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最有特色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2020-03-03     xiaoyao游天下

每年都推出最中国系列的《中华遗产》杂志在最新一期中推出了最中国的地名专辑,就像这本专辑在序言中写道的,地之有名,如人身有衣,一个地名,凝固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地理、人文的认识,更背负着人们对故土、家乡情结的付托。专辑中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地名之重、地名之理和地名之最,尤其是地名之最中的最奇葩的地名和最吉祥的地名,让读者见识到了中国地名的五彩纷呈。

在此我也谈谈菏泽的地名之最,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菏泽人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菏泽地名。

《中华遗产》最中国的地名专辑

菏泽来源

菏泽,古城曹州,辖牡丹区、定陶区和曹县、郓城县、单县、鄄城县、巨野县、东明县和成武县。菏泽一名的由来当然与水泽有关,从远古时代开始,菏泽一带就开始有了雷泽、大野泽和蒙泽,菏泽当地曾经有过菏山和菏水,所以,菏泽的名字来源于山水。而曹州一名的由来跟西周时期的曹国在此封国有关,西周时期,周文王封他的六子叔振铎在定陶一带为王,封地叫做曹国,当时曹国统治的区域包括现在的牡丹区、定陶区和曹县一带,所以在北周时期,北兖州改名为曹州,曹州的名字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牡丹区地名

菏泽市政府驻地所在的牡丹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牡丹命名的行政区,如今的菏泽已被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牡丹区的名字应该说实至名归。菏泽城区很多街道的名字也非常有意义,桂陵路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桂陵之战的遗址就位于菏泽城的东北;成阳路得名于西汉时期的成阳城,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古成阳城遗址就位于牡丹区的胡集镇境内;广福街得名于菏泽城内的广福寺,可惜广福寺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不见踪迹,唯有广福街的名字保留了下来。

桂陵之战遗址

牡丹区境内有很多比较有意思的地名。首先第一个就是解元集,顾名思义,这个地方肯定跟解元有关,这个解元就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吏部尚书李秉。李秉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中乡试解元,亦年后中进士,历任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左都御史、宣大总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等职。熟悉当地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秉是曹县人,现在曹县古营集镇北李庄还有李秉的墓地,牡丹区的解元集怎么借用李秉的解元荣誉呢?原来李秉的祖上是解元集人,因为在明朝之前解元集一带经常因黄河泛滥发洪水,后来李秉的曾祖李宣便携家带口迁到了曹县普连集,再后来李秉的父亲又迁居到了曹县大黄里,也就是现在的古营集北李庄一带。李秉就是在古营集北李庄出生的,后来辞官回乡,死后也葬在了这里。因为解元集一带有李秉的祖茔,李秉的六子李述便搬到了解元集一带居住,所以解元集的名字是因为李秉的儿子在此居住才改的,解元集在改名前叫碱集,是菏泽唯一一个建于秦朝时期的村庄。

解元集的历史非常悠久,葭密寨的历史也够悠久。葭密寨,位于牡丹区西北,现在是吕陵镇下辖的一个村庄,但在西汉时期,葭密寨却是葭密县,而葭密建城的历史则要追溯到两年多前的周幽王时期,《竹书纪年》中有关于葭密的记载:幽王十三年,鲁季孙会晋侯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82年继位,幽王十三年应该是公元前769年,其建城年代仅次于牡丹区胡集的成阳县城,是菏泽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齐威王以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的记载。

战国晚期的菏泽地图上就已经有葭密这个地名了

葭密寨所在的吕陵镇得名于西汉时期的吕都县,同属于牡丹区的安陵集则得名于秦相魏冉的陵墓安平陵,简称安陵。明朝时期曹州府的治所就在安陵集,后来因为水患将治所迁到了磐石镇,也就是现在的曹县县城。

