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靖华
在外公的回忆里,有很多和日本鬼子有关的信息。
那是日占时期,日军龟缩于合肥和淮南铁路之间的几个堡垒。外公家在合肥东乡周谷堆村一带,经常去城里或者附近的集市卖东西。因此有很多机会和日军打交道。
周谷堆原名周孤堆,有一个很大的土墩,位置约在今省体育场附近。因为在周氏的村庄附近,所以得名。周孤堆一带有集市,现在也十分繁华。外公的家就在那里。
外公经常从周谷堆村贩卖土产进城,在日军占据的城市中,日军是十分蛮横嚣张的。
一次,外公拎着一些乌鸡去城里卖。远远的被日本人看见,日本人把外公的乌鸡夺走,一把摔死在地上。
日本人认为那是病鸡。
还有一次,外公拎了一桶黄鳝去城里卖,走过了今包河公园一带,被日本人看到,日本人见了黄鳝,变了脸色。把外公的黄鳝扔到了包河里。
通过这两个案例,外公得出了一个结论,日本人不喜欢乌鸡和黄鳝。
不过,外公也并不总是吃亏的,在他们的村庄,他经历了一次匪夷所思的事件。
那是1940年左右的一天,外公在村庄附近的集市卖蔬菜。据他回忆,那天的蔬菜里一种肥厚的甜椒,样子很像茄子。正在卖着,一名日本兵走来,挑来挑去,想要买。
日兵一边翻检,一边说要买“拉丝”(茄子)?
常和日兵打交道,外公懂了几句日语,知道拉丝的意思,忙忙摆手说没有。
日兵听了,悻悻然正准备起身。这时一位老乡过来,买了几个辣椒。
情况发生了变化,日兵感觉受了很大羞辱,认为刚才外公摆手是因为不卖给他。外公不卖给他,却当着他的面卖给中国人,不仅火从心起。日兵伸手打了外公一个耳光。
以上的部分,似乎都是侵华战争稀松平常的故事。
但以下部分——估计就很少听说了。
外公把秤一扔,和日本兵抱在一处,开始互掐。
这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很少出现的一幕,在合肥郊区的一个小村庄,从南京一路屠杀而来,所向披靡的日本兵中的一个,因为打了普通的合肥小商贩一个耳光,结果被小商贩揪住,二人在周谷堆一带的集市上打成了一团。
两人你掐我的脖子,我抠你的眼睛,打的难解难分。
周围的人纷纷让开,两人在人堆里继续厮打。
“最后怎么样呢?”我问外公。
“村里卖肉的屠夫过来,把我俩分开了。”
“然后没发生什么吗?”
“然后就各自走了。”
这件事情让我产生了一种思考。日兵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他的仁慈,而是因为江淮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作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地理交界区域,江淮地区的乡村一直有经营地方武装的传统。宋金战争时期,巢湖周边作为南宋的边疆,人民结寨自保,形成对金兵强大的牵制,今天我们在巢湖周边,仍能看到这样堡垒的残迹。余阙曾盛赞合肥人在宋金战争中的战斗意志,这座城市在元兵的背后坚持抵抗,一直到南宋灭亡才正式投降。明清两代,江淮又一次成为国家主要的武力输出地。从合肥周边的团练而形成的淮军,承担了晚清国防军的重要使命。
到抗战期间,江淮的乡间仍然处于武装自治的状态。日军在江淮间虽然制造了几起屠杀,但总体来看,基本处于十分保守的防御状态,很难有大的伸展。以笔者较为熟悉的长临河镇为例,某日,几名日兵从施口驻防点骚扰附近张隆一村,并试图强奸民女,结果被村民围堵,将其中一名士兵杀死在村中。日军并未敢于屠杀。城山罗村村民曾经将一名脱队在树林里休息的日军杀死在水塘里,该塘现仍在林中,称为小鬼塘。1939年左右,张家疃村误杀了一名日兵,最后也不了了之。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日军在合肥的乡间,因地方人民袭击而造成的损失尚无法精确统计。但从外公敢于和日兵揪在一处,可以看出,日军在村庄之中,无法展开其武力。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合肥的乡村还有数量可观的枪支存在。
面对坏人的武力,好人有武力才能制衡。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