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古民居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古民居保存着27座明清时期二开进、三开进的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其中,清朝刘瑞弘(人称"刘百万")居住的古厝最大,三进五开间,外加双护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包括围墙在内的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1980年,该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筑群,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据《泉港地方掌故》记载:土坑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当时明朝发生"靖难之变",居于兴化的贵族刘宗孔因避难,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渡海迁居到后龙镇土坑村。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开基创业,传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士、主监,此后十代,代代皆有人入朝为官,可谓门庭显耀。1683年,村南的刘端弘回到土坑后与其子置18艘船,自海上走关东,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刘氏的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40多座,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那矗立在门口的一根根石旗杆,代表了土坑人的骄傲和荣誉。。
据谱牒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土坑的刘氏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景区看点;刘开泰祖厝亦称总兵府:为时任南赣总兵的刘开泰荣归故里后兴建的府邸。刘开泰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九岁中举,咸丰年间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当时惠安共有九个提督,刘开泰为其中之一。咸丰五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攻陷南赣,刘开泰叔侄三人连同他身边的一百多位刘姓族亲同时殉难,咸丰皇帝谥赐为"两世三忠"。
总兵府门前曾有高大的旗杆座、练功石、铠甲、石敢当和圣旨牌,府内大堂上挂有朝廷官员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的"两世三忠"牌匾、刘开泰用过的80多斤重的长柄大刀等。可惜历经战乱和文革"破四旧"浩劫,大部分牌匾、书画或毁或失。仅有石圣旨牌现还存于祖祠之中,牌为辉绿岩所制,高约1米,两侧雕有"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隶书"圣旨"二字。
凌云斋位于土坑村北,也称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东面为二层楼房,西面为厅堂和庭围墙,门前有宽敞的砖埕。据说门前原植有榕树十八株,但现仅存五株,树高30多米,枝叶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成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选青斋位于土坑村南,也称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斋馆为庙堂建筑式样,边上有一处小巧精美的鱼塘拱桥,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前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树王,叶落时花满树,花谢时叶满枝。据说是族人刘肇元中进士时,皇帝御赐的树苗,刘肇元回乡后种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