牡丹区还有一些名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王翰林和都司镇的名字应该都和以前的官职有关,李相文、李公珍、张斗宏、张古云、赵子艾、杨明卿、刘允、刘显杨、李洪州、李先登、登禹村、侯金铎、李明远、李朝花等村名应该都是和人名有关,团柳树应该和柳树有关,绒线屯估计以前有非常多的生产绒线的住户,火烧刘庄一定遭遇过一次严重的火灾,买饭棚这个就不用说了,很早很早以前应该是卖饭的一个地方,王蜜蜂估计是因为村子里饲养的蜜蜂比较多,三教堂村估计是因为村子里有三教堂才得名,天庙村这个名字比较大气,类似于龙宫这样的地名,据说天庙原名叫天爷庙,因为村子里的天爷庙而得名。圈头这个村名的确有点不雅,但是这个村却是菏泽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初期圈头曾是菏泽县委机关所在地,后来改为南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被称为南华县的莫斯科,是菏泽著名的抗日模范村。在现在的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的东边有一个叫做佛庄的村子,在很早以前应该和佛教场地有关。除了佛庄,像罗头侯、子母树、李八老等村名都很有意思,并且在佛庄的东北处还有一个叫做阳光的村子,这个村名的确特别。牡丹区最奇葩的村名是粪堆王,最祥和的村名是平安店。

鄄城县地名

鄄城县因为境内的鄄邑、鄄城而得名,是菏泽市境内最早的城邑之一,这里最早是濮州之地,春秋时期著名的城濮之战就发生在鄄城境内。鄄城境内的很多地名都跟历史有关,鄄城东南部的舜王城据说是帝舜的出生地,帝舜为王后,将故乡建成城邑,舜王城因此而得名,在明朝之前这里一直叫做舜王城,明朝时期将这里改名为顺城,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恢复了舜王城的名字。

千年古县鄄城县

鄄城县城北边的旧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曾是古鄄所在地,相对于现在新的鄄城,这里被称为旧城。旧城曾是春秋时期单伯会盟诸侯之地,会盟台就在葵丘堌堆,也就是现在的葵堌堆。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封他的弟弟曹植为鄄城王,也叫陈王,封地就在鄄城旧城,在旧城至今仍然保留有陈王台等历史遗迹,据说是曹植曾经读书的地方。

鄄城北边的李进士堂镇因为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李先芳在此居住而得名,李先芳,字伯承,号北山,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考中进士,三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升为户部主事,后历任刑部曹郎、尚宝司丞、陛少卿、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等职,万历初年,李先芳辞官返回故里鄄城,联络郡人名士编修《濮州志》,主要记述了濮州的历史沿革、疆域、山川古迹、物产、风土、人物等内容。

帝舜故里鄄城舜王城

鄄城县彭楼镇的刘举人庄则是因为万历年间的刘存礼中举而得名,但刘存礼中举后一生却没有做官,并且也没有留下子嗣,刘举人庄这个名字却是从万历年间一直保留了下来。鄄城的引马镇是因为当初这里土壤肥沃,水草丰裕,引来很多马匹前来,故得引马之名。而像军屯、兵马庄、屯子等村名,跟古代的军队屯兵有关。

鄄城县最吉祥的地名是凤凰镇,最具中国传统的地名是信义村,最美丽的地名是杏花岗,最奇葩的地名是烟墩、鱼骨。

郓城县地名

别名郓州的郓城县也是一座历史比较悠久的县城,尤其是北宋时期的水浒故事让郓城的名气广为传播。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鲁国为加强防御,在此筑城名郓,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郓城水堡乡是水浒里著名人物宋江的故里,至今在水堡宋家庄保留着宋江的故居。

宋江故里水堡宋家庄

郓城的地名也比较有趣,像王大、刘一、刘二、刘三这个的地名估计是因为兄弟分家而得名的,但像大人这样的地名怎么来的的确有点奇怪。而像黄泥冈这样的地名则是水浒传中的地名,吴用、晁盖等梁山英雄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是在黄泥冈发生的,黄泥冈后来改名为黄堆集,后来又改回了黄泥冈的名字。郓城县有一个叫做丁里长的乡镇,名字很特别,查了资料后才知道这个名字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村子里有一个姓丁的人后来做了里长,由于它的威望在这里较高,所以慢慢的人们就把村子叫做丁里长集,后来简称为丁里长。

郓城黄泥冈 智取生辰纲之地

和牡丹区一些有人名的地名一样,郓城的丁里长也有一个叫李文清的村子,除了李文清,郓城还有七陵碑、汉石桥、燎源等充满历史感的地名,也有机房、盐厂等具有现代感的地名,最奇葩的是有一个村子村名叫王老虎,不知道是跟老虎有关,还是跟一个叫做老虎的人有关。

