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说 | 有关入园焦虑,再教你几招,了解孩子内心里的小九九,帮你搞定小怪咖!

原标题:欣源说 | 有关入园焦虑,再教你几招,了解孩子内心里的小九九,帮你搞定小怪咖!

文 |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两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

编辑 | 于雷

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编辑

长期致力于益智、教育领域

入园焦虑(四)

有关入园焦虑,再教你几招,了解孩子内心里的小九九,帮你搞定小怪咖!

欣源有话说

这一篇是入园焦虑系列的尾声了。主要是帮你更细致地了解孩子内心的小九九,见招拆招,手把手教你怎么做。

我自己蛮喜欢这篇的哈哈哈!其实,熊孩子熊,为什么熊,怎么搞定他,道理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这系列是入园这件事刺激到他了,别的心理刺激,发现、解决的方式,还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这篇文章,在别的方面帮你理解小孩,管理小孩,也会很有帮助哦!

前期回顾:

1.千万别吓唬孩子,自己给自己添堵!

(1)问可怕的问题,营造紧张气氛

有些大人,总是问孩子这些问题,“老师对你好不好?”“老师批评/打你没有?”“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饭菜吃的啥,有肉没有?好不好吃?吃饱了没有?乖乖是不是饿坏了?”……

天哪,在大人眼里,幼儿园的老师会打人,同学会欺负人,连饭都吃不饱,幼儿园这么可怕吗?我最信赖的大人都这么想,这一定是真的啦!

如果大人还跟孩子评价老师、同学的各种不好,末了不忘叮嘱下“老师、同学要是欺负你,可一定要跟爸妈讲!”OMG,如果孩子心里还能发现爱,装进爱,那真是谢天谢地了(虐童的事还是很少的啦!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太依赖孩子表达,大多也表达得不理想,还是得大人仔细观察和“钓鱼”沟通,发现端倪。比如孩子特别爱哭吵,表情惊恐,有样学样做一些奇怪的动作,说一些奇怪的话,跟老师沟通大概了解下个性和教育理念,我觉得只要家长仔细点,真有问题大多还是能发现的)。

(2)自己没意识到说话太夸张,没考虑到孩子感受,把他吓到了

还有些家长本来没想吓孩子,但说出的话,让孩子产生了误解。

比如有个奶奶希望孩子讲卫生,不要乱摸,要经常洗手,愿望当然是好的啦,结果人家说:“幼儿园到处是细菌,这么多小孩子哈气,到处摸,还能把病菌传来传去!感染疾病,严重的话还会死掉。”结果孩子听进去了,觉得幼儿园好可怕,到处都是毒,随便感染了啥,很容易死!于是他战战兢兢,不敢跟任何人说话,也不敢摸幼儿园的任何物什,每天干嘛呢?自己一个人缩在“思考角”,紧张地抚摸自己的生zhi器!

老师担心孩子大脑有问题,这不自闭不理人嘛,忧郁嘛,不正常地自摸嘛……跟家长沟通后,仔细问问孩子,结果孩子“哇”地大哭出来,终于肯把困在自己心中的郁结说了出来。大家都大跌眼镜,一句无心的话,却让孩子承受了这么久的痛苦!

(3)恶劣的玩笑,伤人又烦己

至于那种“你妈妈不要你啦”,这种低俗自私的恶劣玩笑,更不要开了。这种痛,更是一代代孩子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赶在离开妈妈去幼儿园的时候说,被抛弃的感受真是无法言说。

不过,欣源一直非常不明白这些人的脑回路——吓唬孩子,他难受,各种哭闹,对抗,求关注,给大人添堵。大人烦不胜烦,又狂吼孩子。我见过不少老人家,妈妈上班去了,就跟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自己带孩子又抱怨孩子吵,自己累。甚至还有妈妈跟着学,配合老人家一起逗孩子……ORZ!想想看哦,大人当初动机只是为了一时好玩,大人自己开心五秒钟,全家痛苦几天、几月甚至几年,这是何必呢?

