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秀美,装饰细腻,保存比较完整合族祠,广东省广州庐江书院

2020-04-16   视觉秀旅游

庐江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广肇两府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合建。曾于道光、光绪年间两度重修,书院建筑秀美,装饰细腻,是广州书院群保存比较完整的合族祠书院。199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书院,占地1722平方米。门楼座西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两层,高约10米,青砖砌筑,镬盖耳,风火山墙,绿简瓦,灰塑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门上石额"何家祠道"。过门楼为一庭园,面积约140平方米。庭园南面为照壁,北面为书院主体建筑正祠及两侧书一舍。


正祠座北朝南,为三进式。前座头门,宽11.75米,深构7.5米,为面宽三间。步上三台石阶,有一般祠堂所常见的方形石柱,两侧为麻石平台,进2米后至大门,门上有花岗岩石额,上刻"庐江书院"。中墙上端有"必得其寿"彩绘,头门后亦有两根方形石柱,并以中心分墙分别承重十三梁架。墙体为水磨青砖对缝砌筑,墀头处有砖雕,绿琉璃瓦下有漆金木雕横披,硬山顶上正脊为博古灰塑瓦脊。整座头门庄严而华丽。头门井长约7.5米,左右两侧皆有廊庑。二座中堂阔11.8米,进深8.8米,前后各有4根方形石柱,堂中亦有4根直径10厘米的坤甸木柱,托起十三架梁。堂前后皆有出卷棚廊及接天井的廊庑。前廊架雕博古纹饰,古朴庄重,堂内施金线形通花木雕横披,华贵、精巧,整座中堂给人以华美、尊贵、通透明亮之感。中堂后的天井约6米长,两边廊庑嵌有南宋至清广东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的12方碑刻。过天井则至三座后堂。后堂于三座最为高大,宽、深各12米,两侧风火山墙高13米,进深亦各三间,堂前为2根方形石柱,堂内4根坤甸大柱,堂后的墙壁上供奉着祭祀神龛。整座大堂,高大、宽敞、肃穆,是举行重大祭典的场所。



书院主体建筑两侧为东、西书舍,以青云巷与天井廊庑有门相通。东面书舍一排9间,魁楼一座。西面书舍三排共25间,其余书舍房间共12间,舍门石额分别刻有各县、乡名称,如"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有43间。其余皆为附祠用房。东侧书舍内有魁星楼,亦称"登云楼",楼宽4.3米,深4.5米,高三层,镬耳状风火山墙,正脊置琉璃鏊鱼宝珠,墙体上嵌有石额两幅,上块题"文光射斗",下块曰"登云"。1993年修缮时重砌楼阁,把魁星楼改为平顶楼。

庐江书院,是近代广府何氏的图腾标志,是何氏先辈在清朝联合广州府及肇庆府的何氏村落打造的"合族祠书院建筑"。本书院保存完整,在中国的明清书院中具有代表性,也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建造模式及运营模式在中国的书院群里也别具特色。庐江书院为国家民族输送过很多爱国志士,杰出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