定陶区地名

定陶区是菏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出生于牡丹区胡集的帝尧当年就在定陶一带生活过,因为帝尧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陶唐氏,所以定陶在上古时期又被叫做陶丘,帝尧和他之后的帝舜为王后,在定陶建立了古陶国,这应该是定陶得名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曹国地图

到了夏商时期,在定陶境内建立了三翮国,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陶丘古城遗址就在现在定陶西外环和南外环的拐弯处,自春秋时期到西汉时期的800多年间,定陶扼菏水、济水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春秋末期的范蠡助越灭吴后,为了自己的性命辗转来到定陶,以陶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定陶城北有一个名叫戚姬寺的普通村落,这里就是刘邦爱妃戚姬的故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在彭城一战中失利,逃至定陶的戚家寨,与戚姬一见钟情,后来便结为夫妻。戚夫人后来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如意。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午日,刘邦在定陶官堌堆登基做了皇帝,于是将戚姬及其子如意接入皇宫,封如意为赵王。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遂以鸩酒害死赵王如意,将戚夫人砍去手足,挖去双眼,烧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为“人彘 ”。戚夫人被害后,戚家满门被抄,戚姓后人逃到戚庄隐居,改姓为齐。后来汉文帝刘恒即位,在戚夫人的故乡建祠祭奠,该祠建在高岗之上,人称戚姬寺。后来便以戚姬寺为村庄名字来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戚姬。

定陶戚姬寺遗址

现在正在建设的菏泽机场所位于的孟海镇和隋朝末年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有关,这个人就是孟海公。隋朝大业九年(613年),孟海公在周桥聚众起义,攻占了曹州和戴州两州,自称录事,拥有部众三万余人。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死后,孟海公自称宋义王。两年后,窦建德从河北率军渡过黄河南下,孟海公不敌战败后,归附窦建德。后来孟海公随窦建德西进洛阳救援王世充,在成皋一战中遭李世民击败,全军覆没,孟海公被俘,被押解到长安,次年的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孟海公处死。为了纪念孟海公,当地人将村名改为孟海。

定陶的冉堌和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冉子有关,根据史料记载,冉子名求,其故里就是现在的冉堌集,根据当地县志的记载:“冉求系出于周聃季载,与冉伯牛、冉仲弓三贤鼎足,世居山左。” 因冉氏定居于此,故称冉山。清朝末年的曹县一代大儒徐继孺在其《曹南文献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汉高祖自丰沛起兵灭秦,至吉旺里驻跸,练士卒于冉山南,改冉山为冉子堌。”根据史料的记载,这里从汉代时候便改称冉子堌,简称冉堌。

定陶的张秀雨、李君辑村名取自人名,而八一、七一这样的村名究竟有什么来历就不得而知了。

曹县地名

曹县的历史就像一部华夏民族的历史,从夏商时期的有莘国、古贯国、商都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曹南山、青山、景山、春墓岗、楚丘再到明朝时期的曹州,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在曹县大地上处处皆有体现,曹县的很多地名都和历史有关。

曹县南湖 ,又名蒙泽湖

曹县,这个因为曹州而得名的县城,也是菏泽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地区,大禹、商汤、伊尹、箕子、仲虺、氾胜之等历史名人都在这一带生活过,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他们都早已远去,然而他们在曹县大地留下的足迹却永远不会湮灭。

土山集,商朝第一任君王商汤的长眠之地,古称涂山,曾是商朝国都亳所在地之一,因为商朝国都曾经迁徙过几十次,而每一次的定都都叫亳,曹县涂山曾经是商朝的北亳所在地,而在商汤来此定都之前,善于治水的大禹就已经来到了涂山,并且娶了涂山女为妻,但是大禹和涂山女结婚的地点并不在涂山,而是景山,那时的景山还叫做桑台。大禹称王后,曾在涂山聚集天下诸侯,左丘明的《左传·哀公七年》有这段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商汤死后,葬在涂山之阳,时有陵墓殿宇桐宫,威严壮观。

曹县闫店楼镇土山集村,曾经的涂山遗址


土山集汤王陵


土山集堌堆遗址

莘冢集,因为这里曾是有莘国的国都所在地,在夏朝时期,有莘国国君莘仲君死后曾葬于此,故此地又有莘仲集之说。有莘国,曾经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国家,大禹、伊尹从这里走过,女喜、太姒也从这里走过,三千年之后,曾经的有莘国只留下一个废墟,但莘冢的名字却是一直流传了下来,并且后来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故名莘冢集。