如果谁对自己孩子这样开玩笑,赶紧表明态度,安慰孩子,看情况狠狠地顶回去。平常有意识地教孩子不理睬这些可怕的玩笑,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孩子慢慢能理解的。如果是孩子特别信赖的替代养育者,还得非常郑重地跟他们商量这件事:“不能拿孩子的痛苦取乐!破坏他的安全感,孩子反过来也不会让大人好过的。”

在这样认真的,缺乏认知能力的小动物面前,我们真不能乱说话啊!

2.孩子的行为,给老师和同学造成了困扰,可怎么办呢?

通过前面的描述,现在我们了解了孩子种种古怪的表现,事出有因。我们尽量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认来自四面八方的爱意,增加他对于幼儿园的认知和向往,从而减少孩子的恐惧和焦虑。但这么小的孩子,毕竟就是个小动物,不管是因为好玩而影响老师和同学,或者因为焦虑而扑过去又打又咬,都容易影响到其他人,反过来他得到的情感回馈也更少,从而陷入情感流动的恶性循环中。

如果老师或同学极具同理心,对这个情绪低落,龇牙咧嘴的小动物十分宽容和关注,那当然好啦——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发现猴群中有“心理咨询师”猴子,能够主动为心理受损,社交受到影响的猴子提供关怀,抚平创伤,而这些回归社群环境的猴子,也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友谊滋养,得到疗愈。人群中也真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天生同理心特别强,很容易看到他人内心的晦暗,愿意充当“圣母”角色,将光芒照进他的心灵。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刚好遇到这样的角色。

不过,我们不能全指望老师教导,同学抚慰,运气也不会一直百分百的好。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三观正,强化概念,作出行为示范,对孩子耳濡目染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1)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增加同理心

前面提到,小动物的个性是同理心天生有差别;共性是在2、3岁前后,大部分孩子同理心都很弱,换句话说,就是他很难理解对方感受!并且认知和逻辑能力也不够,还不大理解人类社会的交往法则,讲道理大多听不明白。不过有个好处,我们通过提醒,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慢慢开始思考,即使懵懵懂懂,他也可能慢慢记住交往规则。

举几个例子:

1)粘人怎么办?

孩子一天到晚缠着老师,不光矫情地哭,还老要抱抱,老师实在忙不过来。

咱回来可以这样做:“宝贝儿,你好喜欢老师哦,跟妈妈小时候一样,我也特别喜欢我的老师(共情,肯定孩子感受)。不过,老师好辛苦,要照顾30多个小孩,看哦,妈妈照顾你一个有时都觉得累,30多个哦,妈妈想都不敢想!你想想哦,如果这个小孩也要抱,那个小孩也要抱,老师一天都在抱,是不是累坏了?而且没法讲课哦,你没有学到老师的本领,别的小朋友也学不到了。”

图源:网络,侵删

咱们还可以玩 角色扮演游戏,这是非常好的 换位思考可视化理解方法:“你当老师,在小黑板那儿讲课,我当你,好不好?这些布娃娃是其他小朋友。” 妈妈假装扑过去,哭哭啼啼求抱抱,其他布娃娃也“跟”过来,要抱抱。这阵势,肯定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叫满地跑。他一边儿咯咯儿笑个没完,另一方面也会了解到老师当时的感受,会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

2)尖叫怎么办?(满地打滚、乱扔饭菜和玩具等,处理方式是类似的)

咱们可以点燃一根蜡烛。“你看哦,一根蜡烛的光,会照亮整个房间。”往一盆水里滴一滴墨水,“一滴水,就能把整盆水染红。”咱们反过来问孩子,“你一个人尖叫,是不是全班都要听你叫呢?”妈妈假装尖叫,“这个小朋友听着好难受,捂住耳朵;那个小朋友听见了觉得好玩,跟着你一起叫。假装你是老师哦。”妈妈带着“布娃娃学生”一起尖叫。“你想想哦,老师是不是好抓狂哦。你是老师会怎么做呢?”

