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官二代"的呐喊与彷徨——如何看待纳兰性德的感伤词风

2020-04-02     回归文学

纳兰性德是一个有强烈悲剧感的词人,他的词风迥异于当时的词家,感伤而凄婉,陈维崧评以"哀感顽艳"。但是众所周知,纳兰性德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在钟鸣鼎食之家长大的贵族公子为何时时忧虑,词中总是弥漫着无路可走的氛围呢?如果不去了解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与所处的时代,很容易认为其词是无病呻吟,可是事实上纳兰词的悲哀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纳兰性德将一生难言之情的寄托词中,他的呐喊、他的彷徨,都可从其词中窥见一二。

一、"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彷徨

在几百年来如火如荼的"红学"中,清代就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明珠的家事,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虽说这种说法已被考据后否定了,但是不去理会其中的牵强附会,一方面说明纳兰家族的鼎盛,另一方面说明贾宝玉和纳兰的思想是有相似之处的。

纳兰性德是满族人,生于公元1655年,字容若,与康熙皇帝同年出生,与慈禧太后属于一系。其曾祖父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妻子、皇太极的生母;其父是权相明珠,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其妻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纳兰容若自幼聪明好学,其父又极其重视儒家文化教育,17岁补诸生,贡入太学,22岁殿试名在二甲,赐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后来晋升为一等侍卫,在御前任职这9年之中,纳兰容若"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

可是,看似顺风顺水的纳兰容若所处的时代是表面繁华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时代。康熙帝统治时期,百废俱兴,清廷内部斗争激烈,1673年爆发三藩之乱,康熙用了八年才将之平息下去,连年的战争让未来得及巩固的清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下实则危机四伏。

纳兰容若是皇室近亲,是贵胄公子,他日日奉命驾前,而本性纯真通达,不贪恋声色犬马,他像是敏感的先驱一样,在繁华稳定的环境中,看到了无可避免的颓势,悲哀、苦闷、彷徨在他的词中深藏,纳兰词就是他无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悲叹。如: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词中表现出他对生活的厌倦,"不知何事萦怀抱",生活中纳兰容若也许本不会有什么痛苦,可是他的担忧不在个人,而是对时代、对国家的忧虑。这正是纳兰容若和贾宝玉的另一个相似之处,他们敏感地发现了朱楼玉宇将塌,却无力改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纳兰容若和宝玉一样,他们过早醒悟,却对家族、时代的倾覆无能为力。

对纳兰性德所属的家族和他赖以生存的阶层来说,纳兰是一个叛逆者,他对所属的王朝的前途感到怀疑,对封建政治生活感到厌倦,但是他没有勇气突破家世、门第的束缚,纳兰个性内向,在皇帝面前规范言行,不失分寸,"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纳兰的性格和做事态度决定了他不会大声疾呼,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决定他不可能有改变制度的想法。因此他苦闷,这种忧思是无法言说的,或许妻子卢氏能够理解他,但感情生活的创伤使他雪上加霜。

二、无声呐喊的边塞词与悼亡词

纳兰容若一生短暂,年仅31岁便英年早逝。他在文学上,成就最大的就是纳兰词。大约有348首,有自己编集的《侧帽词》、托友编集的《饮水词》。莫友芝评:"倚声家直耸为李煜后一人,虽阳春、小山不能到",严绳孙评:"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这些评价中,将纳兰容若与李煜、晏几道、周邦彦等人相提并论,纳兰词的确继承了前人的诸多经验,李煜的悲慨凄婉、柳永的婉约清雅、苏辛的豪放清雄,但是纳兰是纳兰,纳兰有它独特的特色。

纳兰词中写了纳兰于相府中、金殿前看到的世界,写了自己的婚姻爱情的幸与悲,也写了其扈驾巡边生活的感受。其中边塞词和爱情词最能表现出纳兰容若彷徨无措的痛苦,下面以这两类词作为本,我们从文字中倾听纳兰容若"无声的呐喊"。

