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拿自己的聪明贬低别人,反而是另一种愚昧。
一、
老话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你拿自己的聪明过度耀武扬威时,那么你的聪明就不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它会成为使你逐渐走下坡路的重大因素之一。
人性之中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好为人师,很多人在潜意识之中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智慧,甚至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以此获得优越感,这样的聪明其实是另一种愚蠢。
因为在你过度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同时,已经触碰了别人的自尊心,在这个世界上,你让别人不舒服的时候,自己也不会舒服。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以明示下者暗。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对下属表示自己过于明察的人,就是愚昧不明。
这句话不仅对下属有用,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是如此,不要让自己的聪明凌驾在对方的愚蠢之上,也就是说不要用贬低对方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如果不小心犯了这个错误,那么你的聪明就不再是聪明。
提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杨修用他的锋芒为自己掘开了一个刚好容得下自己的“坟墓”。
从曹操的“一盒酥”事件,再到门上写一个“阔”字,最后到“鸡肋”事件,杨修一直让他的锋芒处在曹操之上。
其实除了杨修之外,其他谋士也必然看出曹操的意图,但是没有任何人故意说出来,只有杨修犯了这一个最低级的错误。
所以智力并不代表智慧,智力只是用自己的聪明为自己带来优越感,但是真正的智慧则是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避免自己的锋芒触碰了别人的自尊。
不仅是做下属的不能过于聪明,做领导的也是如此。
所以永远要记住《素书》之中的话: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衬托自己,给自己带来优越感,真正的聪明人从来不会过度计较对方的缺点。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犯了世俗之人常犯的错误,只把眼光盯在别人的缺点上面,缺乏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维觉悟,必然会因为自己的聪明导致自己走上狭隘和过度严格的状态,反而使自己走上不利的地位。
二、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要锋芒毕露,不妨装的笨拙一些;即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你可以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有能力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事法宝。
在尧舜时期,舜未登上天子之位的时候,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为了霸占家业,三番几次的想要谋害他,而他的父亲比较昏庸,轻信了继母的话,总是偏心纵容他的弟弟。
有一次,父亲和后母对舜说谷仓顶坏了,让他爬上去修理,当舜上了仓顶之后,父母和弟弟就把梯子拿走,想发火烧了他,幸亏舜撑起大斗篷,趁着一阵风往下一跳,才得以逃命。
后来还有一次,让舜去挖井,井很深,刚把舜放下去,他的弟弟象就从上面把绳子收了,并且用泥土封住了井,以为这一次舜一定死定了。
谁知道象回去的时候,舜正在床上弹琴,原来井底有另一个出口,舜就是从那里脱身的。
这一下象惊呆了,而舜则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微微一笑说:“我并不计较。”
当后人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把焦点放在了舜的仁义厚道上面,其实舜除了仁义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智慧,那就是: 藏巧于拙。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没有人能够做到在别人加害自己的时候,还能仁义的原谅对方,毫不计较,而舜能够做到如此,除了他的仁义厚道之外,更因为他懂得“大智若愚,用晦于明”的道理。
就像《菜根谭》中所说“有能力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激进,以退为进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处世法宝”。
况且当时的局面对舜并不利,所以他懂得用藏巧于拙,表现愚笨为伪装自己,这正是他能成为帝王的原因。
人生谋事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聪明展现在外面,表现的愚笨一些,未必是一件坏事。
《道德经》之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有不争谦下之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一个人总喜欢将自己的聪明表现在外的人,聪明就是他的坟墓,当你在潜意识之中想抬高自己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错了。
反之,用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来修养自己,聪明才会成为一生的优势。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