那根铁链它仍不会生起逃脱的念头。
王菲有一首歌叫《暗涌》,里面有一句歌词完美诠释了习得性无助:“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而小菲,就是这样沉沦在了习得性无助中,这与她的成长历程有关。
- 习得性无助的根源
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与童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如小菲一般,她的原因是比较特殊的:校园霸凌。
她曾惶恐地描述过,她在小学时代曾遭遇霸凌,而她的父母因为在外地工作,她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也从没向父母求助过。她同样试图自己反抗过,但是就如实验中的那只小狗般,始终她逃不脱霸凌者的关注。直到小学之后,到了父母身边时,她已经是这般的性格。
就这样,她唯有默默地忍受着,而如她的孩子大喊大叫、抓她、掐她、扯她头发的状况,激起了她的记忆中的恐惧和绝望,她只能条件反射般的顺从,就像她当年顺从那些霸凌者一般。
当然,像小菲这样的状况,可能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包含以下几种:
- 包办型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为父母而活;
- 暴力教育中让屈服、进而自我崩溃;
- 期望过高造就了孩子逃不出的绝望牢笼;
但无论何种方式,殊途同归的是:习得性无助,源自自我可控力量与外界不可控异己力量的冲突,并且自身把目光放在了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上。
举个例子,考试。
在一场考试中,我们可控的力量就是自身的知识,但决定考试成绩的还有其他不可控力,例如试卷的难度,题目的范围,改卷老师的状态...
我们没办法完全掌控外界的力量,我们能掌控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选择积极、也可以选择消沉。
而当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包含不可控因素的成绩上,那么其实我们是在用外界异己的力量,来否定自我力量的正当性。(例如,完了,我没有考一百分,我无论如何都考不到一百分,我是个失败的人)。
同样的,小菲就是拿着那些霸凌者来否定自我,被包办抚养的孩子用“父母是那么好,我应该顺从他们”来否定自我,被暴力教育的孩子用“他们太强大,我永远都翻不了身”来否定自我...
倘若从过去实验的例子来看,好像一旦在某个层面“收获”了习得性无助,就永无翻身之日一般,但庆幸的是,我们有能修复自我的第二段亲密关系:婚姻。
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婚姻是治疗习得性无助的良方
对于小菲这样溺爱孩子的妈妈,又或者身处同样处境中的你我,难道就无法走出那份内心中的绝望吗?
不,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有了自己的婚姻,那是我们的第二次出生,也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此处引用武志红老师的一句话: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亲子关系是天赐的,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对于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没有自我的人来说,这次选择是第一次认真做自己的体现...第一次可以自己做决定。
广州白云医院的心理咨询师荣伟玲曾这样描述:“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
而婚姻是恋情发展的最高级形式,一个好的恋人,能帮助我们修复童年的错误,让我们获得新生。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有了婚姻之后,这些童年错误就可以被修复,仍需要一些方法方式,例如登门槛效应。
修复错误,从夫妻间的登门槛开始
习得性无助,是一点一滴的创伤、失望所导致的绝望所致,如果我们要求像小菲这样的人强行扭转自我,他们是完全做不到的。
他们的自信心一点点被磨灭了,现在要帮助他们走出“牢笼”,就需要一点点拾起他们的自信。而登门槛效应就非常适合这样的状况。
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百科解释
而比较特殊的是,这份登门槛效应,需要夫妻间配合来完成。
前文所述,习得性无助源自于自我可控力量和外界异己不可控力量的冲突,并且过于把目光放在结果上,那如果这份异己力量与自我力量能和谐相处,甚至起到推动的助力作用呢?
每一种性格,都是人用来自保的心理武器,用于平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工具。而如小菲一般,顺从、听话、不拒绝,就是她保护自己,让自己获得安全感的自我保护。
如果强行要求她改变,等于把她心中最后的安全岛给摧毁并且重建,这种改变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偏偏习得性无助的人群,最缺乏的就是勇气。
而更好的办法,是利用登门槛效应逐步攀登其心智阶梯。
- 从伴侣的角度,攀登其心智阶梯:
心智阶梯这个概念,指的是我们在面临一些具体选择的时候,会自动浮现我们所熟悉的选项。例如当我们要买手机的时候,脑海中会自动浮现我们所熟悉的品牌。
而同样的,在小菲心中,一旦遭遇攻击的时候,也有熟悉的“行为品牌”,但不同的是她认为自己只有一个选择:妥协。
这个时候需要新的一个选择出现,需要一个她足够信任的人(即重要他人)去扶正她的选择,并让她对此坚信不疑,而这个人就是她的伴侣--丈夫。
从最简单的做起,从强调过程做起,从让她学会拒绝孩子的简单要求做起,并且需要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走出心中那个“牢笼”。
- 从自身的角度,看清现实:
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看清楚现实很重要,唯有看清现实,才能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如小菲一般,她需要看清楚的是,眼前的这个孩子虽然出现对她的欺凌,但实际上她已经远不是那个无能为力的被霸凌者,而眼前的这个孩子也并不是当年她无法反抗的霸凌者。
唯有看清这一点,她才能有些许的勇气迈出第一步。
而另一个要看清楚的是,需要转移自己的目光:把过往以结果为导向,转移到以国程为导向。
过程的意义,是没必要结果来赋予。结果如何,丝毫不影响你过程的选择。
当你学会重视过程,其实就是重视你自我的力量,你自我力量带来的成就感,是没办法磨灭的,而这也是你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最恰当的方法。
重视过程,而不过于重视结果。而这要从改变你思维习惯开始。
就如刚才举的例子,将你的成就感建立在自己的力量上,而不是异己的力量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k8i6XABrZ4kL1ViX6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