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一点,就能把话说到孩子心坎里,卸下心防

2020-04-21     春花育儿

家长很多时候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好,但千说万说孩子都不听,这个问题的关键并非家长用什么样的说话技巧或者是同样的话说多少遍,而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和放在心里的话是否是一致的。

其实和孩子说话和与大人说话是一样的,家长和孩子沟通不良有可能在其他人际关系上也会有相同的问题。比如说自己想要表达的和真正说出口的话未必是一致的,又或者说话伤人不自知。

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带上主观情绪,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情绪表达出来有可能意思就变了,当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认真耐心的倾听,是不是轻易就打断别人的表达,又或者是不是根本就不会注意对方的反映,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只顾说自己的事情。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肯定不喜欢每天都受到家长的指责,批评和教育,爸妈一张口就是命令,每次都带着不耐烦或者是愤怒来和自己沟通,不管说出再好的建议,可能都不会入耳也不会上心。

孩子的内心都是很敏感的,家长的情绪,套路,以及说话的技巧其实他们都懂,沟通的高效不在于家长能用多高超的技巧和孩子说话,而是对方能给自己多大的回应。

今天就来说一说与孩子沟通如何能够做到高效,把话真的说到孩子的心坎里。

1. 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很多时候都端着家长的身份和孩子说话,放不下面子,这种交流自然就不是平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确需要一些权威性,但是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如果家长做错了或者有什么伤害到孩子的地方还放不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就是一种教条主义。



如果家长能够时不时的和孩子坦诚地表达,真实的呈现自己的想法,放下家长的身段,就能拉近与孩子心与心的距离。

现在的生活什么都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已经进步到人工智能了,而我们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样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要不苟言笑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

而现在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父母们要进步很多倍,一个几岁的孩子玩手机可能比家长都溜,这其实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孩子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在逐步提高。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懂的比自己多就没有面子,更不能因为孩子比自己学得快就害怕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只有放下身段家长才能进步。

不能平等交流就无法得到孩子真实的想法,家长不能总是靠抓着孩子短处对他们严厉教育,而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们进行教育。要多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更不能用自己比孩子多活了几十年就漠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将自己的命令强加于孩子身上,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多用平视而不是俯视。



2. 卸下心防,多提问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首先要卸下双方的心防,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双方在带着心防或者成见说话的,没有人能够永远都对,什么都懂,家长同样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因此面对孩子的建议,家长不要抗拒,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如果孩子说的是对的就按照他们说的改正,孩子才会觉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

不要总是用过往的经验来对未来未知的孩子做主观的评断和分析,更不要断章取义对孩子有误解,误解会造成伤害,而伤害就会有防备之心。

想要打开孩子的心防,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问,当家长的语气从控制孩子转变为因为好奇而想要交流的时候,孩子的防备心就会松懈。

当看到孩子有些做法不对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告诉妈妈这样做的理由吗?”“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这样做会得到什么结果呢?”“你有没有觉得除了这样做之外,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我有个建议,你可以考虑一下,觉得咱们两个谁的主意更好”

智慧的父母都会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想要他们做的想法,然后鼓励孩子大胆实践,这样远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



3. 尊重不等于放纵

很多家长对孩子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任何只要是孩子做的事情都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家长的义务就是管教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是非曲直,尊重要有底线和原则。

想要让孩子听话,就要学会智慧选择谈话的时机,可以在孩子犯错的情景当中顺势对他们进行教育。

孩子是可以引导的,不要怪他们现在不听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从一开始就总找一些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他们将来就不会形成很恶劣的行为习惯。

表扬和批评都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在表扬的时候要不吝啬语言语调,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是明显做了一件很值得表扬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要多说一些鼓励的话。



而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也没有必要大呼小叫或者不分场合的就开始责备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更不要没完没了的唠叨,更不能一味的贬低孩子,给他们一些反思和反省的空间。

谁都不愿意接受别人强行闯进自己的世界指手画脚,只有自己愿意改变才是真正的进步,高情商的父母都是在表扬的时候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的喜悦和成就感,批评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家长内心此刻的真正想法。

尊重是相互的,爱也是相互的,只有父母先把孩子的话听进去,孩子才愿意从内心接受家长的建议,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iqo0nEBiuFnsJQVrz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