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认为的母乳“奶瓶龋”,两个都不是真龋齿!真实原因让人唏嘘!

原标题:三个认为的母乳“奶瓶龋”,两个都不是真龋齿!真实原因让人唏嘘!

作者 | 王宛男

来源 | 男友会(ID:WWN479)

欣源有话说

男姐这篇文章,真心很不错。推荐给大家

母乳里有抗体、溶菌酶一类,不容易龋齿的。想想看哦,原始人头骨很少见幼儿龋齿,野生动物也很少有龋齿,可动物园的动物会跟人一样长龋齿,很常见。

为啥?跟咱饮食习惯很有关系哦。话说,到了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头骨中就发现龋齿不少见了。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是精细碳水化合物饮食普及以后,龋齿才开始泛滥的。

我也写过一篇,大家也可以一起看看:)精细碳水,带来的问题可真不少。

延伸阅读:

今天的文章来自男姐王宛男,一个学医的创业妈妈

近期三个母乳宝宝咨询“龋齿”的问题,结果三个都不是龋齿,两个是牙釉质剥脱,一个是牙菌斑(这不是坏事)。

把这样的错误安在母乳头上,实在是冤枉、委屈!

来看这两个都以为是奶瓶龋的妈妈,实际上,都是典型的牙釉质损伤。

有个妈妈还在网上查了资料,医生说是缺钙。

注意看:这是凹陷,牙釉质掉了,露出里面的牙本质,并非都是缺钙,而是缺乏能让钙沉积到骨骼和牙齿中的维生素D。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都不会缺钙,但是会因为晒太阳比较少,体内无法生成VD,出现血钙无法沉积到骨骼和牙齿中,今年牙釉质剥脱的尤其多,和疫情大家居家多,晒太阳少却又不注意补充VD有关,建议晒太阳少的城市人口还是常规补充VD,农村区域孩子大部分户外活动的可以不补或者少补。

为什么说这个原因让人唏嘘呢?

因为现在大家基本不缺乏一瓶VD的钱,但是却不太重视VD的补充,有一搭没一搭的补,食物中本身已经有足够的钙,却还在拼命给孩子补钙。只补钙不补VD,钙也只能穿肠而过不沉积,再加上中国人不喜欢晒太阳(老外真的很喜欢晒太阳),今年疫情尤其不出门,导致了身高增长缓慢,甚至牙釉质的剥脱,真的太可惜了!

下面关于牙齿的科普由口腔科医学硕士何主任审稿,牙菌斑部分由澳大利亚的妈妈闷人咖啡提供。

再次提醒:一段之后的奶粉中有糖,夜奶是确实会导致奶瓶龋的,母乳的宝宝睡前也需要漱口和刷牙,但是刷牙后夜奶不会导致龋齿。

2015年就有研究证明了母乳喂养不仅不导致龋齿,还可以预防龋齿!

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铁蛋白、溶菌酶和IgA等抗感染因子,可以杀灭致龋菌。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常见的几个宝宝牙齿问题,本文的专业顾问是口腔科教研室主任何福德,医学硕士。

牙菌斑

另外一个咨询龋齿的妈妈,其实是牙菌斑。

牙菌斑和是否刷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是与口腔菌群的失调有关。

这与成人的色素牙是不同的!

成人的色素牙往往是因为长期抽烟,喝咖啡等造成的,而孩子的菌斑则是因为特殊的菌群。

这样的妈妈心理压力往往很大,总怕孩子一笑,别人心理就说:这个妈妈怎么不好好给孩子刷牙呢?

