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请回答:除了锅包肉,你们还有什么?

2019-12-19     美味来了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啥也憋说了,马上就要冬至,东北人又要吃饺子,哦不,是全国人都要吃东北饺子了。

大家挤坐在水汽冉冉的东北饺子馆里,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喝碗烫呼呼的面汤,心里的暖意滚滚而过。白菜猪肉、酸菜猪肉、猪肉大葱··甭管啥馅儿,味道绝对杠杠的。十几二十个饺子下肚,饱嗝一打,这仪式才算完。

搁东北,吃饺子可不会来的那么秀气。各种大节小庆,东北人总是会找理由吃饺子,吃多少按斤算。在如今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就非常适合“晒”饺子。包好的饺子拿到屋外的雪地里“撒开”,十几分钟就能冻硬。

不止是饺子,几乎所有可以想到食物都能拿来冻。大鳇鱼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卖的时候要用锯分段,冰淇淋雪糕在路边的地摊儿上卖,还有冻梨、冻柿子、冻黄桃、冻白菜····,厉害的还有油炸冰溜子。

除了冻一切,还能炖一切。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大骨棒炖酸菜····

不扯犊子了,咱来说点正经的。如果你认为东北菜就是这样又油、又咸、又魔幻,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菜的品种之丰富,口味之复杂,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与东北的地理历史环境分不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的版图上,东北是独一无二的,它有干净洒脱的白山黑水,有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有巍峨绮丽的兴安岭,还有曲折延绵的海岸线。

这里的地貌资源丰富多样,人文识别性却又高度统一,历史上数次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让不同的饮食习惯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这一切,造就了东北菜大开大合,同时又精致细腻的特性。

相较其他菜系的煎炒手段,东北菜更喜欢溜、炸、酱、炖。手段未必繁复,摆盘未必精细,但丝毫不影响它用美味征服我们的味蕾。



辽菜、吉菜、龙江菜都有一个通用的名字——东北菜。如今东北菜的基础是民国时期的“奉系鲁菜”它是在鲁菜与以满族风味为主的少数民族食俗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地移民的食文化而发展出来的菜系。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蒙古族、回族···,不同的民族能够融合在一起,也从侧面印证了东北文化的包容性。

大酱、酸菜、白肉血肠和粘豆包都能够溯源到建州女真的时代。

很多人回忆起东北菜,觉得就是一股子大酱味儿,没错,大酱就是东北菜的灵魂。满族祖先以狩猎为主,饮食习俗奔放不羁,青菜蘸酱涮锅子,炖熬烧烤都见长,尤其擅用生酱(大酱),漫山遍野的鲜嫩野菜,挑上一揽子洗净咯,配上大酱就能对付一顿。

如今,东北人无论是吃凉菜、千页豆腐包一切还是炖菜,都离不开这大酱。大酱的制法也颇有讲究,必须是东北的大豆酱,腊月里做酱块发酵,初春里和粗盐清水一起下酱缸,再经过发酵、打耙、晒酱的工序,到夏初就能吃了。根据豆子的生熟,酱还分生酱和熟酱,做法大同小异,但每家的味道依然略有差异。



翠花,上酸菜!

好吧,这个梗有点老了,但是对于无数漂泊在外的东北游子来说,酸菜已经成为乡愁的代名词。东北的酸菜微黄透亮,酸香十足,如东北的雪一般清爽彻骨。

据说,当年张作霖的大帅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还是不够吃。白菜和东北的结缘,还是在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往,在气候严寒的冬季,东北人几乎吃不到带绿叶的蔬菜,于是腌制酸菜的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每到秋叶飘落的时节,从辽南到黑龙江北部,家家户户都要开始腌白菜。首先要挑好白菜,然后摘去烂叶黄叶,晒几天,再用清水洗净,然后在大缸里摆放整齐,菜顶压一个大石头,加水密封存放。这种方法叫生腌,还有一种熟腌,所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先烧一锅开水,把洗净的白菜放在锅里烫一下,放凉后再压进缸里,这样腌三十天后就能炖熟食用了。


酸菜可以单吃,也可以作为调味菜,它有名的搭档,就是和血肠、白肉一起组成的杀猪菜。

满族人祭祀萨满的时候,需要“朝祭灌酒于猪耳”,仪式完成后,要将猪肉分而食之。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满族入关后,清朝的皇帝会将祭祀用的白猪肉,分给王公大臣们吃。

没有调料的白肉又腻又难下咽,但是加入血肠、酸菜一起煮,去油调味,它便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如今每到年关杀猪的时候,依然会有人做这道杀猪菜,新鲜的白肉片,刚管好的血肠,还有丝丝爽口的酸菜,酸咸可口,肥腻恰当。

