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有跳出当下角色的觉悟,才有正确看清自身的境界。
一、
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一方面取决于理智对于情绪的把控。
想要塑造大的功业,情绪就是最大的绊脚石,情绪对于人生只会起到错误的负面影响,而没有任何正面的作用。
一个真正能够塑造功业的人,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总在想自己想怎么做。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依靠情绪,而另一个则是依靠理智,两种不同的方式也塑造不同的结果,结果好坏也不言而喻。
在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
这个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的狗血淋头,曹操看了文章之后,就问这个文章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会发怒,就说:“是出自陈琳之手。”
曹操听了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大为夸赞,说:“这篇文章写的真不错,骂的痛快。”
后来在官渡之战之中,陈琳落入曹操的手里,谁也没有想到曹操不但没有杀陈琳,还重任了陈琳作为自己的文书。
陈琳也被曹操的一番言论感动,最后忠心为曹操效命。
后来张绣也是如此,张绣和曹操本来有深仇大恨,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是死于张绣手中。
可是后来曹操考虑到张绣独特的指挥才能,为了打败袁绍,主动放弃个人恩怨,与张绣联合,封张绣为杨威大将军。
人总说曹操小肚鸡肠,这是多数人对于曹操这个角色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系列行为来看,曹操才是真正的宰相肚里能撑船。
能够原谅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人,这是何等胸怀才能做出的事情,而曹操的许多成就自然与他的宽广胸怀有关。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做仔细的预定谋划。
如果不能原谅小的怨恨,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就大加责备和惩罚,必然会招致大的恩怨,也不可能会让下属有报答的心思,连最起码的宽容都做不到,一味的责备埋怨只会让结果适得其反。
人如果没有长久的考虑,没有未雨绸缪的思维,那么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就是祸害出现之时。
而这两个现象背后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 情绪主导思维,活在自己的臆想之中。
比如说,当下属有小的过失不愿意赦免,就是因为自己正在气头上,被情绪占据了理智。
而祸患产生于事前未做谋划也是如此,自己身处高位,或者在谋划某一个问题时过度自信,不能理智的去看待自身的处境,更谈不上未雨绸缪,凡事只看眼前,最后才因为没有提前规划而带来错误结果。
二、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的世界,如果能够让高兴和快乐都不超越规矩,让自己的好恶都能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做人的调理平衡的功夫。
《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了。
“中和”就是中庸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不偏不倚,一切适度的处事态度,这样合乎中庸的自然之道,就是平衡人生的处事法则。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就是吃亏在不能控制情绪,特别冲动,在事情出现时不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是在自己的情绪之冲动下做出来不合时宜的举动,因此给自己带来问题,这都是需要摒弃的地方。
控制情绪是一个很艰难的功夫,不仅需要一个长久历练的过程,更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技巧。
道理我们都懂,但还是很难在关键时刻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决定,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呢?
有一句话叫: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技巧就是从“当局者”跳出,做一个“旁观者”,把自己的人生当做看戏,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
假设自己是一个演员,正在演自己人生的这一个角色,当这个角色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来替这个角色寻找正确的处理方式。
以旁观者的姿态看自身遇到的问题,就能以恰当的方式摆脱情绪,从而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SO-inMBnkjnB-0zQoK6.html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