而其实即便每天认真刷牙的孩子,也有可能发生,而每天不刷牙但是菌群平衡的却也有可能没有菌斑牙。

这是因为孩子的菌群还不稳定,甚至是宝宝的自我保护功能。

上面的图片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妈妈提供的,有的医生说可以用牙科手段磨掉,而有的医生建议不要处理,说这种牙齿反而不容易产生龋齿。

一般换牙后随着孩子菌群的平衡就会消失。

但是国内的大部分医生都会将此责任归咎为:没有好好刷牙,还在吃夜奶,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这个澳大利亚妈妈的就诊经历分享给大家参考:

最初注意到孩子牙齿有问题的时候大概是10个月左右,有几颗牙齿的根部上有咖啡色小斑点。

当时很紧张, 因为语言环境还是习惯中文,所以当时第一时间还是考虑网络问诊找华语医生。立刻拍了照片,找了国内的一个线上大平台的牙医(资料是留美博士)。

听说我还在哺乳期,回复说可能是奶瓶龋,让我晚上不要奶睡了 。

还好当时已经关注了男姐很久,知道母乳不太可能导致龋齿,而且我觉得也不是奶瓶龋,所以没听这个医生的。

我对孩子牙齿还是很在意的,找一个靠谱的牙医实地看下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通过这次咨询,也知道图片和实际看到还是有区别,线上问诊还是有局限性。

当时在儿科牙医和普通牙医之间纠结了半天。

毕竟在澳大利亚两者看诊的费用相差悬殊。

最终我选择了非常贵的儿科牙医!

事实证明,这是花的特别值得的一笔钱。

那个牙医打扮的像个怪博士,人也超级活泼,连照明设备都不同于普通牙医,整个诊室像动画片里的实验室,小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他了。

因为孩子看牙医都是很恐惧的,如果造成了孩子排斥,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儿童牙医和儿童诊所会让孩子没那么害怕。

资料图

最重要的是他特别确定的告诉我们:这个不是龋齿,只吃母乳没吃奶粉的话奶睡没关系!

还详细询问了孩子平时饮食习惯。

他说孩子牙很健康,只是特殊人群,口腔中有特殊的细菌导致牙齿上有小点点,这个不会伤害到牙齿本身,只是难看点,还嘱咐我们不要做任何处理,特别交代不要洗牙,一年后再复诊。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就没太在意,只是尽量给他把牙刷干净。

直到2岁体检时,原来咖啡色的点点已经增加很多,几乎每颗牙齿都有,颜色也变成了黑色。

护士看到他的牙齿,给我们开了单子,转去了政府的免费检查牙齿的一个项目。

在那边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太太,她说这个是老天爷给他的gift(礼物),有这种特殊菌群的孩子反而不容易结石和蛀牙!

同样的,也不建议做任何处理。

检查了一下牙齿,还是很健康,说半年后会打电话给我复诊,于是我们更放心了。

半年后,由于时间对不上,我们看了另外一个牙医。

没有跟我们解释清楚就给孩子做了抛光处理

还好只是抛光了前面4颗牙,刚开始倒是白白的挺漂亮了,我们也格外小心的给他刷牙,但过了没两个月又开始变黑。

更糟糕的是原本只是牙齿根部黑,现在其中一颗牙的顶端也有些小黑点了,可见前面两个牙医不让处理是正确的。

之前看到有同样问题的妈妈跟孩子说不好好刷牙牙齿就会变黑,通过以上看诊总结,我不认同这个说法。

我唯一在意的是将来孩子上学肯定会有小朋友会问,我们不希望牙齿变黑会让他自卑, 所以要更多的去科普这并不是孩子不爱刷牙导致的,而是一种特殊的菌群,是孩子自我保护的“小铠甲”。

于是我们一遍一遍的给他讲这个黑黑的“铠甲”是保护他的牙齿的,是他的gift,只要好好刷牙,牙齿不被小虫子吃掉就没有问题。

等到换了恒牙,宝宝自我保护的菌群消失,牙齿应该就会正常啦。

建议有类似问题的妈妈们不要为了好看而盲目处理,找专业的牙医确诊一下(甚至要看很多个专业医生)。

很多牙医对处理乳牙未必有经验,每个医生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妈妈自己多学习,才能更好保护宝宝的牙齿哦。

小白牙也好,小黑牙也罢,只要是健康的牙齿就好。

龋齿(奶瓶龋)

