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占有别人家玩具的孩子,并非没有教养,家长要帮孩子走出自恋

2019-12-31     淅爸育儿记

淅爸,一枚二胎宝爸,大宝淅淅6岁半,二宝汤丸5岁。在这里分享我的育儿经,欢迎关注

还有二十来天就过春节了,家长们少不了带孩子到处去串门,本来是一件高高兴兴地事情,但是总会因为临走时,孩子得不到别人家的玩具哭闹而尴尬收场。

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占有别人的物品?如果你单单以为孩子只是不能明确“物权意识”,而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欲--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

热衷于占有时,孩子的心理动机--满足“自恋”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所希望占有的玩具,往往家里是有类似的甚至是一模一样的。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多么在乎这个玩具--拿过手后没三分钟就过气了--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意志必须被执行

【0~3岁的心理特点】

0~3岁的孩子有三个明显的心理特点,这三个心理特点分别是:

  • 全能自恋:即孩子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是世界的主宰;
  • 共生:即孩子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共生的;
  • 偏执分裂:即孩子认为自己的意志必须被执行,否则就会用雷霆之力毁灭这个世界;

而0~3岁的孩子,其最主要的心理成长任务就是走出这份“巨婴式”心理,唯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清晰认知自己的能力,以及正面这个真实世界。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的意志必须被执行才能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会喜欢占有别人家的玩具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世界”的投射】

在0~3岁的孩子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清晰自己与母亲已经分离成两个独立的个体,但过去父母对他的要求的无条件满足,让他们仍未走出“我世界”,即认为他是世界主宰,其他人必须服从他的意志。

这份认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此时期的孩子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只要能让他开心的、感兴趣的就是可以纳为己有,反之他可以摧毁之。总而言之,他就是那个为所欲为的王。

当他们想占有别人家的玩具的时候,初心是为了占有;但如果家长对他进行了不恰当的教育、训斥,他的动机就悄然发生改变:从占有玩具,变成了毁灭眼前阻止他的意志执行的人。只不过他的力量有限,方式也有限,其“毁灭方式”不外乎哭闹或者攻击父母。

【崩溃?沉迷?】

同时,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反抗是那么无力的时候,“我世界”就面临着一次次的崩溃--他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主宰,他也没什么能力去主宰一切--他赖以为生的自恋,被现实击破了。

但如果他们的意志被执行了:别人出于“他只是个孩子”把玩具送给了他,又或者父母也选择帮助他占有这个玩具,那么他们的自恋就会被加深--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主宰的“事实”:瞧,你们都必须听我的!

这就让父母们陷入两难的境地:满足他也不是,拒绝他也不是,到底应该如何是好?

帮助孩子建立“世界规则”

有许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臭骂孩子一句:“这孩子太没规矩了!”,这句话,恰恰就是解决方式。

但这份规矩能否被遵守,在于这份规矩是否能被孩子接纳,融汇到他的“小世界”里面,成为他的一部分。

不论是孩子的“小世界”,还是真实存在的大世界,都有其规则的存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法律就是人为规则的代表,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规则的代表,孩子的小世界同样如此,偏执分离就是孩子的“自然规律”,其特点是随心所欲地野蛮生长,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的,就是类似于法律的人为规则:

  • 建立规则的基本条件:尊重

那幺小的孩子,需要尊重吗?是的,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同时妈妈也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换个角度来看待:你会尊重你的四肢吗?你会尊重你的脚指头吗?我想并不会,但你绝对会尊重你身边的人,只是现在这个“人”是从你身体“掉下来的一块肉”。

另一个方面,任何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的,给孩子建立他的规则体系同样如此。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规则就会变成单方面地操控,孩子也就不会听得进去。

  • “你可以...”而不是“你不可以...”

帮助此时期的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家长要多用“你可以...”的句式,告诉孩子他能做些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使用“你不可以...”

