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敏感期是宝宝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孩子出生之后家长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格外的关注,可能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总是会喜欢将一些零碎的东西往缝隙里面塞,如果发现了一个空洞,也会喜欢用手指或者是小棍放进去,这也是为什么儿童触电频发的原因。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喜欢把小石头丢进下水井盖的洞里,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填满小孔或者是缝隙会特别感兴趣。
身为家长看到孩子这种举动之后,只要不是摸电门就不会太多干涉,但是内心难免会充满疑惑,孩子这种举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儿童通过抛洒或者移动物体其实都是在感知空间,从而感知自己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将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或者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这就是所谓的“儿童空间敏感期”,空间和时间敏感期是他们大脑发展认知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通过时间和空间,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位置在早先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种感觉的状态,在今后的的发展过程中位置会逐渐发展为顺序,如果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就不会发展为更抽象的秩序概念。
对于所有的婴儿来说,出生就意味进入了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中,他们首先体验到的是空间,要在空间中体验空间,使用自己的身体感知空间,然后透过超越自己的身体探索这个物质世界的空间,才能够更好的把自我和现有的世界分割开来。
同样儿童从出生之后也在开始感知时间,刚开始有了需求,哭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他们这个时候不明白什么是等待,什么是时间,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不能马上得到,有了急切感之后才慢慢了解什么是时间。
直到五岁儿童才能够逐渐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然后他们在感觉时间的基础之上学会了把握和规划时间,时间的感知其实也是一种高级的意识感。
儿童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一岁开始,一直持续到六岁,儿童在最早的空间敏感期的时候会发现这一个物体和那一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们喜欢抛物,让东西从高处掉到低处然后寻找,拿到之后再扔,这是儿童最早对空间的感受。
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孩子就会发现一个空间里面的东西可以拿出来,外面的也能够放进去,所以当孩子看到孔洞的时候就会把东西往里塞,这个活动在他们一岁左右的时候会非常频繁。
然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孩子喜欢在玩积木的时候,把积木垒得很高之后推倒,不停的重复这个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空间感知行为。
在家长眼中看起来是很常见的现象其实是孩子能力的发展过程,如果这个时候家长阻止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在阻止他们感知空间。
空间感知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感受完了大空间孩子就会开始对狭小空间感知产生兴趣,比如喜欢钻到床下面,爬进大衣柜里玩耍。不要因为怕床下脏或者是怕把衣柜弄乱就阻止他们,这样会干扰孩子探索发现的能力。
小朋友会对爬桌子,爬栏杆,爬窗台有着无比的热情,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他们也不老实坐着,总是上上下下,虽然会累坏带孩子的父母,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但是这样做也是空间感知的一种,利用身体来对空间进行丈量和把握,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儿童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然后孩子开始喜欢从高处往下跳,出了感受空间的大小外,还在充分调动身体的肌肉,皮肤来感知空间有多高,多远,多大。儿童会发现自己从某个高度往下跳的时候心里能够承受了,就会跳下去。
儿童通过体验发现来对空间的高度得到把握,能够再一次承受,就会开始探索更高的空间。
所以对空间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在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空间的状态,这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对世界的探索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这些空间敏感期的表现可能会让家长觉得头疼,甚至害怕他们伤到自己,因为害怕而不让孩子钻到很小的地方去,更不允许他们随便乱扔玩具,不过关于这点曾经有一个玻璃板实验,让孩子在玻璃板上爬行,一旦玻璃板下面出现了低洼的图像,孩子就会自动远离不会爬过去。也能够说明孩子对于环境有一个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
家长可以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看着他们玩,一旦出现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再进行阻止,而不是禁止孩子所有的空间探索行为。
太多的限制同样会让孩子空间敏感期无法得到顺利的发展,家长需要一定的承受危险的心理能力,还可以在平时通过阅读或者看动画片来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是不能做的,加强孩子对人身安全的意识。
孩子很多的心智都是在生活中依靠兴趣去探索完成的,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成长的过程,家长要适当给他们探索的自由,这是所有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有的行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82BV3EBiuFnsJQV1N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