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圣诞节了
大家收到了
红帽子白胡子老人送的礼物吗?
虽然是西方的节日
但是圣诞节还是过出了
“中国风”
比如送平安果
寓意“平平安安”
比如送橙子
寓意“心想事成”
还比如白胡子红帽子老爷爷的
文字游戏
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
让圣诞节充满了独特的中国味道
不过阿杰觉得
在中国过圣诞最魔性的
还是方言版的圣诞歌曲
一起来感受下?
北风呼呼地吹
谁会从这里经过
圣诞老伯伯
礼物背了一大袋
有运动鞋 有尪仔册
也有糖果加麦芽糖
实在是够多的
快点来拿 快点来拿
一人有一个
楼上楼下街头巷尾的
大家开开心心欢喜搭伙一起去
边唱歌边跳舞
还可以讲笑话
最重要的是要感谢圣诞老伯伯
换上闽南语也毫不违和
不得不感叹闽南语强大的包容性
但是你知道吗?
闽南语之所以包容性强
是因为所属的闽南方言种类
真的太多了!
具体有多少种?
跟着阿杰一起来了解下吧~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厦门话
厦门话在闽南语中具有独特地位
为什么呢?
据《八音定诀》、《渡江书》记载
厦门话虽然不是最早诞生的
但却是将漳州、泉州等闽南语腔调
融合的闽南语标准音
厦门话有效的促进了闽南地区的交流
并且作为早期西方教会词典读物的记音
对闽南语的对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泉州话
泉州作为闽南地区
历史最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
最早定型了闽南方言
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流传在外的闽南语也基本示意泉州口音为主
对闽南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闽南方言的第一部韵书
清《汇音妙语》
也是在泉州编成的
像类似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
等地方戏曲以及南音唱腔
也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漳州话
漳州作为泉州之后闽南第二个“州”
闽南话的发展史也很悠久
明清年间
随着漳州港的兴起
大批东南亚人定居漳州
带有漳州地方腔调的闽南话
便这样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台湾省
马来语、印尼语中借鉴了许多漳州音
在《汇音妙悟》后
漳州也有了《十五音》
漳州有名的文化传承
芗剧
也是在锦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
龙岩话
龙岩话也是闽南方言的一种
属于闽南方言中的“西片”地区
因为受到了客家方言的影响
所以具备了客家方言的一些读法
如古全浊平声字读为送气音
(贫、才、全、期等)
如古章组字读为洪音
(唱、成、声、上等)
包括词汇上,也有客家读发
(灶下>厨房、禾>稻子、自家>自己等)
莆仙话
莆仙话也是闽南方言的一种
这段历史还得从宋代说起
莆仙话分布于原莆田、仙游两县
因该地明清时属于兴化府
所以古称“兴化话”
但兴化府的前身可是
宋代的兴化军
在设立兴化军之前
莆田一直是泉州管辖的
虽说莆仙话从泉州话中分出
受到闽东方言影响后日渐不同
但作为闽南方言的变种语言
也是闽南与闽东地区的一个过度方言~
大田话
大田地处闽南方言区的西沿
大田话和泉州的德化话相近
但因为地处多种方言交界区
所以部分词汇也受到了闽中方言的影响
台湾闽南话
台湾的居民主要来自漳泉移民
从闽南地区的移民占据全岛80%人口
所以讲的自然大多也为闽南方言
现在台湾所谓的“台语”
其实就是闽南方言
因为台语历来称呼汉藏语系中的
壮侗语(包括壮族、傣族、布依族等语言)
已经是学术界共识
台湾闽南话因为与厦门接触密切
所以和厦门话口音也最为接近
潮州话
相信很多闽南人都会觉得
闽南人不论是日常饮食还是过节习俗
都与潮州地区相似
因为这两地本就“源出一家”
潮汕一带的人口是宋元之后
从泉州、漳州、莆田等地迁徙入住的
所以自然讲的是闽南方言
但是因为潮汕地区处于广州
所以在对外传播时
一般说“潮州话”而非“闽南话”
浙南闽语
在浙江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
也有使用闽南话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苍南、泰顺、玉环等地
大约有100多万的闽南话使用人口
那为什么浙南地区会讲闽南话呢?
原因在于在明清时期
泉州、漳州等地有人因捕鱼、烧瓷
经闽东地区像浙南地区迁徙
所以形成了现在的浙南闽语地区
海南闽语
在海南岛上通行的闽方言
俗称“海南话”
有些学者称为“琼文话”
作为海南省的主要方言
约有600万人使用,占全岛80%
海南闽语也一样源于宋元时期
由迁徙的漳泉等地闽南人带来的
但因为海南话在当地与黎族语产生了变异
所以现在的海南人已经很难听懂闽南话
闽南方言除了在上述的
10大主要区域流传
在江苏、江西、广西、四川等地
也都有着面积不大的方言岛
并且在东南亚国家广为流传
可以说,闽南语作为一种“出圈”的方言
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也是值得闽南人传承与学习的优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