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倾听,孩子才能说得更多?一个诀窍就能解决

2020-04-11     春花育儿

很多孩子小时候是很爱和父母聊天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鸿沟开始越来越深,不知不觉间除了生活沟通之外,孩子再也不会和家长说更多了。

其实让孩子变成这样的状态并不是突然之间才产生的,一定是日积月累之后的结果,孩子话越来越少,对家长的敷衍态度肯定早就有了苗头,在家长的眼中自己的行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包括当孩子说出一些想法的时候,家长就会认为他们很幼稚又或者因为孩子的想法是不对的就批评他们,这样的倾听造成孩子话越来越少是必然的结果。

当家长和孩子换位思考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会发现自己说的话有的时候是很伤人的,一定要去发现孩子说话背后的含义。



很多时候家长的反应是因为并没有认真聆听孩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比如说今天早上孩子和家长说“我如果感冒就好了”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说:“那样就可以不上学了。”家长一听这种话马上生气的对孩子说:“不上学你想干什么?将来扫大街都不收你。”然后孩子就不说话了。

其实家长的本心意愿是想要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听出孩子说这个话背后的意思,听不出其实也不是大问题,如果家长能够运用一些提问技巧,来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错就错在不仅家长没有理解,而且还对他们发火,这样时间长了还自然就不会和家长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了,试问谁和别人说完之后,被怼了或者是被责备了,下一次肯定就不愿意再尝试。

这样不问缘由的就指责孩子,会让他们觉得家长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不尊重人,想要让孩子敞开心扉的说,首先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在认真倾听的。



良好倾听其实只有一个秘诀,就是先不要着急评判,只要家长不马上反驳孩子,就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认真聆听的。

那么有的家长说,不反驳我就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下面来介绍三个句式的开头,可以用来回应孩子的话语。

第一个是“你感到...”当用这句话来接孩子的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变相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前面可能都是在陈述事实,想要了解得更多就要进一步去问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感觉。到底是难过,害怕,开心,还是愤怒。

第二个是“你想要...”这个回答是用来回应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说出了事实和感受之后,他们想要进一步寻求父母解决问题的意见,用你想要来提问,就可以让孩子说出他们想要什么。

第三个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个是回应孩子的疑惑,既然他们选择这个话题和父母讲,除了想要寻求帮助之外,可能还会有疑惑,家长这样说之后,就能够引导孩子说出问题所在,这样有助于家长能够给出更准确的意见,而不是只看事情的表面。



这三个句式是根据孩子说话的内容来灵活使用的,并没有固定的顺序,甚至连关键词都可以换掉,只是在这里给家长一个和孩子聊天聊什么的思路。

还是用上一个例子,早晨孩子和家长说:“我好想生病这样就可以不用去学校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说:“你是想要休息,偶尔不去学校是吧。”(用“你想要”开头来回应孩子的需求)。

然后孩子就会说:“是啊,每天都要去学校,太无聊了。”(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说:“原来你讨厌每天去学校啊。”将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个时候孩子的就会说:“对,每天上课要做的很端正,不能动不能走神很累。”

家长说:“原来你是不喜欢上课啊。”孩子可能会说:“也不是所有的课都不喜欢,就是数学课很不喜欢,总是做不对题或者算错数。”(这个时候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家长就可以用:“哦,原来你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把数学题作对呀,那可以听听我的建议吗?”(用“你不知道”来解答孩子的困惑)。

这个时候就算是真正的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只是像第一个例子中,把孩子批评一顿就完事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积极的聆听并且使用一些句式来引导孩子说得更多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一些固定的谈话技巧就能不仅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能够将亲子关系拉得更近。

孩子主动找家长聊天的时候,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希望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建议,但有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把问题问出来,因为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说这个话里面暗含的困惑。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不要急着反驳或者评判孩子说的对不对,而是要引导他们剥去层层描述的外壳,把问题的核心说出来,这样家长才能够对症下药的给出意见。

先从孩子的感受入手,然后就能探寻出背后的需求,这样也有助于将来他们自己在思考的时候建立比较完整的逻辑框架,在人生的道路中即使身边没有人给出自己建议,也能自己找出解决的答案。



家长要想要和孩子聊得更多,首先就要当好一个倾听者,专注的倾听能够更快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即使在沟通的过程中孩子并不认同家长的看法,也不应该马上生气而是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在聊天的时候孩子不需要家长的训斥和讥讽,也不喜欢听训诫或者教育,而是需要父母先听自己说完,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

倾听不等于“听着”,而是要有回应的聆听,最好能够做到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自己相处解决的办法,如果能把这点做好,孩子一定能够越来越喜欢和父母聊天的。

切记倾听的时候一定要专注,比如说家长正在看手机,孩子过来想和父母聊天,一定要把手机放下,专注的看着孩子的脸听他们说,不能眼睛不离屏幕,只是“嗯”“哦”的回应,父母专注的眼神对孩子继续说下去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一边手里做着其他的事情一边听孩子说话,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拒绝。

孩子的内心都是很敏感的,一次两次没关系,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敷衍,时间长了自然就不愿意向父母倾诉,也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只有懂得倾听的父母,才能有懂得听话的孩子,这样才能让亲子之间的沟通不会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aASanEBrZ4kL1ViQw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