可视化理解,通过非常具体的方式,让孩子懵懵懂懂理解了老师,为什么她会批评自己,让自己独处一会儿了。

“明天,我们玩当乖宝宝,小小声游戏,我猜老师会表扬你哦。昨天挨批评,明天挨表扬,经过努力的感觉,会很棒哦!”

跟老师私下“串通”,孩子做得好,真的表扬他,这个正面行为很可能就巩固下来了,孩子跟老师的情感联系正循环,也就慢慢开始了。来之不易的情感流动,双方会更珍惜哦。

(2)行为后果

1)打人怎么办?

咱们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贴坏标签,而是试图理解他, 把他的感受说出来

“宝贝儿,小A动了一下你的玩具,你感觉很难受,就打了他。如果是我的东西,没经过我同意就动,我也很难受(肯定他感受,增加共情,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坏宝宝)。小朋友嘛,就像小动物,会依靠本能来做事情,如果是小猫小狗,也会扑过去咬。”一听说小动物,孩子咯咯咯笑起来了。也会很高兴,父母能理解自己。

“不过,打人人家会疼的。你愿不愿意人家打你呢?你看,本来你俩可以一起玩玩具,高高兴兴的,现在他哭起来了,好几天都气鼓鼓的,不跟你玩。你说好不好呀(强调 行为后果,并鼓励 换位思考)?

打人这个动作好粗鲁的(可以给他看录像,或假装打布娃娃,也可以看看相关的绘本,主要是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 可视化理解)。你看,你会喜欢这个打人的小朋友吗?我们本来是心眼很好,乖乖巧巧的小宝宝,咱们不学小动物,咱要当彬彬有礼的小人类。

图源:班杜拉试验,孩子模仿暴力行为

如果小朋友受了委屈,回去告诉他爸爸,他爸爸好生气,等在校门口想教训你一下,还找妈妈吵架,你怕不怕哦?如果你是他爸爸,你的宝宝挨打了,你会怎么做呢(强调另一个 行为后果,并鼓励 换位思考)?”

我觉得这事儿嘛, 主要是小朋友没理解交往的规则,你也没理解如何处理这事儿。小动物就会打架,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会用嘴巴讲。妈妈教你哦,下回可以这么办:‘这是我的东西,我还没有玩够,我不玩了就借你玩一会’,或‘我俩换玩具’,要么跟这小朋友一起玩。怎么舒服怎么来,就是拿嘴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好不好呀?拿手打,同学哭,老师批评,他爸爸生气,不是好方法。”

如果孩子共情能力和逻辑能力暂时比较弱,不相信妈妈所说的行为后果,屡教不改,可以跟老师、其他人配合演一场戏,真的让老师、“同学爸爸”批评一下。有时候 第三方意见,特别是多人意见可管用啦。

另外,要让孩子 勇敢地承担行为后果,带着拿他自己零花钱买的礼物,跟人家登门道歉。这样,是面子,时间,金钱,友情的N重损失,孩子体会到“切肤之痛”,多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定要让他自己承担啊!行为后果都是妈妈担着,他怕啥呢?“我爸是李刚”,撞死人都不要紧呢!

2)咬自己,怎么办?(剁脚,扭自己胳膊等所谓的“自残行为”,咬牙切齿,处理方法一样的)

这个行为咱能理解,2、3岁小孩表达能力还不大好,遇到问题会依靠小动物的本能行事,不是攻击他人,就是攻击自己。

但,这些行为最大的后果,是——不~~好~~看!咱们需要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学他的样子,也可以录像给他看。不过,这样做,孩子往往会非常生气,很大可能会冲过来抢手机,摔手机,大哭大闹。

没关系,咱们接着往下做。 我们觉得这个“自我攻击”的处理方式不够好,那就得把好的处理方式,慢慢教给他。

最好的替代方案,就是把自己感受,拿嘴巴讲出来。在孩子讲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替他讲出来,也有作用。

或者把他对自己,对别人的攻击, 转变成对无生命物体的攻击,比如打枕头,扔树叶,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让他用力地写写画画。孩子接受哪种方式都可以,主要是 情绪决堤,最好不要堵它,而是“堵不如疏”,帮他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就像决堤的大坝,咱们不想让水流冲垮大坝设施,也不想水流冲垮农田,最好是在合适的地方凿口开道引流。

