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如何给恐惧找一个出口?

原标题: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如何给恐惧找一个出口?

来源 | 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欣源有话说

越小的宝宝,认知能力在发展,但很有限,很多东西都会害怕。

别担心,这个胆小的小盆友,随着认知能力逐步发展,会慢慢变化的哦。

咱们需要做的,就是 理解这个初来人世的小动物,接纳他的惶恐,让他在自己怀抱中,慢慢引导他增加认识哦

不知为啥,想起哈洛的恒河猴试验。试验人员拿丑丑的敲鼓的小熊,吓唬小猴子。小猴子惊恐地趴在“绒布妈妈”怀里。时间长了,他获得安抚,还会转头偷偷观察小熊。而另一边,“铁丝妈妈”旁的小猴子,就没有这份幸运了。它抱着头蜷缩着,瑟瑟发抖,啃咬着自己的胳膊……

我们的缺乏认知的小宝宝,何其相似。

我们可千万不要给他贴个“胆小鬼”的标签,把他冷冰冰地推开哦。

在时刻回应自己的,温暖的妈妈怀里看世界,认识世界的小猴子,何其幸福。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研究,“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害怕的东西”,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的一个科普文,我提取学龄前部分来跟大家讨论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文章发出来后,有很多网友说,“真想不到孩子还会害怕这些东西”也有很多网友唤起了回忆,“我小时候跟父母说我害怕吸尘器,没有人相信我,还笑我小孩子性子”

的确是的,当长大后,我们害怕的东西就会跟以前不一样了,毕竟我们也基本上很少听过成人会害怕暴风雨或者闪电,哪怕 “如厕训练”有可能持续到7岁仍然让孩子害怕,在我们眼中这件事情也可能只不过是 “上个厕所而已,孩子为什么害怕“……

但我们总是要通过一些数据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个世界,看完这个2~7岁孩子的害怕清单,我觉得非常真实,是我们带孩子经常会出现的状况

比如2岁多的Eric有段时间,必须得穿着尿布裤躲在角落里拉臭臭,他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害怕”就本能地选择了这个方式。Joshua在5岁多的时候也会告诉我,如果没有朋友的话,他也会伤心,这也意味着他开始在意周围的社交环境,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

孩子害怕的东西不尽相同,但是有三个要点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讨论的,希望对大家解决这些难题有所帮助。

“消除关注”比“时刻留意”更重要

当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改善某个行为的时候,“消除关注”很多时候反而是最好的支持。孩子们也同样需要感知这样子的一个环境:别人并没有时时刻刻都在留意着他的一举一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点。孩子如厕不积极,躲在角落里的时候,可能在旁边的我们下意识就来一句,“你怎么长不大啊,还在角落里穿尿布裤做什么?”这些都会推着孩子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最终反而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好。

再举个例子,总是介意别人眼光的孩子,跳舞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拘谨,因为孩子的内心想着的是自己的动作对不对、表现好不好,别人会不会笑自己。

之前跟一个小朋友讨论过为什么上舞台就浑身发抖,她说,“我表现会很不好的,我做不到。”当追溯到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在舞台下的过度的关注,从孩子每一个服饰和着装的精雕细琢,再到语言上的满心期待,“你是最棒的,我会一直看着你,你的表现一定会很好。”

很多时候,看起来阻止孩子进步,让孩子停留在恐惧中的是孩子自己,但是殊不知最影响孩子看法的,其实是身边人的目光

也或许只有当我们愿意理性和宽容地告诉孩子,“别人的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人生最大的成熟是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获得力量,明白“为自己而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坦然、最体面的事情。

帮助孩子读懂潜台词,看得更深更远

当孩子拥有恐惧的时候,孩子很多时候的第一反应,其实是迷茫。就好像置身于烟雾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烟雾的呛人和浓烈,让自己惶恐不已。他比我们更无力、更不明白这些恐惧背后的原因,但是越挣扎,那份恐惧却会把自己束缚得更深。

有一句歌词是“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我小时候特别怕黑,一直到10岁只要关灯我都会害怕得睡不着觉,我反复几次跟爸爸妈妈说,我能不能开小夜灯,但答案是拒绝的。

理由听起来都很对,我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独立,睡觉一定是漆黑的,开灯睡长不高。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问问我,我在怕黑这件事情上,到底怕的是什么。我是害怕床底下会藏着怪兽,害怕阴影的诡异感,害怕做噩梦,还是我害怕自己睡觉的孤独感?虽然怕黑这件事情特别小,我到了10岁后也克服了这个困难,但是这段经历好像烙印一样,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段不被父母理解的时刻。

是的,要帮助孩子读懂内心的潜台词,让孩子明白很多时候背后都藏着许多没有说出口的话,或者是间接的真相,也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谈论如何战胜“迷茫”。让孩子明白不管他们经历着什么,我们都可以跟着他一起经历这些行为背后的故事和感受。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具备看问题的洞察力,我们不会把目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够看得更深、更远

最终能够战胜恐惧的还是自信和成长

刻意练习、拆解目标、分阶段各个击破,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改善孩子行为难题的重要方法(参考文章:《 从《大卫,不可以!》里,我所感受到的“成长型思维” 》)。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就是当孩子出现这些恐惧行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懦弱或者无能,我们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样子,找到自己从前的影子,并且了解孩子现阶段的感受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制定合适自己的目标,让孩子对自己克服困难更有信心。

每个人战胜迷茫和恐惧的时间和节奏都不一样,我小时候战胜怕黑的心理用了5年,Eric战胜如厕训练的恐惧用了1年半,Joshua现在开始有了自己新的担心和敏感,这些都是孩子们不同的成长之路。

但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句名言,“人生所有的经历,就像一颗颗珍珠,当你在未来某一天的时刻找到了那根线,你就会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说这句话的乔布斯,也是分享了他当年恐惧和迷茫的状况,他因为迷茫退学,因为迷茫去印度,这些时间在别人眼中都是浪费的光阴,却给了他更强大的专注、治愈的能力。

相比起乔布斯当年所面临的困惑,孩子的恐惧和迷茫看起来好小好小,但是人生不恰恰是因为这些无数的小事情,最后才串联成线,成为如今的自己吗?

只有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是唯一会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也正因为每个人都会面对,所以我们可以有更好地心态去面对挑战,最终能够战胜恐惧的还是自信和成长。

我时常觉得,正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我们才是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恐惧的最佳人选,因为我们有最多的包容,我们也有最敏锐的观察。

让孩子放松下来去看待眼前的困难,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终究还是会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的恐惧、迷茫和害怕,最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强大,强大到那条光明道路自动出现在眼前。

但在此之前,让孩子有更大、更宽容的空间成长,具备读懂潜台词看更深更远的能力,最终积攒自信并且懂得如何用自信战胜恐惧,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习得的能力。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在做斗争,但如果身后始终拥有最坚固的臂弯,便是我们内心最大的安全堡垒,支撑着我们更好地战胜一个一个恐惧,最终迈开腿、大步向前走。

作者 | 萌芽研究所BUD

文章授权转载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声明 | 本文为转载文章,已获授权,如您希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无意侵权,如您觉得有侵权行为,请速与我联络删除。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宝宝树、抖音、快手、知乎、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视频好懂,杜绝注水,只放 干货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

宝宝树平台每周三早、每周六晚直播

可以提问,也可以学干货知识哦!

欣源文章,一直叫好不叫座

母婴用户需求短暂

欣源坚持八年不易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

欢迎介绍给亲友

恳请大家帮这个忙

欣源这厢有礼了,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