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一种性格,陪着≠陪伴,高效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03-22     春花育儿

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亲自抚养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陪伴孩子还是有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只要在孩子身边,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合格的家长了。

但其实陪着并不等于陪伴,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中,每个家长都从繁忙中脱离,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孩子,从而更加了解陪伴的意义。

家长努力挣钱似乎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父母真的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吗?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并不需要家长成为多么成功的人,创造多好的生活条件,也不希望家长全天候身心俱疲的忙于工作。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重视和高质量的陪伴,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呢?

其实陪伴质量的标准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状态如何,只要双方都感觉舒适平静,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其实在家庭中,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玩,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就是允许孩子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游戏,父母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和孩子一起玩是很多父母能够理解的陪伴方式,但是后一种陪伴是家长不太常见到的。

难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各做各的事情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所指的“各做各的”不是说孩子在一旁玩,父母看手机,而是说一些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模仿的事情。

比如家长在孩子身旁看书,做手工,做家务,这些孩子能够理解并且明白的日常事务。只有当家长做一些孩子能够理解并且模仿的事情的时候,家长所做的才能够成为能够真正“陪伴”孩子所做的事情。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做事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匆匆忙忙为了完成手上的任务而工作,还是为了享受工作本身而去做,在孩子的眼中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孩子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而是他们做事的状态,陪着不等于陪伴,孩子需要的是有意义的陪伴,而不是为了陪着而陪着。

高质量的陪伴并不仅仅是把玩具扔给孩子,也不是嘴上敷衍着孩子,手里还一直玩手机。也不是花钱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而不花一点心思陪着孩子一起玩,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家长能够放下手中没有完成的工作,轻松坦然,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孩子关注孩子的世界中去,给孩子讲几个故事,和他一起聊天,陪他玩耍嬉戏,孩子都会从中获取到足够的满足感。

陪伴可以是孩子早晨睁开眼的那一瞬间,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环境,比如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轻轻抚摸孩子的头顶,让孩子睁开眼睛,父母送上快乐的问候,说上一句“早上好”。

如果家长能够让入睡前成为孩子的一个特殊时段,父母就可以拿起故事书给陪孩子一起做个睡前阅读,那么孩子就会盼望就寝时间的到来。



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认真听他们说的话,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也会知道分享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及时缓解孩子内心的困惑和不安,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满足。

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只给孩子他们最想要的心灵满足,孩子才能够充分的成长,体会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家长不要总是说上班和陪伴不能两全,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占据一个人一天24小时的时间,关键就在于父母是不是有心真的想要和孩子在一起,只要足够重视就会有时间陪孩子呆一会。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能够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优秀是一种性格,孩子的成功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家庭教育,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是相似的,监督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但是一点定型后面的路就会容易很多。



这其中家长的自律是很重要的,不能一边看孩子一边玩手机,高度的自律和长久的陪伴才是让孩子优秀的最好滋养,很多人对于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是有误解的,以为给孩子报兴趣班,花大价钱买开发智力的玩具,每天陪着孩子上课下课,认为这就是好的陪伴,但如果仅仅如此,而不是用心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当中,这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率的陪伴,与其说是把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不如说是把时间花在了自己身上。

用心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够长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而这种“静气”是家庭氛围培养出来的,父母的情绪足够稳定孩子才能够情绪健康,表现卓越的孩子父母说话也是轻声慢语的,普通的中产家庭与其去拼好几万的出国游学,倒不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增强孩子的阅历和知识,给予孩子智力上的自由和思考事物的能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N9-A3EBfwtFQPkdOE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