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忌讳的纸扎,成为法国人眼中的浪漫艺术

2019-10-28     阿杰传承闽南文化

提起“纸扎”,时常会让人忌讳,或许是因为它常见于传统的丧事之中,再加上传统形式的纸扎“金童玉女”,形象有些阴森和神秘,自然会令人产生恐惧感。

但事实上,“纸扎”又名“糊纸”,是一门集合扎竹、剪纸、裱糊、彩绘、纸塑等功夫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从北宋就开始盛行。

除了是传统丧葬必备品,它还常用于宫庙普渡、酬神等祭祀活动,有时也会出现在喜事节庆之中。旧时的纸扎人偶,还有赠礼、收藏等不同用途,和如今潮流玩偶的功能差不多。

传统祭祀中需要用到的纸扎

过去的“纸扎”,从纸料、花纹绘制、裁剪,甚至竹子的劈伐,都是由纸扎师傅一手包办。随着印刷技术愈发进步,许多店家将“纸扎”上的手绘图案改为机器印刷,再加上近年倡导低碳环保的“文明祭祀”,手作“纸扎”工艺逐渐受到冷落。

然而,这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最近却在法国受到欢迎。

紧邻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凯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近期举办了一个名为《极乐天堂》(Palace Paradis)的展览,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传统“纸扎”。

尽管展览规模不大,却被巴黎最高点阅率的艺文指南“Sortir à Paris”选为今夏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极乐天堂》(Palace Paradis)展期至10月27日

“谁不曾向往在往生之后,仍继续享受在人间拥有的幸福?”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而言,“纸扎”祭品的功能即在于此,透过火化传递给逝者,确保他们在“阴间”仍享有舒适的物质生活。

因此《极乐天堂》展览也围绕着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节,为了安抚孤魂野鬼而进行的诸多仪式,来呈现华人对亡灵、祖先追思的文化。同时从纸扎祭品的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上,探讨这项传统的文化根源及其在当代的演变。

此次展品中的传统纸扎“灵厝”(即“冥宅”,闽南语中“厝”意指宅屋),是由台湾传承四代的百年纸扎老店“新兴糊纸店”制作。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

纸扎“灵厝”如今可以现代洋房风格设计,又或是依循传统庙宇的样式,会有精细的雕花与龙为装饰,一砖一瓦都是手工制作。

而且在传统的“灵厝”里,还会置放逝者的纸糊肖像以及厝契(房产证明),另有财产清单标明家人亲友所给的金钱总额,以避免祭品被饿鬼所盗取。

在法国展出的“灵厝”细节图

除了“灵厝”,“新兴糊纸店”还将中元节奉祀常出现的“大士爷”(尊称为普渡公)带来法国展出。

“一个人往生之后,若没有亲友替他举行丧葬仪式又无人供俸,则可能变成饿鬼。这些危险的魂体通常会在阳世之人的梦里作怪,带来灾难与病痛。”每一年中元节的纸扎和祭品,便是为了安抚这些孤魂野鬼。

在传统奉祀中,“大士爷”就是传说负责吓阻孤魂野鬼的神灵,在农历七月普渡之后焚化,他会将那些游荡的亡魂带往地狱或天堂。

在法国展出的“大士爷”

除了传统的纸扎样式,在本次展览中还出现由台湾“Skea天堂纸扎”制作的新型纸扎,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呼应的时代潮流。

除了有法拉利现代跑车:

还有与原型相仿的名牌手提包、珠宝、晚礼服等。

紧跟时代潮流的无线耳机、数码相机与笔记型电脑。提供的纸扎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还配备有专属冥界的虚拟APP,诸如“天堂聊天室”。