东北人除了爱吃咸酱酸菜,吃起甜也是毫不含糊。东北是中国北方白糖原料甜菜的主要产地,加之生活在严寒的气候里的人对糖又有着特殊的需求。所以东北人无论是吃火锅、烧烤、还是炒菜,都要把一勺糖。

然而东北人并不承认自己爱吃甜食,这与他们“爷们儿”形象不符,粘豆包是个例外

粘豆包是满族的传统点心,在清宫御膳中,作为皇帝后妃们自小就吃惯了的民族口味,粘豆包从来不会缺席。它出现在很多满族的歌谣里,“黄米糕,黏又黏,红芸豆,撒上面”。

可见它的基本做法,便是用黄米糕包裹红豆沙,蒸制而成。蒸好的粘豆包,色泽金黄,粘软甜腻,咬一口还能拉出长长的丝,与细腻的豆沙一起在嘴里释放蜜意。

在东北没有“乱炖”这个东西,乱炖是外迁的东北人发明的。东北人的炖菜,十分讲究,小鸡炖蘑菇、排骨炖土豆、鲶鱼炖茄子无一例外都是味道、口感均衡互补的食材配搭。就算里面再加入了粉条、豆角、窝瓜和苞米那也是增加风味而绝不窜味。

东北人爱炖菜,既是因为天冷对于热乎食物的热爱,也是基于对食材的绝对自信。白山黑水的东北,有着数不清的山珍野味,小鸡蘑菇、牛肉萝卜,排骨土豆,随便瓢水炖去,再加点大酱,味道都能秒杀一大片。

东北的鱼有多好吃?民国食家唐鲁孙曾经说过:“不论江湖河海,凡是能吃的鳞介类,热带的不如温带的,温带的不如寒带的,越往北,肉越细味越鲜,证之松花江白鱼的肥嫩,黑龙江大螃蟹的鲜腴,都非亚热带地区水产所能比拟。”


如今,东北以猎鱼为生的赫哲族少数村落依然保持着吃生鱼片的习俗,杀生鱼(塔拉卡),是赫哲族民讲究的待客菜,赫哲人是把鱼取下两大片后,切成接连的鱼丝,再从鱼皮上片下来,拌以开水烫过的土豆丝或绿豆芽,以及粉皮或粉丝,调以辣椒油、酱油、食盐等食用。


除此之外,著名的蒙古族一年一度的查干湖冬季捕鱼,也是辽金时期便传下的习俗。经过严冬养膘的大鱼,无比肥美,而寓意着吉祥的“头鱼”每年都被高价竞拍。

细究起来,几乎每一个东北人都有勒么一两个“闯关东”来的亲戚。当年,主力军山东人的大量涌入,也将一脉鲁菜底子融入到了东北菜的大动脉里。而我们常吃的锅包肉、溜肉段等家常东北菜就是典型代表。

先说锅包肉,这道菜在东北的段位相当高,它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的特性,成为了每一个东北孩子心中的欲望之火,生命之光

据说,锅包肉是清末哈尔滨滨江道署的厨师,为了迎合外宾的酸甜口味,特意将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段加入酸甜口而创,起名“锅爆肉”,后来被外宾谐音读成了“锅包肉”。一直以来,关于锅包肉茄汁派和糖醋派的争论,从未停息。

在东北,溜肉段是唯一一个与锅包肉齐名的菜式,看着诱人,闻了想吃,咬着松软,学校单位各大食堂,若有此菜必极早打光。

溜肉段不仅要求外酥里嫩,还要滑嫩咸香。腌制好的里脊肉条,用淀粉和蛋液挂浆,在锅里炸两道,再倒入锅中加入酱料和佐料翻炒。起锅后趁热吃,外壳脆而不硬,肉段滑而不腻,嘎嘎的香,有种梅花肉的口感,很适合老人小孩


东北菜推荐店铺:

沈阳鹿鸣春:十一纬路40号

大连聚英楼:大连市西岗区沈阳路5号

哈尔滨宴宾楼:道外区太古街291号


说东北菜“洋气”是有依据的,很多留学德国的东北银,表示适应起来毫无压力,酸菜、大肠、烤猪肘、罐头、还有酱,这不就是俺们东北菜么?东北的气候地理,与同纬度的德国、东欧相似,加之与俄罗斯接壤,两地贸易交流千百年来从未断过,饮食上便有了相互交流借鉴的可能性。

去了哈尔滨,一定要到中央大街去买一根烤红肠,划了口子的红肠烤到开花,撒上芝麻,再刷一层辣椒酱,肉香、蒜香、烟熏香充盈在你整个口腔,光寻思一下,哈喇子就能流一地。

哈尔滨有名的红肠品牌是 “哈肉联红肠”,它是中国欧式肉灌制品头一家,也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肠的做法,起源于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用淀粉、猪肉、大蒜经过腌制、制馅、灌制、烘烤、煮制、烟熏等工序制成。