我们做大人的,真的需要些同理心,通过练习,也能做到,主要就是换位思考,深入孩子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这么生气,才能教他怎么说出来,或帮他说出来,并找到适合他的一些合理的宣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想堵住他生气的现象,往往效果不好。

当然,跟打人相比,这些行为只是不好看,倒也没碍着别人。咱把他赶紧带离公共场合,让他独处一会儿,挺有必要。然后再慢慢教给他上面的内容,如何表达想法,宣泄情绪。

(3)事后复盘,让他理解老师,并避免这件事反复重复出现

复盘,就是尽量让孩子彻头彻尾理解这件事。如果咱只是想快速解决孩子当下的吵闹,他没能真正理解,这件事很有可能会反反复复发生,有些孩子还会形成行为习惯。

就拿打人来说吧,咱们气冲冲地打骂了他,讲了一大堆大道理,他还是没理解为什么不能打人,打多重会挨批评( 行为疆界到底在哪里),也不了解他打人跟自己挨打骂有啥逻辑联系——是的,小朋友这会儿就是这样傻乎乎的, 他的认知和逻辑还建立得不是很完善,很多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打骂,当然很快就忘记了。 咱们的打骂,基本是白搭。

不信?咱可以问问小时候挨打挨骂的自己,是不是很多人只记得骂得脑子嗡嗡叫,打得身上疼,具体啥事儿,根本没印象呢?很多孩子是长大了,认知能力强了,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本不是大人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好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是不信的,不过可能会让孩子怕自己,甚至有些顺从的孩子还有“斯德哥尔摩特质”,特别渴望从这些张牙舞爪的父母这儿乞讨些爱意。

不仅如此, 咱们还做了非常糟糕的行为示范——咱们亲自打了他,不就是拿行为说话,打人是合理的吗?理念听不懂,行为很割裂,这让孩子好精分啊啊啊!

因此, 下回孩子还打人。他可能会被大人说的“不”字儿 负性强化,不断想着打人这件事;他也可能因 行为疆界不清晰,而感到困惑,不断挑战行为底线——重点儿打,轻点儿打,看打到什么程度大人会骂(如果爸妈管教,爷奶护着,行为疆界就更模糊了,孩子的糟糕行为还有人“撑腰”,他更是理直气壮了)。 如果对方不还手,他甚至会习惯这种交往模式,时不时就打别人一下。

因此,非常仔细的复盘,很重要,不管你是不是会视情况严厉惩罚他,都得做,否则就是白惩罚了。也许当时很啰嗦,但的确是一劳永逸的。至少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孩子不会老是出现这件让他和你都十分困扰的事。

孩子在气头上,往往很难配合。不过,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后他又忘了。 最好的复盘时机,其实是他狂风骤雨宣泄完,产生了些后果,该收拾残局的时候,就像堤坝决堤的时候做啥都不管用,水泻得差不多的时候,及时处理,效果最好。

上面的言语教导,其实都是复盘内容。每次复盘完,我们都提示他:“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难不难受?”鼓励他换位思考,理解老师。这样的话,他慢慢就能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批评甚至小小地惩罚自己,理解老师带三十多个小朋友的不容易。

咱们全指望老师,把孩子一个个教好,这不现实——他要教知识,教做人,照顾吃喝拉撒睡,一口气还来三十多个,不良行为还会在小朋友中蔓延……想想他要多抓狂啊! 即便我们不能配合教知识,教做人和教吃喝拉撒睡,我们做家长的可一定要配合(事实上,现在很多家长刚好相反,只配合教知识,甚至超前乱教,但就不教做人做事……)。

3.入园焦虑的经历,会不会造成永远的心理阴影?

有不少妈妈会问,我孩子入园后行为太奇怪了,我好担心他心理会不会因此受影响?