插座、充电线一应俱全

在食物方面,更是多元化和全球化,北京火锅、粤式点心、西式糕点、韩国石锅拌饭、意式肉丸、日本天妇罗和荞麦冷面……应有尽有。

此外还有不同类型的纸扎休闲场所,像是“天堂茶室”,从门店外观到内部格局,一桌一椅、菜单、碗筷,都追求精致做工,丝毫不含糊。

走台式怀旧路线的客厅和卧室,每件家居电器还可以清楚看见所属品牌。


“Skea天堂纸扎”还有制作各式用于祭拜的纸扎创意场景,放在官网出售

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极乐天堂》展览后,都表示很讶异:“怎么能用纸张将房子、物件做得这么像,而且最后是要烧掉,送给自己逝去的亲人朋友,并相信这样可以带给往生者如同在人间时享受的乐趣,甚至是一圆在世时未尽的心愿。”

对他们来说,这种行为实在是艺术太浪漫了。

其实,这不是台湾纸扎第一次登上法国。

早在2016年,专业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来到台湾旅行,无意发现了这神秘而精致的中国“纸扎”工艺,他当时对于当地人竟将这些做工精细的艺术品拿去烧掉,感到惊奇又可惜。

在深入了解纸扎文化与风俗后,他表示:“纸扎在当地常常受到忽视,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不是艺术。”

于是,他就邀请了台湾“新兴糊纸店”参加巴黎工艺设计师周(D’Days),到卢浮宫西翼的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展出传统纸扎作品。

“新兴糊纸店”老师傅张徐沛

“张兴糊纸店”的老师傅张徐沛,从14岁开始跟爷爷学习纸扎,他的爷爷是大龙峒纸扎店“茂兴斋”的创始人。

“茂兴斋”创始于1895年,并于1990年代由张徐沛的哥哥张秋山坐镇。张徐沛则与妻子张陈阿款,开设了“新兴糊纸店”。

“那个年代,台湾纸扎生意好的不得了。”张徐沛仍然记得,那个时候许多人家都会来定制超大型的“灵厝”,有时候为了赶工,师傅就多达20位。

要熟练整个纸扎技艺,是需要很多年的磨练的。以扎竹来说,光劈竹条,掌握竹子的构造与手感,真正上手就需要两三年。

完成一个大型纸扎“灵厝”,从劈竹到完工,起码要2-3个月

不管是走古风的中式“灵厝”、洋房式“灵厝”还是用于节庆奉祀的超大型“庙宇”,“张兴糊纸店”都能够设计并全手工制作完成。

除了各式各样的灵厝,“新兴糊纸店”还能为客人定制纸扎神灵、纸兽、人偶等。



2012年,随着手工纸扎行业的没落,“新兴糊纸店”整年接不到生意,张徐沛认真思考是否该把店铺出租,去当警卫,还较能维生。

听到父亲的提议后,张徐沛的女儿张宛莹和儿子张徐展深感震惊,决定要令这项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

女儿张宛莹、张徐沛、儿子张徐展

于是,儿子张徐展就将纸扎文化,融入自己所学的动画专业,用数位动画方式将纸扎美学,以另一种形式推广出去。

期间张徐展创作出以纸扎为素材、葬礼为主题的定格动画《纸人展·房间》《自卑的蝙蝠》。而他在2018年创作的纸扎动画《Si So Mi》,更提名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

《纸人展·房间》的场景

《Si So Mi》剧照

张徐展还与姐姐张宛莹,在facebook开账号“@新兴糊纸店-纸扎工艺美学”,发布一系列纸扎人偶的情境对话。

他们还带着纸扎人偶去迪士尼、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地环游世界,以创意的造型,获得许多年轻人的关注。

@新兴糊纸店-纸扎工艺美学 发布的纸扎人偶

姐弟二人还鼓励父母开设纸扎教育工作坊,教儿童或者年轻人制作创意纸扎人偶,分享和传播纸扎美学,也推动了“纸扎”这项传统艺术,登上世界舞台。

学生们自己创作设计的纸扎人偶

“千军万马一张纸,万丈高楼一支竹”,过去的匠人将如此简单的材料,运用糊、绘、剪、折、雕、塑、写等技艺,加以整修和装饰,形成一件寿命短暂却细致逼真的立体物件,寄托着宗教的信仰,又或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愿。

但“纸扎”,又不应该仅仅是掺杂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还应该被视作拥有无限创作可能性的民间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正视和欣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BT8FG4BMH2_cNUg_b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