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珍品,一处难得佳景,福建南平剑津中学碑记

2020-01-06   视觉秀旅游

南剑州重建州学碑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剑津中学(原南平市第二中学)校园内,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皇帝诏令各州、县办学,设置教授、教谕、训导等各级学官。据《南平府志》记载,早在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南平郡守曹修古就在郡治后面的西山上“独先天下”创建了南建州学馆。州学于公元1128年前后焚于兵祸,绍兴乙丑年(公元1145年)重建,丁卯年(1147年)竣工,并立碑记其事,题为《南剑州重建州学记》。


重建的州学因年代久远,几经乱早已荡然无存,惟石碑历时八百余年,尚巍然屹立,成为历史遗迹。该碑用碑以黑色页岩为料,圆首篆额,高3.15米,宽1.64米。碑底奠有石龟趺基座,气势伟岸俨然,碑额双行直下篆书《南剑州重建州学记》8字。碑文楷书,直下计28行,满行49字,全文共1113字。文字面积占碑面的68%,碑记由北宋宣和年间进士、显谟阁待制张致远撰文,抗金志士、进士出身的罗荐可书写。碑额用篆书,显得清秀典雅,正文楷书字体,工整遒劲,特具功力,刻工精致翔实,为古代艺术珍品。


碑文开首论述了南平是个山川秀丽人才辈出的地方。记载重建州学过程,盛赞旧州学培养众多人才,纵谈儒学发展历史,抨击当时社会轻浮浅薄、追逐势利的风气,希望复兴学校,推行教化,以匡时弊。这是研究州学教育和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按志书统计,州学从首创到重建的一百余年间,全郡共有一百二十六人得中进士,其中本县人占了半数,建炎戊申(公元1128年)李易榜,竟连中十七人,著名词人,状元黄裳,理学家杨时,罗从彦,以及碑文作者张志远,罗荐可都是这一期登第的,这是南平历史上罕见的文教发达昌盛时期。碑文还记有重建州学的缘由始末。论述了办好州学的重要性。

碑文原文分别见于《福建通志》、《延平府志》、《福建南平县志》,与碑记相较,个别文字虽有出入,但仍然是一篇研究地方历史特别是教育史的珍贵资料。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都督御营旧址;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移跸延平时,"以延平府衙为行宫,以延平西山为御营",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闽西北抗清的艰难岁月。郑成功在延平积极筹措兵饷器甲、招募当地乡民演武操练,并利用西山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天然优势,同时完成练兵演武与都督御营的职责。西山上(今剑津中学校园内)的千年古榕,也因此成了郑成功观兵演武的历史见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剑津中学(原南平二中)兴建教学楼施工时,曾挖出了数门明清时期的大炮,现保存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和南平市博物馆,是郑成功在延平征战的历史明证。


龙涎亭;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成立,军阀卢兴邦受委任管辖闽北,期间将南平西山辟为南平公园。现校园内存留的假山、亭台皆为旧时南平公园之遗迹。"龙涎"之名由"双剑化龙"的传说而来。据传延平湖双剑化身为龙飞去时,落一滴涎水于西山,化为一弘清泉,终年不竭。后人建龙涎亭,成为一处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