曹县莘冢集遗址

和莘冢集的名字一样,曹县县城西边十公里处的春墓岗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名字,这个名字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有关。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李园因为觊觎黄歇的相位,设计在棘门内斩杀了黄歇,多亏了黄歇一个名叫朱英的门客冒死将春申君的头颅盗走,一路逃离楚国,最后在宋国的蒙地一处高岗上埋葬了春申君的头颅,后人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便将此处叫做春墓岗。

曹县春墓岗堌堆遗址

古营集镇的安仁集和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有关。安仁集原来叫做安阳,秦朝末年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宋义、项羽和范曾北上救援赵国,当楚军向北行至安阳时,宋义和项羽因为带军意见不一致,项羽将宋义杀掉,自己做了上将军。后来项羽带军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凯旋回国,被楚王封为鲁公,古营集一带都是项羽的封地。由于项羽体恤兵士爱护百姓,当地的老百姓称他仁而爱人,为感念项羽的仁爱之心,当地将安阳改为安仁,也就是现在的安仁集。

古营集安仁集,曾经的安阳城

在曹县安才楼镇的南部有一个叫望鲁集的村子,这个名字和春秋时期的一个鲁国公主有关。春秋时期,鲁国为了得到宋国的庇护,和宋国和亲,鲁国的一个公主远嫁到了宋国。鲁国公主因为思念家乡,于是宋国国君在宋国和鲁国的交界处为公主搭建了一座高台,取名望鲁台,以解公主的思乡之情,后来望鲁台所在的地方逐渐形成集市,所以取名望鲁集。

安才楼镇的楚天集曾是楚丘县所在地,后来此地便以楚丘为名,叫楚丘集。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路过楚丘集,后来朱棣夺取政权当了皇帝,楚丘集也更名为楚天集。

曹县邵庄镇界牌集的名字源于地处黄河堤防鲁豫两省的交界处,并且此地系黄河渡口,当地官方在此立牌为界,故名界牌口。后来此地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遂成集市,故名界牌集。

另外,曹县还有王占干、刘志高、王克选、李世行、李世茂、李尚滨、刘尚玉、张禄、王胜普、刘须还楼等村名,这些村名都和历史上生活于此的一些人有关。

曹县最奇怪的一个村名叫做曲布口,不知道这个名字究竟有什么来历。

巨野地名

上古时期的菏泽最著名的两个湖泊就是雷泽和大野泽,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伏羲农耕渔猎大野泽,这虽然只是上古时代的传说,至少说明了雷泽和大野泽两个地方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现在的巨野就是因为大野泽而得名,而巨野有时也写做钜野,意思就是大野。巨野县也因此而得名。

巨野风光

在巨野县城东南有一个叫独山的乡镇,独山一名来源于历史上在本地存在的一座山堵山,可能觉得“堵山”的“堵”字不太好,慢慢的堵山便演化成了独山,独山村也因此而得名。清朝时曾在此设镇,称为独山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末宣统年间,巨野县令赴金山香火大会时仰望金山,看到金山之上香火鼎盛的盛景,触景生情说,有金山必有玉峰,从此将独山改名为玉山,而独山镇也改名为玉山镇,直到民国年间才又改称为独山镇。

在巨野麒麟镇东一公里处有一个叫获麟集的村庄,据说此地就是春秋时期鲁哀公西狩获麟的地方。夏商周时期,巨野一带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野泽,根据传说,大野泽内经常有麒麟出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天,鲁哀公来到大野泽狩猎,结果获得了一只麒麟,在左丘明的《左传·哀公十四年》中对这件事做了记载:“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后来人们便把鲁哀公西狩获麟的地方取名获麟集。

鲁哀公西狩获麟图


西狩获麟遗址

巨野的地名中,有蔡芳这样比较女生气的地方,也有大义这样比较豪爽的地方,还有宿沙寺、真武这样以宗教寺庙为名的地名,营里跟以前军队扎营安寨有关,山头、独山、龙山等地名都和古代的山有关。巨野最奇葩的地名是西三,最平安祥和的地名是乐土、太平。