其一,凭吊兴亡与抒发羁旅愁思的边塞词。

纳兰性德从22岁到31岁担任康熙的侍卫,常伴左右,皇帝巡视京畿或者出行塞外边关,纳兰都会随行,这些经历为纳兰写边塞词提供了创作源泉,而且,纳兰曾经奉命出使西域,行程千万里,他领略了西域的奇异风光,也亲身体验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因此,纳兰的边塞词是扎根现实的,而纳兰的独特感受与思考让其词与前人迥异。

纳兰出塞行经古战场时,作: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他面对着一片荒原,秋风吹着满地衰草,而这里是当年争霸之地,金戈铁马、厮杀怒吼,全然灰飞烟灭,而当年的英雄呢?不过只剩下一堆废丘,这其中是纳兰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人人皆想成就宏图霸业,但是为战争而死是多么不值得。漫长而枯燥的羁旅生活让纳兰感到烦闷,他思念故乡,却身不由己,如: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那么纳兰为何会产生如此悲观的感慨呢?封建社会到了清代已是强弩之末,回光返照般的辉煌挡不住必然没落的结局,也许纳兰已经清醒认识到时代的不可逆转,所以他面临战场,不仅为此感伤,他想喊:不要用青春年华去换万户侯。可是就连他自己都身陷其中,无法解脱。如:《满庭芳》所说:"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金笳声声已去,昔日战士的碑碣上一片瑟瑟,他们的年华在历史中被埋没,而纳兰的心中为之感慨,也对功名利禄有了厌倦,他郁结于心的惆怅和幻灭是无法言说的,所以只能借词来派遣一二,所以看纳兰的词可以看出他的真情,也可以听见他内心深处的哭泣。

其二,血泪合成的悼亡哀歌。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他全部词作中占很大比例,主要以悼念亡妻卢氏为主,而细细读来,纳兰悼亡词中还有对自己无可掌握的命运的悲哀。中国悼亡传统始自《诗经》,后有元稹、李商隐、苏轼、贺铸等,皆有千古流传的悼亡作品。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怀恋无处诉说,伤悼正是对美好事物或者美好回忆的追忆。卢氏与纳兰举案齐眉,伉俪情深,二人是夫妻,也是朋友,纳兰曾在词中将卢氏称为"知己",而妻子的亡故让他痛感后悔。"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日诗情画意的生活不可重来,如今独立斜阳下,满腔悔恨无人诉说。

纳兰词中,最打动我的便是这首: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爱情的美好转瞬即逝,正如月亮不能终日圆满,如果能换回与妻子的美满,愿意像荀粲一样用身体将冰雪融化,为妻降温。词中用燕子、双栖蝶皆是美好的象征,用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在纳兰悼亡词中,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怀念,还有就是自身理想落空的寂寞。所谓知音,就是能够理解自己人生理想和追求的人,而知音本身,也是这份理想的载体。叶舒崇曾说:"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纳兰身为贵族公子,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仕途经济让他似被囚于樊笼,家族的重托让他失去了自由,年年随着康熙东奔西顾,加上病魔缠身,"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在漫长的行役中,青春韶华被辜负,施展才能的机会寥寥无几,理想的不可实现让他的失落感见于字里行间,这种忧愤是不能直接言说的,对亡妻的悼亡让他有一个宣泄口,是伤悼,也是忧怨。表面看来,这些作品是如此颓废、消极,而其中所深藏的正是纳兰对命运的诉求和对生命的留恋。

结语

纳兰容若在词中从没有自命清高,也没有在词中作出淡泊名利的姿态,他只是不甘心,也不愿意走那条仕途经济之路。纳兰站在时代的前列,处在一个没有激情的社会中,他的烦恼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他太清醒了。他在繁华深处独自彷徨,在夕阳下、坟茔边无声呐喊,纳兰词的感伤深藏其中,只有站在他的立场上,会发现纳兰词绝非是一个贵公子的"无病呻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2ABO3EBnkjnB-0zVh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