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人生的愚昧,皆因不能接受“异己”的偏私心

2020-01-02     国学书舍

道德经:“上善若水”,去除偏私之心,容纳世间之事。

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意识不到自身出现了问题,这个才是最糟糕的,因为意识不到,所以谈不上改正,连最起码的认知都没有,更谈不上收敛。

《道德经》中说:

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只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来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这样诸多的行为都是圣人最排斥的恶心行径,而且以道心修养自身的人,是永远不会做出这些事情的。

一个人的认知,会跟随他所处的环境与立场,包括自身的思维而产生局限性,所以当一个人无法认知自身的问题,反而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时候,这个时候反而是最大的一种错误。

一则会惹来别人的厌恶,因为他的自高自大让人排斥,二来也会让自己止步不前,因为自以为是过度执着的顽固不化,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进步与突破。

孔子曾经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包容身边的异己,“比”就是经常将别人和自己做比较,容不得别人有不同的地方。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拿自己作为标准,希望别人和完全和自己一样,一旦有一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状态就过度的排斥,这就是一种小人“偏私”的作为,这样的人就是一种过度自以为是。

我们之前都听过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就是汉末魏初时期的管宁和华歆,两人的故事流传已久。

有一次,锄地的时候看到有一块金子,因为华歆把金子拾起来查看,仔细想过之后又把金子丢弃,就被管宁认为见利动心。

又有一次,两个人一起读书,外面十分热闹,华歆只是趴在窗户上往外看了一下,管宁就认为华歆贪慕虚荣,还把席子割开。

这一个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故事中的主角管宁也因为“品德高尚”而被人称赞,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事实并非我们所看见的那样。

据史书记载,华歆离开管宁之后,后来就入仕为官,始终廉洁奉行,受曹操征召为官,“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很多人知道之后就来为他贺喜,还赠送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后来又逐一送还。

魏文帝时期,华歆官拜相国,也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得到的俸禄大多也接济了穷苦人家,而自己也非常贫困。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绝交之后,华歆并没有因为当初管宁让自己难堪而生气,反而向朝廷推荐管宁,想让管宁入仕途,为国出力,但是管宁拒不接受。

管宁虽说自身的品质优秀,能够奉行品德廉洁端正,但是却因为过于顽固不化,不能接受身边的“异己”,也给自己的人生竖起了无形的屏障,更谈不上人生成就。

空有“诗书气自华”,也难能发挥其成,这也是不懂通权达变的缺点,不能容纳与自己有区别的人,过度排斥,反而是一种心胸狭隘。

而华歆不计较管宁当初给自己设下的难堪,反而推荐管宁,这倒是一种心胸坦然。

《菜根谭》之中说: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放纵欲念的毛病可以医治,而事理上顽固不化却难以纠正;一般事物的障碍还能够排除,但是义理方面的障碍却难以化解。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顽固不化,所以永远要记住,不要总以自身为中心,不要刻意排斥那些看似与你不同的事情,能够做到通权达变,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在自己身边,才是成就功业的根源。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有大作为的人,他的手下一定是容纳了各色人等,最终才能建功立业,而不是单独的去挑剔偏向于接近自己的人。

正所谓说“上善若水”,让人生有如水一样的宽广胸怀,容纳人生的千姿百态,才是最好的状态。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EUXaW8BMH2_cNUgw-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