成武地名

成武县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县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开始繁衍生息,到了西周时期,周文王将他的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都城郜城,就是现在的成武境内,现在的郜鼎集就是曾经郜国古都所在地。关于郜鼎集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郜国国君为了祭祀宗庙,命人铸造了一只青铜鼎,取名郜史硕父鼎,因为这只青铜鼎比较大,所以也叫郜大鼎。这只郜大鼎于是便成为郜国的传世之宝,后来郜国被南边的强国宋国所灭,郜大鼎也被宋国掠去,宋国将这只大鼎献给了鲁国的鲁桓公,鲁桓公将大鼎献于太庙。为了纪念曾经的郜国,也为了纪念曾经的那只郜大鼎,于是将曾经的郜国故都所在地命名为郜鼎,后来此地成为集市,便称谓郜鼎集。

失传的郜大鼎

和菏泽其他县区出来的名人相比,成武境内的名人并不太多,只有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家喻户晓。伯乐并不叫伯乐,他的名字叫孙阳,是春秋时期的郜国人,生活在秦穆公时期,因为善于相马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精通》中就有关于伯乐相马的记载:"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成武县城内有一个湖泊叫文亭湖,文亭湖因为旁边的文亭山而得名,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和冉雍、冉耕、冉求曾在文亭山弘扬儒术,留下了"曾子与三冉会文"的千古佳话,如今的文亭山早已不见踪迹,唯独文亭湖在历经千年的沧桑时光后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成武伯乐相马雕塑

成武县城西边有一个叫九女集的乡镇,九女的名字和东汉时期一个姓金的老汉有关。据说在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的时候,在成武县城西南有一个村庄,村子里有一个姓金的老汉,膝下无子,却有八个女儿。一次在金老汉外出干活时,遇到一个随父母逃荒走散的女孩,于是认为义女,带回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这样金老汉就有了九个女儿。外人对金老汉膝下无子议论纷纷,让金老汉很伤心,几个女儿商议,虽然她们没有兄弟,但一定让金老汉夫妇过得比有儿子的生活更加幸福。此后九个女儿对父母都十分孝顺,为了孝敬父母,她们都没有出嫁,在把金老汉夫妇二人养老送终后,九个女儿一起悬梁自尽,后人为了发扬九女的孝名,将姐妹九人葬在一起,名曰九女坟,并且在村里建了孝女祠和孝女坊,把村子取名九女,村名沿用至今。

成武县和九女集一样有故事的地方还有一个天宫庙镇。顾名思义,天宫庙镇得名于当地的天宫庙。这里最早叫做油铃集,当地传说有一年麦收时,玉皇大帝驾临人间,在行至油铃集上空时,见一老农用一头牛拉着石磙打麦,玉皇大帝看到老农如此辛苦,于是变出一匹骏马,自己变身一位老翁将马交给老农,声称帮他打麦,并告知他只管使用,不可让马饮水。老农感激不尽。将地里的小麦打完后,老农见骏马大汗淋漓,于是让马尔在树荫下休息,随后为马儿打来饮水,等马饮水后,突然化作一滩黄泥。老农才想起老翁交代的话,这时只见一道火光直冲天空,老农才猛想起画上玉皇大帝和刚才所见老翁长的一样,这才恍然大悟。后来玉皇大帝下凡亲临油铃集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为祈求玉帝保佑,便捐资在玉帝降落处建了一座庙宇,塑造一尊玉皇大帝像和一匹骏马,因为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于是此庙被命名为天宫庙。庙宇建成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为庙会,每逢庙会,往来香客络绎不绝,影响了方圆几百里。后来此地便由油铃集改名为天宫庙。也许这只是当地的一个故事而已,但天宫庙在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过。

成武文亭湖风光

在成武县城东还有一个叫苟村集的乡镇,虽然名字并不太好听,但这个名字和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个名将苟变有关。苟变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出身并不高贵,后来到卫国做了大将仍然得不到卫国国君的重用,原因仅仅是因为苟变在地方当官时吃过人家的两个鸡蛋。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时说,“其才可将五百乘”,意思是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辆马车,卫国国君说,我知道苟变有能耐,但是他在地方当官时却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却说,圣人用才,犹如工匠选择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就像参天巨木,几人抱都抱不住,却因为有一段腐朽了,优秀的工匠也不会舍弃而不用的。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混战的年代,选拔将士时却因为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而舍弃将帅之才,这件事可不能对外宣传,免得让邻国嗤笑你的小心眼。卫国国君深受教诲,于是重用了苟变,苟变也不负众望,最终做了一代名将,苟变死后,他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名改名为苟村。

