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功过可以分明,恩怨却要“糊涂”

2020-07-15     国学书舍

原标题:《素书》:功过可以分明,恩怨却要“糊涂”

《素书》:功过可以分明,恩怨却要“糊涂”。

01、

功过可以分明,但是恩仇必须糊涂,在做事上可以认真,但是做人却不可计较。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直来直去的人,性格过于直爽,从不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一旦和别人产生矛盾,马上就撕破脸皮,一旦发现别人有亏欠自己的地方,就马上提出来,并且百般计较,这样直来直去的性格,虽然让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也将自己陷入了漩涡之中。

性格直爽本不为错,但是恩怨分得太清楚,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葛,如果每一件小事都挑的太明,没有化解与释怀矛盾的胸怀,那么你会生活得非常痛苦。

在这个世上,人和人之间出现的矛盾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因为别人故意为难你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触碰底线都无需计较。

而第二种是自己臆想的,因为人性是残酷和现实的,很多时候你认为的问题,或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并非是有意而为之,反而是人之常情,只是你的主观情绪将对方对你的反应恶化了而已。

比如说人性之中的“趋炎附势”,当一个人有权利的时候,别人就会依附他,当他有一天没落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就会立马像鸟兽一样散去。

此时,他就会觉得世态炎凉,认为自己的朋友太不够意思了,因此出现了怨恨之心。

但是却不知道这只是人之常情,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潜藏着趋炎附势的态度,这是人的本性,包括你自己。

有这样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怎么能够拿人性之中的“人之常情”去定论一个人的错误呢,接受人性现实的本然状态,你就会发现曾经记恨的许多恩怨,其实并不存在。

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一旦发觉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就立马和对方对立,那你会发现和你对立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个好的胸怀,在不触碰自己底线的基础上,尽管的释怀小恩小怨,人生不仅会明亮了许多,而且依附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反之,遇到一些小的是非就斤斤计较,一旦和别人之间有些矛盾恩怨,不仅直接挑破这个恩怨,还明目张胆的叫嚣,非要让对方下不来台,显得自己多么厉害一样。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让自己痛快了,但是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不要让你成为时刻竖着“刺”的刺猬,因为没有谁愿意给自己找不自在,去主动接近一个危险的人。

02、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

一个人如果只念及别人的旧恶,忘记了他所立的新功,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因为一些小的怨恨,就忘记了别人曾经对你有过的恩德,这样的态度和胸怀是埋葬自己的根源。

记仇的人成不了大事,不管是与人谋事还是作为领导,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不是触犯底线的错误,尽可能的去原谅对方。

比如说齐桓公小白,他在没有登上君王之位的时候,就被 管仲放暗箭,险些丧命,但是当他登上君王之位之后, 鲍叔牙就对他说:“如果你想称霸中原,非管仲莫属。”

齐恒公听了之后,放下自己的恩怨,任用管仲为宰相,最后才有了称霸中原的威武事业。

唐太宗任用魏征为宰相,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而舍弃了先前小的恩怨。

真正的智慧,就是凌驾于情绪之上的理智,就好像真正有智慧的领导在用人时,都能够放下自己内心的恩怨,从全盘角度去考虑这个人真正才能。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当发觉别人有欺诈行为时,不以言语表现自己的不满;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也不表现自己的愤怒情绪。这样的处事方法其中有着无穷的意味,也有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奥妙,值得慢慢去体悟。

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糊涂,就不算是真正的糊涂,心里明白就行了。

在这个纷繁复杂,人心冷漠的世界里,凡事计较的太真,你的路越来越难走,反之,懂得装憨卖傻,难得糊涂,用一副糊涂的表象示于众人,反而称得上大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vQTV3MBfGB4SiUwQq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