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宇宙 编辑丨金雀儿
来源丨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如果孩子变不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还执着于自己的标准框着孩子不允许孩子脱离轨道呢?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那就一定不是“好孩子了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预期的那么乖巧、听话,那我们的孩子就无药可救了吗?
我们的孩子也许捣蛋、也许调皮,也许我们的孩子就是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是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可以按照标尺来衡量。
不一样的“坏”孩子,同样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一、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定是坏孩子吗?
5岁的儿子放学回来,我向往常一样问他:“宝贝,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
儿子带点小情绪回答:“不开心,我真想把那个学校给拆了!”
对于儿子这样的回答我很吃惊,因为自儿子三岁开始上幼儿园,从来没有说过不去或者不开心之类的话,今天这是怎么了?
我很注重孩子的快乐学习,寓教于乐地长大,让孩子在回忆童年时没有苦涩。但今天儿子居然要把学校拆了。
在我的追问下,孩子最终说出了原因。
原来,幼儿园的厕所小男生和小女生的是分开的。如果小男生蹲下,那就是要大便,就会受到其他小男生的嘲笑,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儿子每次都要回到家才上大号。
儿子这次是因为前一天吃坏了肚子,所以一天去了三次厕所,也就被小男生嘲笑了三次,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我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并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现象,别人嘲笑你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其他小男生大便的时候我们也不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但是今天儿子说的“拆学校”让我把他规到了“坏孩子”那一队。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想过要“逃离”学校、“拆掉”学校……
作为家长,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是想“拆学校”的那类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按照“好孩子”的标尺来成长。
如果孩子变不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还执着于自己的标准框着孩子不允许孩子脱离轨道呢?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脚印,同样也没有被父母规划的人生。
《心理类型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植物要开花结果,首先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土壤。”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也有美好的未来。
二、不被期许的孩子,人生一样精彩
在妈妈群里看到这样一条信息:
不想上学的理由分分钟都能说十几个,有的孩子甚至为了上学玩起了失踪。
在佛山顺德一名3岁女童第一天上幼儿园就“逃学”了,幸好事发后派出所巡逻警力快速响应全力搜寻,才把女童找回。
9月2日,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乐从派出所接到乐从某幼儿园工作人员报警求助,称一名3岁的女童康康独自从幼儿园走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寻,最终巡逻民警在乐从沙滘菜市场附近成功找到康康,此时她正背着书包,不慌不忙地走在大街上,幸好安全无恙。随后民警将康康带回幼儿园。
经询问康康的家长,康康“逃学”的原因是因为想回家拿玩具。
这个理由其实是孩子不想上学最常见的理由,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而家里的玩具是自己的。幼儿园的玩具必须分享,而家里的玩具可以不分享。
孩子们还有什么不去幼儿园的理由呢?
很多网友说了自家孩子的奇葩原因。
@菜包包: “我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鹌鹑蛋,我吃得好辛苦啊,我累,我太累了。”
@依然 :“我要在家陪小乌龟,我去上学,小乌龟想我了,可怎么办?”
@可可:“我的裙子没有花花,会被同学嘲笑的,妈妈,你给我绣朵花吧。”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个小女孩在海边喊话:“大海,我不想上幼儿园!”
喊完之后,小女孩的妈妈问她:“喊出来心里舒服了吗?”
女儿点点头,妈妈又说:“可是,老师会看见哦。”
结果,小女孩马上改口:“大海,我逗你玩呢!”
孩子不想上学的理由非常多,网友直呼,这界老母亲可不好当啊!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但是不能娇惯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孩子只能感知觉,比如饿了会哭,困了会睡,对事务的反应尚且处于低级的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孩子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从而使孩子生活和心理的范围得到扩大。这一阶段,要让孩子从自我的世界走出来,支持并引导他和同伴玩耍,促进形成和群体合作的关系。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达到运算的水平,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孩子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规则定下来之后,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哪怕对方本身也是制订规则的人。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一阶段,孩子核心的逻辑和抽象能力已经开始接近成人。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每个阶段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成长状态相对应。
构建自我意识、培养规则认知、明辨是非、引导独立思考,这一套流程,从小开始,到孩子成人,才是一个递进的健康成长过程。
在孩子年纪较小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约束自己,明白什么是界限,但这种教育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孩子自我约束,建立一套成熟的标准来评判是非。
作为父母,我们要把握孩子的每个阶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尤为重要。
三、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想“拆学校”,既需要辩证看待,更需要好好引导。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孩子引入合理的成长状态,才能避免走入教育误区。
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呢?
1和长辈的育儿观念不同,要坚持原则
闺蜜跟我吐槽:她的孩子上幼儿园一年半了,别的小朋友都不哭了,可她的孩子一提幼儿园就哭闹不止。
老人听孩子的,孩子说不去就不去,去了特容易生病,一生病就又要在家待上很长时间,恶性循环。在一年半的时间上幼儿园不超过一个月。
这样的情况让我非常吃惊,上幼儿园可以想不去就不去,上小学了怎么办,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规则的教育,只能让孩子迷失自己,没有了未来。
李玫瑾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很赞同:“父母要摆脱长辈的教育理念,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
老人的纵容就是对孩子的伤害,如果分清这点,老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顽固思想”。
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孩子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落在我们头上。即使再忙,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家长也最好亲力亲为。
无边界的爱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让爱有规则,孩子才会有边界。
2聪明的家长懂得如何与老师配合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融洽,正是靠家长的沟通。
沟通顺畅了,彼此理解认同,师生关系也就和谐了,孩子就不会对学校产生抵触的心理。
樊登老师讲了儿子嘟嘟小时候的事:有次,他陪儿子嘟嘟在家玩过家家的游戏。玩的过程很愉快,但儿子突然用手把娃娃打倒了。
樊登问儿子:“你为什么把娃娃打倒,这样他也会疼的呀。”
儿子说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
樊登老师很理智,第二天向老师询问了详细情况:原来,儿子说的被打,也是玩过家家的时候娃娃之间的打架。
作为家长,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我见过最不理智的家长就是问哪个小朋友打的,第二天去学校,家长把那个孩子打了一顿。
《与人沟通的技巧》里说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老师是最明白的,家长如果及时和老师沟通,就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把孩子的心结打开,就可以让孩子对学校产生好感。
会和老师沟通的家长才是好家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多与老师沟通,才能让孩子用小小的身体拥抱大大的美好。
3启发孩子思考,从内心认同校园生活
我们大部分的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都是顺境,不知道生活的不易,更不懂世间的艰辛。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生活是要付出劳动的,让孩子明白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11月10日,南京江北警方发布了这样一个视频:有个9岁的小男孩,深夜站在窗户前望着小区门口哭泣。邻居被哭声惊醒,立即报了警。
民警赶来后,男孩哭着说,妈妈晚上要开滴滴,爸爸晚上要拉货,他一个人在家,感到孤单又害怕,忍不住大哭起来。
民警拿起手机,要给男孩的妈妈打电话时,男孩忽然情绪激动地说:“我妈妈工作忙,别打电话给她啦!我知道她晚上回来得晚,每天晚上回来的都很晚。跑单不够时间,她就拿不到工资。”
通过记者采访孩子的妈妈,她说:“我跑滴滴赚钱,孩子从来不让我操心,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孩子特别懂事。”
孩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才会有感恩之情,才会用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去理解:校园生活的珍贵之处,让孩子从内心认可校园生活。
帮助他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想上学呢?
愤怒的家庭教出愤怒的孩子,平和的家庭教出平和的孩子。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音符谱写出一首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