例如:“待会我们去阿姨家玩,如果你有喜欢的东西,你可以告诉妈妈你喜欢它什么,然后我们给它拍个照留念一下。”

这样一来,孩子仍然认为自己是可以主宰自己的意志的,但是行为又能够受到约束,但请记得,给孩子的“可以”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不含糊的。

例如:“待会阿姨去阿姨家玩,如果你有喜欢的东西,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一会儿”是多久呢?这就是含糊的地方,孩子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 规则的核心:帮助孩子走出自恋

孩子的这份占有欲,说好听的叫自恋,实际上就是毫不掩饰的自以为是,无论定何规则,我们最终地目的是帮助孩子走出这份自以为是。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使用:“宝宝你要尊重别人”这样的话语的话,孩子是不能听懂地。我们可以用更具体地方式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这个世界:

1.从尊重宝宝的“物权”开始

每次给宝宝买新玩具,都要告诉宝宝:“这是送给你的,好好爱护!”当别人用宝宝的玩具或物品时,要先征求宝宝的意见,只有经过宝宝的允许才能使用。当宝宝不愿意给别人玩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强行拿走,这样等于告诉宝宝:“可以抢别人的玩具玩!”

当别人家的宝宝来家里玩,想吃食品、玩玩具的时候,妈妈先要试着和宝宝商量:“给妹妹吃点儿吧。”“给妹妹玩玩好吗?”只有被尊重的宝宝,才懂得尊重别人。

2.教会宝宝征询别人意见

当宝宝去了别人家,对别人家的食品、玩具等有占有欲望的时候,妈妈可以教宝宝先征询一下别人的意见。比如,“你问问阿姨,你吃了,他家人够吃吗”或“你问问哥哥,让你玩吗”。

妈妈这样引导宝宝,就是要宝宝懂得在交往中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宝宝思考自己吃了别人还吃吗、自己玩了别人还玩吗?而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别人是不是吃、是不是玩呢?那就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征得别人同意。

当宝宝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地教宝宝说:“你要问问小朋友,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如果小朋友同意了,你要说谢谢。”

当小朋友要求玩宝宝的玩具时,妈妈可以说:“让小朋友玩一下吧,他的玩具也会给你玩的。”如果遇到宝宝实在不愿意让别人玩的物品,妈妈可以说:“如果你真的不愿意给小朋友玩,你就要礼貌地说,对不起,我现在要自己玩,不想给你玩。”

这样引导宝宝,不但认可了宝宝对物品的所有权,更是告诉宝宝,每个人都可以有礼貌地拒绝他人,他可以,别人也可以。

3.引导宝宝交换

当妈妈引导宝宝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如果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宝宝一定很不开心。这个时候,妈妈不妨引导宝宝和对方交换。

妈妈可以对宝宝说:“你想玩人家的橡皮泥,那么就用你的花皮球交换玩吧!”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不愿意交换,那么,就接着开导:“你不舍得给人家玩,人家怎么舍得给你玩呢?”如果对方不愿意交换,妈妈可以这样对宝宝说:“人家不愿意交换,你就自己玩自己的吧!”

在引导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玩耍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分清哪些是自己的玩具,哪些是小朋友的玩具。宝宝交换着玩完之后,再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宝宝的物权得到了尊重,而且也让宝宝学会了分享。

虽然有时候,宝宝对于自己特别钟爱的玩具不太愿意分享和交换,但一次又一次的分享和交换,能够让宝宝意识到,分享和交换并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相反还会得到玩耍其他玩具的机会,这种正向的体验会不断地刺激宝宝主动分享和交换。

宝宝与宝宝之间分享玩具或者交换,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宝宝请求对方的同意,宝宝一旦学会了请求对方同意,就表明宝宝认可了对方的物权。这有助于宝宝更全面地看待物权,既尊重他人的物权,也发展自我的物权。

淅爸寄语:唯有让孩子学会走出自恋、正确面对生活,才能让孩子不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DUPYG8BMH2_cNUgXJ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