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年龄对待。

(1)不主张太小的孩子入园,心理影响,的确可能伴随终生

托班好不好?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过咱们的讨论点儿有点偏——一个是在职妈妈多辛苦,多不容易;一个是孩子是不是功成名就,从数据上看好像为人比较正常。

问题不能这么看, 孩子心理有没有影响,跟妈妈的辛苦,未来的功成名就,完全就是两码事啊!功成名就的人中间有很多心理有影响的人啊!

另外, 同样的心理基础,人的表现千差万别,就像小情侣闹矛盾,有的是大吵大闹,有的是旁敲侧击,有的是不理人,还有的是三种行为,各种排列组合,在不同时间段同时上。从统计现象上做数据,能做出啥呢?一平均,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了,哈哈哈。咱又没法统计心理。心理学它就不是自然科学,别老拿数据balabala~~做出的数据也得好好想想,至少得从最基本的逻辑和情理上说得过去。

欣源有个小习惯,会问各种各样的人童年的重要经历,其实是为了采集数据啦。那些年代父母帮带孩子的现象比较少,单位也会有托幼福利。因此,我们父母辈中不少人有托班经历,有的小孩6个月就被送到托班去了。这些人未必成长得不理想,有的人还特别能干,自强。功成名就的人也有不少。

那么,这样就能抹去托班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吗?并不是如此。

图源:unsplush,CC0协议

孩子在2、3岁以前,非常缺乏安全感。在野外,这个缺乏独立行事能力的小朋友,容易被野兽叼走。因此老天爷安排他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从而能与妈妈形影不离,保障他的营养和陪伴,并时时刻刻,耳濡目染地向妈妈习得各项生活技能和交往技能。

如果有好的替代养育者,那也有安全感的,只不过这个安全感不是爸爸妈妈给的,对爸爸妈妈的信赖,还是会打折扣,大人和孩子也容易缺乏养育默契。后面,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仔细呵护,相互磨合。

因此, 把太小的孩子送到托班去,他往往会非常痛苦。幼年的伤害,深深地根植进隐性记忆中,真的有可能伴随他终身。

欣源见过不少人,他们对他人骨子里不够信赖,对父母也不能够做到绝对信赖。但他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特别会左右逢源,但无法交付真心;有的特别乏爱,对他人不分青红皂白极力讨好;有的人像刺猬一样,见人就扎,试图保护自己;有的人显得高冷,用这种方式给自己营造一个保护壳……

如果这个小朋友比较对抗或冷漠,大人又缺乏养育默契和对孩子同理心(其实,很多很支持早上托班的父母,同理心要弱一些),之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大人和孩子内心的亲密感。这样,大人管孩子,孩子不配合,大人继续管,这种不默契形成恶性循环……幼年的经历造成的终身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了。

仔细观察那些过早入托的人们,他们中很多人骨子里缺乏自信,尤其是对爱与被爱的信心,很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困难,很多人不太容易跟父母倾诉求助,让幼小的心灵,独自承担巨大的痛苦。但他们会回避探讨过去的经历,尽量把入托这种行为合理化(这样会减少他们内心的痛苦,也容易让自己孩子继续早早入托),急于证明自己,自己的心理状况多么好,多么优秀……

先天条件差异巨大,后天养育环境也各有不同。说他们心理存在伤害,数据可咋做呢?现有的数据,往往涉及面很窄,且容易从功成名就上说事儿。拜托,影响心理,不一定影响学业啊!还有人,在内心有匮乏的情况下,把学业当成自己的寄托。幼小的心灵承担巨大的痛苦,有时候不一定迎来毁灭,还可能锻炼出强悍的意志,孤独地应对,适应糟糕的环境。

这样到底好不好呢?心理学界是没法从数据上给出结论的。

图源:网络,侵删

但我们好希望孩子幸福一点,对不?特别是在他这么小,这么小,特别需要父母的时候。

更何况,我们才是陪他一辈子的人,我们要承担养育后果。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养育体验,跟孩子的养育默契,更好些呢?

