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冬天 民俗活动多

2019-11-17     阿杰传承闽南文化

再过不久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雪过后很快又要迎来冬至。说起冬至,这是闽南人最为熟悉的节气之一,不仅要搓冬至丸还要参与祭祖,甚至有“冬至大过年兜”的说法。

事实上,打从闽南入冬的那时起,各传统民俗活动便接踵而来,让闽南人忙得停不下来。如立冬补冬之后要冬至祭祖,祭祖之后马上就要开始准备欢度尾牙,而在新年到来之前家家户户还要岁末笼尘等。各种传统民俗热闹了一整个冬天,让冬日的闽南充满喜庆与活力。

立冬补冬“闽南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永宁镇文史爱好者郑天应告诉阿杰,立冬这一天,闽南百姓都要“补冬”,即要为身体补充新的能量,以期顺利度过整个冬季。阿杰了解到,我市民间立冬日补冬的习俗依然在延续,市民们一般选择热量较高的食物进行补冬,如鸡鸭牛羊、鱼鳖等,而且往往和着中药“四物”(即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一起烹炖,增强药补的效用。

“闽南又把立冬叫做交冬,取其秋冬交接之意。”郑天应说,立冬就像一个关隘一样,人们过了立冬这个点,就进入了一年中的寒冬,这一缘由和旧时闽南地区生活困苦有关。“其实"补冬"在过去物资供应比较困难的时代里,是一个丰盛的节日。”郑天应解释道,当时平日里以地瓜为主食的闽南人,只有除夕、“普度”和“补冬”屈指可数的几个日子才能吃到肉,因此,“补冬”一词在闽南人心里总有喜庆的内涵。

此外,郑天应认为“补冬”还往往是人们之间情感交流的好媒介。在冬至日,相识的人见面总要问:“今天补冬,你们家补什么?”其中透出对彼此生活境地的关切和关怀。

冬至祭祖“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说,在闽南一般有春祭和冬祭两次大型祭祖活动。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便有提到,“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当时的同安厦门)不相贺,祭祠堂。”对闽南人来说,祭祖是冬天里的一件大事。

阿杰了解到,闽南冬祭并不局限于冬至那天,可随各个家族的情况自由选择冬祭的日子。比如永宁“日茂行”后人林贵友家冬祭的日子就是12月6日,那一天广州“日茂行”后人也会回到永宁参加祭祖。“我觉得冬祭的目的不仅在缅怀先祖,还可以培养族人的共同意识,通过筹办传统祭礼,把同一姓氏族群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睦族敦宗。”林贵友的妻子蔡玉璇说。

欢度尾牙

在闽南一带,土生土长的民俗节日很多。比如,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商人们祭拜土地公的日子,闽南语称之为“做牙”。一年之中,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称作“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所以称之为“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大部分闽南人都要焚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同时会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店铺也要在当天宴请员工,以犒赏大家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某位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现已绝迹。”据李国宏介绍,在闽南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一家人也要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大家都很熟悉,而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二者都是美味可口的闽南乡土食品。

岁末笼尘

岁末笼尘是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遵从的一项传统习俗,阿杰在坊间采访时曾听老人们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但阿杰查阅资料后发现,事实不仅如此,闽南“笼尘”的由来可追溯到千年以前。

在《泉州传统民俗》一书中记载着关于闽南“岁末笼尘”习俗的传说:古时候,人间有一个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的三尸神。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惹怒了玉皇大帝,遂降旨让蜘蛛在作恶人家的屋檐底下张网以作记号,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将有记号的人家斩杀。三尸神见此计得逞,不管青红皂白,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做记号。灶王爷为阻止三尸神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于腊月廿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于是,每户人家都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在除夕前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夕王灵官下界查看时,根本找不到有劣迹标志的人家。为了感激灶王爷,民间总在送灶后除夕前开始笼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gEApG4BMH2_cNUgo_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