这个确实和不刷牙有关系了,和夜奶中的奶瓶喂奶粉也有关系,所以在婴幼儿身上也叫“奶瓶龋”,但是和母乳亲喂的夜奶无关(前提是有刷牙)。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目前公认的龋病 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和时间。

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大米白面制品)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

浅龋(仅侵犯釉质);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 ;

龋坏(牙齿因龋坏而缺失)。

预防龋齿最重要的就是睡前刷牙,餐后漱口,特别是进食了甜食和大米白面等制品后。

另一个龋齿高发值得重视的原因是很多家庭家里喝的煮饭用的都是纯净水,这样就减少了接触氟化物的机会,因为自来水中含氟,而适量的氟是很好的预防龋齿加固牙齿的物质。所以低氟的地区建议宝宝从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但是如果氟过量,又会导致氟斑牙。

氟斑牙多见于恒牙,发生在婴幼儿身上较少,程度也比较轻。

因为胎盘对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所以乳牙反而不会发生。

但如氟摄入量过多,超过胎盘屏障功能的限度时,也能不规则地表现在乳牙上。

0-7岁是恒牙在牙床内发育的阶段,所以氟斑牙预防重点时间为0-7岁的儿童。如果这个阶段孩子长时间接触高氟环境,那么将来恒牙就会呈现氟斑牙。

7岁后才迁入高氟区者,一般不出现氟牙症。

我的老家运城,属于盐碱地,当地的氟含量就特别高,所以当地很多人的牙齿就会这样:

氟斑牙除了牙科手术美白并没有太多方法。

预防可以减少喝当地的含氟水较高的自来水 。

高氟区的孩子可以先离开高氟区,到八岁后再回去便不会产生氟斑牙了。

牙釉质剥脱(脱矿)

牙齿,可以算是人体最坚硬的“骨头”了。

但是 它也有“脆弱的一面”。

牙釉质是牙齿在口腔中露出来的最外层的组织。

它就像蛋壳一样,保护着牙齿内部的软组织,但是和蛋壳不同的是,牙釉质非常坚硬。

实际上牙釉质是没有颜色的,我们看到的牙齿的颜色是里面牙本质的颜色,但是牙釉质的透明度决定了牙齿看上去是明亮还是暗沉。

看起来越白的牙齿往往脆度越大。

注意观察:这是凹陷进去的,牙齿的釉质剥脱,露出里面的黄色的牙髓质。

与后面的药物副作用主要鉴别诊断就是:不是外凸的。

在照片上有时很难和凸出区分,但是认真看,这种是釉质剥脱,而非长出来新的东西。

婴幼儿牙釉质的剥脱常见的因素是 遗传(家族有易牙釉质剥脱)和没有按时补充维生素D又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

婴幼儿从15天开始就要每天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沉积到骨骼和牙齿,如果没有补充又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就很容易出现钙无法沉积的情况。

而大一些的孩子和成人,则常见于:细菌侵蚀,胃食管返流导致的胃酸腐蚀牙釉质,唾液太少导致的牙齿损伤(服用某些药物导致长期口干),碳酸饮料(经常喝可乐等)的侵蚀,长期磨牙,啃咬不恰当的坚硬物质(拿牙当开瓶器,啃咬笔等)。

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牙齿异常

有服用某些药物和补充剂的历史,有明显的阶段性,比如服用多久后出现,是凸出的,增生性的,而非凹进去的缺损。

上图这个宝宝就是服用铁剂一个月后出现的牙齿问题,为类似牙结石的凝聚物。

停用该补充剂后会停止发展。

服用铁剂时一定要用吸管,并及时漱口,不可接触牙齿。

生理性贫血和临界贫血首选高铁食补,而非滥用药物补充。

作者 | 王宛男

来源 | 男友会(ID:WWN479), 男姐的朋友们能花会省爱学习。母婴类目工厂直播+尾单清货。不卖奶粉奶瓶!让妈妈更好,育儿更轻松。

声明 | 本文为转载文章,已获授权,如您希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无意侵权,如您觉得有侵权行为,请速与我联络删除。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