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信奉以善为本的法则,才是合乎道义的智慧

2020-05-26     国学书舍

原标题:《素书》:信奉以善为本的法则,才是合乎道义的智慧

《素书》:信奉以善为本的法则,才是合乎道义的智慧。

一、

世间有“人道”有“天道”,人道是一种“术”,而天道则是“道”。

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心思用在术上,他得到的是看得到的利益,同时需要面对的也是看不见的灾祸;如果一个人用“道”来为人处事,即便表面没有出现看得见的利益,实则已经拥有了隐藏的福报。

所有合于道的行为都是符合天道规则的,而最接近道的行为,则是以善为核心的道义。

有很多人特别排斥“善”这一个概念,特别是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多数人都觉得厚道未必会有好的结果,而奸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其实并非如此,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不管面对任何事情,我们看见的未必是真实存在的,当你用奸诈的手段获取表面利益时,看不到的也是背后的灾祸;当你用善良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德行时,而福报也早已存在你的人生。

真正的善,不仅仅是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信念,更是辅助行动的根本教条,即便在谋划事业时也应如此。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意思就是说:恪尽职守而无所畏惧,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

安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仰仗自己的聪明去做不该做的事情,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废驰缺失了。

恪守人生的信义,而没有任何稍加改变,即便面对一些看似苦难和危险的境地,也能设身处地的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竭尽全力的只考虑自己,更不是苟且偷生的背信弃义,这就是我们应该信奉的道义,这是一种融入行为的善。

二、

在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将出兵攻打匈奴,就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常惠出使匈奴,谁知道却遭遇了变故,苏武也被匈奴扣留。

匈奴人对苏武百般折磨,想让苏武投降于自己,但是苏武宁死不从,拔出刀来就要自杀,苏武脖子受了重伤,旁边的人慌忙把他抱住,苏武才得以抢救过来。

匈奴人就派曾经投降给自己的汉人劝苏武投降,苏武不动声色的对劝降自己的人说:“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和朝廷,厚颜无耻的做了汉奸,我绝不会投降,怎么逼我都没有用。”

匈奴人知道了,就百般折磨苏武,将他关在了一个地窖里面,但是几天之后苏武竟然奇迹般的没有饿死,活了下来。

匈奴人见苏武软硬不吃,折磨他都没有用,就把他送到了北海,也就是如今的贝加尔湖那里去放羊,整整19年的时间,使苏武的胡须头发全白了,但他从未提过投降二字。

一直到公元前85年,汉武帝已死,他的儿子汉昭帝继位,汉昭帝在各方打听之下才知道,苏武原来还活着,就强行命令匈奴释放苏武。

苏武回到长安那天,长安人民都来迎接他,他们看到一个白头发的苏武,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

很多人都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更多的人,却没有足够多的道义在面对苦难甚至是危险时,还能遵守自己的道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现在的许多人犹如墙头草一般,见到利益往前上,见到危险就往后撤,从不将这种苟且偷生的行为当做耻辱,在背信弃义的同时,反而将此当作谋生的手段去炫耀,这不就是人性的卑劣吗。

《菜根谭》之中说: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一个平民老百姓,如果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广积恩德,广施恩惠,他虽然没有功名利禄,但是同样能受世人敬仰;一个有高官厚禄的士大夫,如果一位争权夺势,贪恋名声,虽然有功名利禄,却也像乞丐一样可悲。

在道义之人的眼中,这个世上贫富有真假,地位也需辩证,而且人的品格从不以地位作为标准,而是真正的心胸宽广,广积恩德,在关键时刻能够信奉道义,不被利益遮蔽了双眼,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敬仰和崇拜的。

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恪尽职守也不能信奉道义,在关键时刻就背信弃义,这样的人生才是一种可悲。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O2NU3IBnkjnB-0zJp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