如果,孩子小时候多一年的爱,能换来他一生的安全感;爱,一样能让一个人爆发巨大的力量,而压力却不一定能收获好的结局。在孩子小的时候爱的“投资”这么划算,咱们真得仔细考量。

图源:几米《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9)亲爱的妈咪

生活所迫等,不在目前讨论范畴内哦。 只从人性上讲,孩子在他很幼小的时候,很需要爱和陪伴。这跟动物没啥区别。只不过,小动物只有生存压力,在爱的角度,只需依靠本能,就会比人类幸福很多。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产生的巨大社会变化,给人的生活模式带来巨大改变,但并没有办法从根源上改变人和动物的天性。我们需对此多多了解,仔细权衡,再作出相对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抉择(当然,我们需要放弃又顾家,又顾孩子的完美抉择的念头,在如今的社会,基本不存在了)。

延伸阅读:

(2)如果是大孩子,情况往往不同

大孩子认知能力增强,生活基本自理,有了交往需求和一定的交往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减少他的分离焦虑,并从老师、同学那儿,更顺利地获取情感滋养。

但刚上幼儿园,肯定有一段时间需适应的。我们很担心,这段时间会给他造成永久的心理伤害吗?

其实,心理上的小伤口跟身体上的小伤口一样,除非是缺胳膊短腿的巨大创伤,通过之后的精心护理,是能痊愈的。 孩子很脆弱,好在愈合能力很强,老天爷还给他安排了很多适应环境的方法,比如选择性遗忘等,帮助他度过逆境。 我们担心的是剧烈的伤害,以及持续的慢性损伤,这样伤口的确很难愈合。

图源:几米《照相本子》

相比小孩子,大孩子更容易信赖自己父母不会真的抛下自己,且更容易在幼儿园中找到对人和事的热爱,这样有助于他的心理快速步入正轨。爱是这世间最好的疗愈剂和力量源泉,因此,倘若孩子年龄越大,身心发育越成熟,咱们越不必担心入园那一小段时间对他造成的心理影响。

当然, 我们要不断让他确认,来自和父母和周边的爱意哦!

4. 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或其他主要养育者,伤感一点儿也不少

其实,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妈妈一样会有。只不过每个妈妈感受不一样,有的妈妈能较快地调整心情,淡定地上班去,有些妈妈就会陷入深深的同情,长时间的担忧和各种焦虑自责中。还有些妈妈没有把焦虑放对地方,总担心这个世界会对孩子不利,并让焦虑在一家人身上蔓延。

不管怎样,孩子入园,妈妈也在遭受身心剧变。孩子在快速地成长的,每个年龄都在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妈妈的理解和陪伴给他力量,但,别忘了,妈妈也是第一次学做妈妈!由于不解而带来的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加上孩子的哭闹,家人的慌乱,真是让妈妈不堪重负。

所以, 我们要试着给自己的思考做加法,给自己的行为做减法!

“心病还须心药医”,咱们只有找到孩子内心的症结,才能试着帮他解开。在自己压力山大、慌乱不已的时候更要沉住气,千万别幻想有个速成的方法,能迅速搞定这个小怪咖!感冒、拉肚子的康复有个过程,心灵的康复,更是如此。如果抱着快速压抑情绪的念头,站在孩子对立面,他多半不是省油的灯,反而欲速则不达。

咱们找到孩子内心的症结后,一门心思解决这个问题吧!上面的方法,都能帮助孩子,也能让妈妈了解整件事,增加把控感。陪着孩子一起经历这场生活剧变,一起成长,回过头来看,会非常有成就感。

所以,化我们的伤心、困惑为相伴成长的力量吧!伴随着爱的成长,能疗愈一切;我们跟孩子也理应是一个战壕,同仇敌忾的亲密战友,可千万别在两个甚至多个伤心的,至亲人身上,进行无端的对抗和内耗哦!

作者 | 冯欣源 版权所有

编辑 | 于雷

来源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系列书

《夏娃的困惑》系列书

转载&合作 | 请联络微信wtmmdxb-fxy

插图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网

均为CC0协议(可商用)

动图 | soogif官网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

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音乐 | 心里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