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父母,离异时会帮助孩子厘清责任,让孩子安心成为一个孩子

2020-02-16     淅爸育儿记

“因为一些原因,我和丈夫离异了,但离异了之后,孩子却不叫我妈妈了,我对孩子很好,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又该怎么办?”

离异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无关

让离婚同结婚一样容易和方便,一样成为私人的事情。——爱尔兰作家,萧伯纳

婚姻关系,当涉及孩子的时候,常会被认为是三元关系(父母及孩子),但事实上婚姻关系是二元关系,家庭关系才是包含了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三元关系。

当父母离异之后,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夫妻,但是!爸爸还是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孩子的妈妈,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法律关系上,亲子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举个便于理解的例子:ABC三人本是朋友,A和C闹翻了绝交了,但并不影响AB、BC之间的朋友关系,如果A和C要求B选择站队,否则就绝交,那同样是A和C的问题,而不是B的问题。

与之朋友关系不同的是,孩子是自恋的。

  • 儿童的自恋--对责任大包大揽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揽。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

--武志红《家为何会伤人》

儿童的这份自恋,在父母离异中会呈什么样的表现?



他会认为,父母的离异是他造成的,尤其是当父母在处理离异过程的时候,对孩子实际造成了一些伤害的时候。

例如在处理婚姻关系的过程中,父母自己的情绪会因为心烦而变得暴躁、不安、抑郁,而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家庭的冷漠、甚至发生争吵。

此时孩子就会包揽这份责任,做出种种怪异行为,充当挽回父母关系的“救世主”。

他会发现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就不再吵了,那他就会经常生病,并把挽回父母关系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而如果他生病也无效的时候,孩子就会寻求新的方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制止父母争吵;

倘若所有的一切都无效,孩子又会“胡思乱想”,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了...

始终孩子分不清这里面的责任关系,因为没人跟他解释,更因为他的自恋。

而对于这位朋友的问题,孩子的应对方式是:不叫妈妈。

这个动作意味着他不认同妈妈,认为妈妈不爱他了,同时也是对父亲的认同及向父亲表示忠诚,表示“瞧!我还是爸爸你的孩子,我和你保持了一致。”



  • 应对孩子的自恋,父母要和孩子厘清责任

无论父母处于离异中,还是已经离异,在处理这份婚姻关系的时候,应该和孩子厘清其中责任,明确地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不再是夫妻了,但爸爸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妈妈,我们都仍然爱你,而且这并不是你的责任,是爸爸妈妈私人的事情,你只需要安心做回一个孩子,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离异时,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前文所述,婚姻关系的变化并不影响亲子关系,但婚姻关系的破裂,影响家庭关系,这必然会对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伤害。

  • 对孩子的短期影响

短期影响指孩子面对父母离异时的即时反应:

与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关系不和;

遭受来自同学、老师、其他亲人的压力(你的父母离婚了,你是个没有爹/妈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积极向上变得消极负面,甚至自暴自弃;



  • 对孩子的长期影响

长期影响指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长远的影响:

1、对某一性别的不认同,对某一性别的过分认同

如这位朋友的状况,孩子对妈妈的不认同,最终可能发展为对女性的不认同。

因为在踏出社会之前,家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妈妈代表着女性、妻子的角色,而爸爸则代表着男性、丈夫的角色。

孩子最初从同性父母身上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男/女人,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丈夫/妻子,以及学习夫妻相处模式。

倘若孩子此时对父亲表现出亲昵、亲近,那么同时就会造成对男性的过分认同。

2、影响孩子的婚姻观、择偶观

如上所述,父母离异影响着孩子对男女性的看法,对婚姻关系的看法。当我们不去修复这一份影响的时候,孩子就会开启“默认模式”,即所见所思即所得,孩子是天生的观察模仿高手,观察影响他们的认知,认知又决定他们的行为。

如这位朋友的状况,孩子可能会因此憎恨女性,拒绝婚姻,由于对某一性别的过分认同,还可能形成同性恋,如果孩子是男孩,成年后可能会发展出玩弄女性的行为特点;如果是女孩,则成年后可能会讨厌自己的性别,同样形成同性恋或者不爱惜自己的行为特点。


而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择偶模型,是以现实父母为蓝本的,如果父母关系和谐符合孩子心中理想父母的模样,那么孩子会倾向于选择与父母同类型的人作为伴侣;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不符合孩子心中理想父母的模样,那么孩子会倾向于选择弥补了现实父母缺陷的人作为伴侣;

如果父母离异而没有和孩子厘清责任,让孩子的“拯救行动”无法成功,那么孩子将可能会选择与父母同类的人并试图拯救对方,即“坏男孩综合症”,例如前些年嫁个死刑犯的重庆女孩,以及美国一女孩嫁给素未谋面的重犯的案例,她们只是通过拯救这些坏蛋,而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

PS:以上是一些发展的可能性,并非必然,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心理动机,才能正确预防。故而只是起陈述事实的作用,并不希望引起焦虑,望知悉。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这份影响、这份伤害减到最低?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1. 厘清责任,让孩子安心做自己

如前文所述,当父母离异的时候,需要和孩子厘清责任,让孩子安心做回孩子的本分。

父母的离异是父母私人的事情,与孩子无关亦不改变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重点要与孩子说明,离异并不会影响父母对他的爱,并且请用行动证明这一点。

2. 不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

无论离异的双方多么憎恨对方,也无论对方的错误是什么,无论离异的原因是谁是谁非,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对方,再次强调,离异是父母的私人事情,与孩子无关,孩子并不需要为之负责,更不需要成为父母宣泄情绪的“垃圾桶”,这会激发孩子的“救世主”心理。

同时,这会让孩子形成“效忠”及“效仿”的行为。例如妈妈埋怨爸爸出轨,那么孩子可能会选择站立在妈妈的一方鄙视甚至憎恨爸爸(“效忠”),但成年后又学习爸爸的出轨行为,向爸爸表示自己仍然是爸爸的孩子(“效仿”);

当父母离异的时候,可以把原因简单陈述,但请不要把里面的那份情绪传递给孩子,你的情绪应该用其他的正确途径来宣泄;



最后,奉上思维导图一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NxoT3ABgx9BqZZICG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