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写诗为何更喜欢模仿杜甫,而不是李白?

2020-03-25     回归文学

一提到诗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唐诗,唐代作为诗歌的国度,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杜甫二人。李白诗歌清新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同为唐诗史上的两座巅峰。但每个朝代对李杜的评价却有所不同,在唐代,李白的声望远远大于杜甫,杜甫本人也对李白极为仰慕,而到了宋代,宋人则普遍推崇杜甫,对李白采取一种"亲而不尊"的态度,认为杜诗可学,而李白不可学,最终选择杜甫作为学习诗歌的典范,这实在是一种颇为有趣的现象。 不过,宋人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杜甫作为典范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 宋初诗风大体上沿袭五代诗风,风格绮丽轻柔,当时诗坛上影响较大的有三个流派,分别是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白体诗人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学习白居易诗风,主要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王禹偁也有一些作品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作。晚唐体以林逋和九僧为代表,学习贾岛姚合,多写隐居生活,诗风清瘦,境界狭小。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为代表,他们不满白体诗的浅近俚俗,亦不满晚唐体的枯寂清苦,主张诗学李商隐,追求形式精美,好用典故,辞藻华美,他们的诗歌虽多为唱和应酬之作,但也有一些诗作内容较充实,在艺术成就上更是远胜于其他两派,因此成为宋初声势最盛的诗派。

但无论是白居易、贾岛,抑或是李商隐,都不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本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原则,宋人逐渐将目光移至唐诗的两座巅峰——李杜。

欧阳修主持文坛时,大力批判西昆体及五代诗歌的绮艳诗风,引导诗歌朝着具有宋代特征的方向前进。欧阳修的诗歌受到韩愈的影响较大,其五七言古诗常常表现出"以文为诗"的议论倾向,但又不似韩愈诗歌那般艰涩,而是表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风格,这得益于他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在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的引导下,宋诗逐渐摆脱前期卑弱绮丽的风格,而形成一种重议论、重质实的风格。 到苏轼、黄庭坚登上诗坛时,宋诗又迎来了一次高潮及大变革。苏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唐诗进行了一番更全面细致的审视,给予李杜这两位诗人以极高的评价。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说道,"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伦之资,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黄庭坚则认为学诗歌而不能达到一定境界的,究其原因是没把李白杜甫韩愈的诗歌读熟。由此可见,苏黄将李杜诗置于同样高的地位,认为李杜诗都是唐代留存下来的瑰宝,都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然而在李杜二人之中,苏黄最终选择了杜甫作为学习诗歌的典范,这是为何呢? 在对李杜两位大诗人进行对比评判时,苏黄主要考虑到的有两个角度,一是道德角度,二是文学角度。宋代文人的政治道德观念十分浓厚,文学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一位道德崇高的诗人来自作为学习典范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李杜二人都是爱国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可看出他们对大唐的热爱。当国家遭遇动乱,李白也曾写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些诗句,深切地表达出国家前途的担忧,他对大唐的壮丽山河也由衷热爱,写下一系列诗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杜甫的爱国诗篇则比李白多得多,杜甫中晚年的诗篇忧国复忧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以及"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篇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让人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这位两鬓斑白的诗人那颗热烈跳动着的爱国心。苏轼认为李白是狂士,又曾经失节于永王璘,不是济世之人,而杜甫即使"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仍能做到"一饭未尝忘君",因此从道德角度来评判,显然是杜甫更胜李白一筹。

而站在文学角度来看,李杜诗歌都是唐代诗坛的瑰宝,李白诗歌代表了浪漫主义诗风的最高成就,而杜甫诗歌代表了现实主义诗风的最高成就,成为横亘于唐代诗坛的两座高峰,使后人只能仰望而无法跨越。但从诗歌技巧来看,宋人认为杜甫技高一筹。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作诗下的工夫很深,他的诗篇大多是精心锻造锤炼而成的,其律诗更是苦心经营,如《登高》、《登岳阳楼》、《白帝城最高楼》等都能做到格律精深,句无剩字。不止如此,杜甫还用七律写作组诗,其《秋兴八首》历来为人所称道,这八首诗分开来看,都不失为佳构,而合起来更是巨制,杜甫不仅在格律字句上精心处理,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可见其匠心。第一首作为序曲,高度概括了自己对祖国的担忧以及孤独落寞之感,第二首及第三首则重在强调身处夔州的自己的担忧与不安,紧接着第四首作为过渡,由夔州联想到长安,以"故国平居有所思"为结尾,引出以下四首怀念长安昔日生活的诗篇,结构精密,浑然一体。相比而言,李白写诗较为随意,是随着灵感而肆意倾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都有一种一泻千里,不可羁勒之势,其不可遏制的情感借着文字喷涌而出,已无暇顾及谋篇布局和锤炼字句了,因而李白喜欢写歌行乐府和绝句,而极少作律诗。苏轼认为"李白诗歌飘逸绝尘,而伤于易",又在一次偶然看到李白伪诗时感叹"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故使妄庸辈敢尔。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也。"由此可见,苏轼认为就艺术技巧而言,杜甫胜于李白,而这不只是苏轼一人的看法,也是宋代诗坛总体上的看法。李白作诗出于灵感,灵感可遇而不可学,而杜甫作诗讲求技巧,有径可循,为宋人学诗指明了学习方向,因此最终被宋人当作学诗的最高典范。

纵观整个宋代诗坛,学杜的诗人不胜枚举,宋代声势最大的江西诗派便以杜甫为宗,致力于学习杜甫晚年句律精深的一面,影响十分深远。终宋一朝,学杜最为成功的当属陈与义、陆游和文天祥,这三位诗人不仅学习杜诗的技巧,而且更进一步领会到杜诗的精髓,将杜诗的爱国精神和忧民之心发扬光大,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奠定了他们在宋代诗坛上的独特地位。 当然,尽管宋人最终选择了杜甫作为学诗的典范,但宋人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学杜甫,而且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努力在学杜的同时摆脱杜甫的影子,创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正如黄庭坚、陈师道学杜诗的艺术技巧,而陆游、文天祥学杜诗的爱国精神,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宋人又不只是学杜,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欧阳修、苏轼、陆游的诗歌也或多或少受到李白飘逸豪放诗风的影响,而宋末四灵诗派、江湖诗派又转而走向贾岛姚合一路,宋诗的议论化、散文化倾向又有着韩愈的影子......正因为如此,整个宋代诗坛看起来才更加多姿多彩,成为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JocEnEBiuFnsJQV7h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