单县地名

在远古时期,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东夷逐渐发展成为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夷部落的人经常游牧于菏泽的四泽六水之间,到了远古后期,东夷部落中出现一个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叫单卷,他因善道术,有德行,并且还做过帝舜的老师,被时人尊称为单父,居住的地方也就叫作了单父,后来改成了单县,这就是单县一名的由来。到了春秋时期,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地,名为单子国,后来降为了鲁国的单父邑,到了秦始皇时期,单父邑又改名为单县,这是单县最早作为县名的记载。

单县除了单卷一个名人外,还有一个人叫宓子贱,他就是孔子的学生,曾经在鲁国做官,后来来到单父任单父宰,孔子还专门从鲁国国都驱车来到单父看望他的弟子。一千二百年后,大唐的李白、杜甫、高适和陶沔四个文学大家联袂来到单父登半月台,游猎孟渚泽,赋诗舒怀,留下了一段四君子的佳话。

国家4A级景区单县浮龙湖

单县城东有一个叫终兴的乡镇,这里是汉代第一个皇帝刘邦的妻子吕后的故里,终兴一名也和刘邦有关。终兴最早叫做刘庄集,刘邦建立汉朝当了皇帝后,陪同妻子吕后回家乡省亲,等走到吕后的家乡时,刘邦大发感慨,写下了“千秋大业,百战终兴”几个大字,后来刘庄集就改名为终兴。吕后名雉,她的故乡就是现在终兴镇的潘庄,但是吕雉出生的时候这里并不叫潘庄,而叫吕庄,刘邦当了皇帝,吕雉当了皇后之后,这个村庄于是改名为吕姑村。吕后篡权被赶下台后,吕氏势力被朝廷诛灭,吕后的吕氏族人害怕受到牵连,就将吕姑村向东南迁了一里左右,以吕雉的外祖姓命名,称潘庄。

终兴镇政府北一公里左右有一个叫平城庵的村子,它的历史也有追溯到西汉时期。这里是西汉时期的平乐古城所在地,西汉初年,这里是平乐县治所在,平乐县属于梁国管辖,后来又被山阳国管辖,到西汉汉武帝建元五年,即公元前136年时,这里又被山阳郡管辖,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属昌邑国管辖。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封梁敬王刘定国的儿子刘迁为平乐侯,平乐县因此成为侯国。刘迁在平乐兴建城池,始称平城。明嘉靖年间,因平城内有一座道观香火旺盛,名气很大,于是人们把这座道观称为平城庵,后来平城庵便成为平乐的代称。

东明地名

东明县是菏泽几个县区中最特殊的一个县,特殊在东明人最好辨识,因为口音最不像菏泽人,这和东明“坐地不动归四省”的历史变迁有关。金兴定二年,即公元1218年,东明县从河南的开封东九十里,现在兰考县城西北迁徙到冤句、南华故地后,先后属于过河北省、平原省、河南省和山东省,这估计也是造成东明人的语言口音和菏泽其他县区都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

东明最早的名字叫做东昏,还是秦始皇命名的,一直到公元9年,即王莽新朝元年,这个名字才由东昏改成东明。

东明县城北边的菜园集镇有一个叫庄寨的村子,和曹县的庄寨同名,据说这里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生活过的地方,庄子生活的年代,这里叫做南华,后来庄子在南华山著书、授徒,归隐后又卒于此、葬于此,庄子的后人便在此处兴建村落,取名为庄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庄寨村北还有南华庄子观,庄子观的后面是庄子墓。中国的庄子墓当然不仅仅只有东明庄寨一个,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老颜集乡的唐庄村也有一个庄子墓,我在去年夏天曾经前去探访过,至于孰真孰假到现在也有没有官方的定论。

庄子故里东明庄寨


东明南华庄子观

东明的地名中有很多以营命名的地名,比如黄军营、马军营、平岗营、包旗营、袁旗营、索旗营、吉利营等,估计都和历史上的驻扎军队有关,堡城集也是这样的名字,充满了战争的气息。高满城、蒋满城、刘满城、曹满城等以满城取名的村子可能和这里的姓氏有关,四柳树、米具屯这样的地名好理解,应该是有四棵大柳树的村子和从事米具生产的村子。比较奇怪的地名有车乌岗、圈头、洼流、农中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vivnXAB3uTiws8KxQ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