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位于山东省最西南的曹县有“商汤开国地,华夏第一都”的美誉,3600年前,成汤就是在这里作《汤誓》自号武王建立商朝的,并且把国都定在了此地,取名“亳”。成汤在商王的位置上统治了十二年后,“百岁而崩”,现在曹县土山集的汤陵就是成汤的陵墓。成汤死后的几百年里,因为黄河水患频发,商朝都城“亳”也几经迁徙,到了商朝第十九位国君盘庚时期,他决定再次迁徙都城,这次迁到了现在的曹县青岗集镇燕城集一带。盘庚之后,他的两位弟弟小辛和小乙继续称王,据当地县志记载,盘庚、小辛和小乙死后都葬在了国都附近,也就是现在的青岗集镇江海村西一带。
曹县燕陵堌堆位置图,图中红圈内即为燕陵堌堆
曹县燕陵堌堆卫星影像图,红圈内为燕陵堌堆
在盘庚驾崩几百年后,黄帝的后人姞伯鯈在这里建立了燕国,为了区别姬召公的后代建立的北燕国,这里的燕国被后人称为南燕国。因为是一个小国,南燕国既无世家,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燕国国君的称号,因此世人对于南燕国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过在一些资料中还是能够看到南燕国的记载。
光绪年间《曹县志》封面
清朝光绪年间《曹县志》中关于南燕国的位置图
清朝光绪年间《曹县志》中关于南燕的记载
康熙二十四年《兖州府曹县志》中关于南燕国的记载
《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中就有“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的记载,《春秋》中有“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的记载,《公羊传》中也有“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毅丘”的记载,由此可知在2700多年前齐桓公和宋国国君以及燕国国君有过会盟,会盟的地方记载了三个不同的名字,然而根据相关资料证明,不论是“句渎之丘”还是“谷丘”“毅丘”其实都是指一个地方,这就是现在菏泽市牡丹区的小留镇一带。
这正是史书中关于南燕国的记载之一。
燕陵堌堆因为位于曹县青岗集镇江海村,所以又名江海堌堆
燕陵堌堆于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县人民政府关于燕陵堌堆的简介
燕陵堌堆
根据传说,春秋时期,某位南燕国国君有一个儿子叫伯舜,根据伯鯈后世子孙以国为姓的记载,这位燕国公子应该叫燕伯舜,死后就葬在了燕国附近的堌堆之上,而这里正是当初埋葬盘庚、小辛和小乙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燕国公子燕伯舜的陵墓,后人便将这里称为燕陵堌堆。
在曹县的众多堌堆之中,已经被公布为省级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梁堌堆、莘冢集堌堆、安陵堌堆、春墓岗堌堆、郜堌堆、郗堌堆、青山堌堆、潘白刘堌堆、土山集堌堆、牛店堌堆等十多个堌堆遗址,燕陵堌堆在1979年被曹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县燕陵堌堆
曹县燕陵堌堆
曹县燕陵堌堆
曹县燕陵堌堆
在探访过曹县其他几个堌堆遗址之后,最后我来到了位于江海村西的燕陵堌堆遗址。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再加上疏于保护等原因,现在的燕陵堌堆已经被时光的洪流销蚀的瘦骨嶙峋,堌堆之上矗立的一个简陋的庙宇更凸显了这里的荒凉与落寞。
我们现在看到的燕陵堌堆遗址和百度上的“燕陵堌堆遗址”介绍“堌堆南北350米,东西100米,总面积35000平方米,堌堆高4.5米。”有比较大的出入,现在燕陵堌堆残留的遗址长度也就100米左右,宽度最多有30米左右,或许百度上关于燕陵堌堆遗址的资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老资料了,这些年的燕陵堌堆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曹县人民政府在2015年12月6日所立的文物保护碑上有关于燕陵堌堆遗址的介绍:江海堌堆遗址所在地古为南燕国,系黄帝后裔姞姓之伯爵国,传说此堌堆是春秋时燕王之子“伯舜”的陵墓,故又称为“燕陵堌堆”,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也再次证实了曹县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曹县燕陵堌堆
曹县燕陵堌堆
三千多年前,盘庚和他的弟弟小辛、小乙在这里延续成汤的励精图治,让日渐衰落的商王朝再次复兴;两千多年前,南燕国在这里隐居建国,因为自己的“无为而治”而免于陷入诸侯国相互之间的纷争;还是在两千多年前,秦朝末年,屠夫出身的樊哙和贩卖丝绸出身的灌婴在这里大破秦军,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的两千年间,这里就如同当初“隐居建国”的南燕国一样,再也没有被载入史册之中。
燕陵堌堆遗址就如同一部《史记》的番外篇,很多《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其实并不是没有发生,然而那些往事都已经埋藏到了这片荒凉的堌堆之下,等待着后人慢慢去探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eYQDnEBfwtFQPkdPU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