它既可以直接切片做冷盘,也能爆炒、烤制,不过超爽的吃法,还是一整根掰成两节直接啃。

与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一样,东北人也喜欢吃罐头,天气因素是一方面,更多的已经成了一种饮食习惯。无论是水果罐头还是肉罐头,都是解馋神器,尤其冬天里来个冰镇罐头,老美了。

焖罐菜作为哈式俄餐的重要主菜,早已因地制宜,罐虾就是在罐牛、罐羊等罐系俄餐里催生出的本土化菜色。罐虾的口感关键在于突出番茄汁的口感,汤汁浓稠适中,酸甜可口。将虾处理,腌制后,炸熟备用。再倒入锅炒香,加入番茄沙司、炸好的大虾调味焖至大虾熟透,放入大蒜碎出香味装罐即可,吃的时候,佐以芝麻提味,开胃诱人。

新疆有大列巴,东北也有,它们来自同样的地方——俄罗斯。“大列巴”其实就是俄语中面包的音译。自从19世纪20年代,“大列巴”传至哈尔滨以来,制作工艺不断改善,逐步成为适应东北本地人口味的日常吃食。东北人对它的喜爱,已深入骨髓。

正宗的列巴,其形状像锅盖,大小如枕头,内软外脆。单吃可以品味酵母、牛奶和酒花的醇香。配上牛油、果酱和红肠也是不错的味觉辅助。哈尔滨人还喜欢把中间掏空倒入浓汤,边蘸边吃。


哈式俄餐推荐店铺:

马尔斯西餐馆:哈尔滨地段街201号

波特曼西餐厅:哈尔滨西大直街12号

塔道斯西餐厅:哈尔滨中央大街127号


在文化碰撞中,似乎是人们的味觉先感触到,哈尔滨有“哈式俄菜”,吉林有“延边菜”。

延边,全称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我们中国超大的朝鲜族聚居地,这里的东北系朝鲜料理与韩国料理比起来口味更加丰富奔放。


延边人爱吃米,程度不亚于东南亚地区。长白山清澈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光照以及昼夜温差,使得这里种植的大米口感特别好由大米做成的食物有很多,石锅饭、打糕、米酒、米肠..

这里说一个比较特别的石锅饭(注意不是石锅拌饭)石锅饭曾经是过去的宫廷膳食,就是用石锅烹煮米饭,然后直接从炉子端到桌上,没有拌菜,可以在饭面上码点地瓜、大豆、枸杞等食材,然后配着菜吃。

饭吃完后,在沾满锅巴的石锅中倒入水,盖上盖焖一会,便是一锅香甜的锅巴水。吃饭就着水,是本地人偏爱的搭配。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用米灌制的香肠。米肠是本地人经常买回家吃的食物,做法类似潮汕的猪肠涨糯米,但是味道却大不相同。

如今的米肠已经演变出了白菜、豆芽、粉条各种口味,但经典的还是猪血米肠。糯米加上葱、香菜、苏叶子调味,再拌上大酱、豆酱、猪血,再灌入猪肠。无论是蒸熟切片,还是辣炒、做火锅,都超级好吃,软糯弹牙,咸鲜可口。


一把荞麦面,码上一个鸡蛋、几片牛肉、一点腌菜,再浇上酸中带甜的汤料,组成了朝鲜族炎炎夏日里不可多得的传统美味,冷面。

冷面口感特别筋道,它是用荞麦面或小麦面加淀粉加水拌匀,压成圆面条,煮熟后浸以冷水,再去冷水伴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香油等佐料,加入牛肉汤即成。

冷面的魅力在于它的酸辣味儿,越吃越辣,越辣越爱吃,直至沁人心扉、荡气回肠、余味绵长,给人以醇美的享受。


小寒就吃参鸡汤,冬季少喝药一碗。


作为东北三宝,人参不仅可以入药,还能入菜。人参自古以来被东方医学益为是“滋补养生、扶正固本”之养生极品。与东北榛鸡相搭配,熬制出一碗醇香滋补的参鸡汤,那兼职就是人间至美。

参鸡汤不仅不油腻,而且味道很鲜,带有一股淡淡的药香。鸡肚里面填着满满的糯米,汲取鸡汤精华的糯米比鸡肉还更好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食材本味,鸡汤是不带盐味的,需要自己沾着盐碟吃。


延边菜推荐店铺:

松福家朝族风味 : 白河大街依水家园11号

全州拌饭:延吉市参花街142号

张师傅参鸡汤:延吉市新华街195号

图片@feekr

东北的美味远不止这些,还有大连的海鲜、沈阳的烧烤、炸蚕蛹、烙饼···,一天一夜都说不完。

英国有那么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 翻译过来是“人如其食”。东北人豪爽但不失细腻,东北菜也是这样,土得温馨,洋得精致。如果非要问东北菜是个啥味,我只能回答,美味!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s4QKm8BMH2_cNUgrTT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