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妈妈扇耳光:你学习再好也不配幸福。

2020-09-05   布谷学习

原标题:《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妈妈扇耳光:你学习再好也不配幸福。

布谷老师:

中国父母,尤其喜欢否定、打击、冷嘲热讽孩子,以此来控制孩子。

你说你干点啥能行?

叫你帮忙,不是叫你帮倒忙的,竟会添乱!

就你考得这第二名,和倒数第一没啥区别!

奥巴马说:“如果你不去大胆地定义你自己,很快就会被别人错误地定义。”

这句话用在《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身上,再合适不过。

一个德智体美样样拿得出手的小女孩,在妈妈眼里却“一文不值”:没有审美,不会点菜,成绩千年老二,心理素质太差……里里外外被自己的妈妈打击得“体无完肤”。

很多网友纷纷举手:这不就是我和我妈吗?

这一幕,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现状缩影。

还有多少孩子正在遭受父母无底线的专断控制、否定打击、冷嘲热讽?

这样长大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一、被“高控制型”父母养大的孩子

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齐明月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拔尖、高中班长、长得漂亮、乖巧懂事。

这么优秀的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眼里却“一文不值”:没有审美,不会点菜,成绩千年老二,心理素质太差……

挑件衣服被妈妈嘲讽:

  • 穿什么白色,不爱干净还挑白色!

  • 黑色不适合你!

当妈妈挑了一件粉色,明月同意了,她又说:

  • 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样,一点主见都没没有。

点个菜被妈妈打击:

  • 每次让你点菜,就这老三样,这么多人一块吃饭呢!

考试拔尖也得不到认可:

  • 考试永远千年老二,下次必须超过第一!

靠自己的积蓄买了辆车,换来了无情地吐槽:

  • 你那小车太寒酸了!

在电话里,也不能放过:

无论齐明月做什么都是错的,从小到大,里里外外被自己的妈妈打击得“体无完肤”。

有一种比“PUA”还过分的父母,大概就长这样吧。

被“高控制型”父母养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齐明月对自己定义过:“我真的什么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错。”

不仅如此,还影响着孩子在群体关系中的“心理地位”,也决定着孩子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比如,齐明月点个冰激凌,都像在做一道大难题,皱着眉头,迟迟不能决定。 当李尖尖兄妹都点完了,她才怯怯地问服务员哪个好吃,最后遵从了服务员的建议。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她给人的感觉总是低着头,弓着身子,说话唯唯诺诺,好像犯了什么错似的。

明明是最耀眼的星星,却硬生生活成了埋在土里的小石子。

二、乖乖女化身“叛逆王”

反抗能走出成长阴影吗?

最新的剧情中,齐明月终于爆发,迎来了和妈妈的世纪大战!

这次,她学会了反抗,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想法和梦想:

妈,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否定我?

我什么什么你都要否定我!

妈妈张口就是一句“都是为了你”

是啊,她们的爱,都是为了你!

这个事事被妈妈安排地明明白白的孩子,真的遂了家长的愿吗?

妈,你一点都不了解我,从一直都是这样的,从小到大,我最擅长的就是撒谎,你一直想要一个乖女儿,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在背后偷偷都干了。

悲伤与气头之下的齐明月,向妈妈道出了当年“高考失利”的事实:故意少填了一张答题卡!

乖乖女化身“叛逆王”,可是,这样的反抗真的能走出成长阴影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

被打击否定的孩子,会过分看清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否定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在群体中容易自卑、封闭;常常会嫌弃自己。更严重者会看轻自己的生命。

这种影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遇事胆小,自卑讨好,阳奉阴违,包揽错误,时刻准备道歉。

所以,这场战争最终还是以齐明月向妈妈道歉收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齐明月就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能力。

不仅如此,还会否定自己的优秀,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所以,她暗恋凌霄9年,迟迟不肯表白,被凌霄拒绝后,又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我连点菜都没办法自己决定,你不喜欢我也正常,我没主见,还自作多情……”

一个不自信,总是否定自己的人,就像水中的浮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即使有梦想,也无法去勇敢地追求。

奥巴马说:“如果你不去大胆地定义你自己,很快就会被别人错误地定义。”

被别人定义的孩子,一生都是匮乏的:

一方面,她渴望来自任何形式、任何人的认可和爱;

一方面,又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爱。

当庄北向她告白时,她的反应是被激怒了!拉黑微信、电话,发脾气:

所以,她总是遇不到对的人,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自卑、低价值感而让自己不安,让别人远离。

不被别人安排命运,不让自己丧失选择的权力,是对自己最起码的尊重。

三、如何培养出“配得上幸福”的孩子?

在《自尊的力量》一书中说到,自卑者有一套自己的逃避术:

“我确信自己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别人,身体也好,心理也好。

有人赞扬我时,我简直觉得浑身都不舒服,想要逃跑或者大哭一场。如果有人对我表现出兴趣,我就会想他肯定搞错了,他还不知道我这人真正是什么样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可能性。

发现别人对我感兴趣之后,我很快就开始忧心忡忡——我该如何面对别人的欣赏呢?多长时间后我就会让他感到失望呢?”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又怎么获得幸福呢?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曾追踪调查了5362人,从10岁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儿时父母对他们的行为限制,以及长大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果显示,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调查对象,长大后比较不快乐,独立性较差。

而那些从小就能到父母温情回应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

如何培养出“配得上幸福”的孩子?问自己三个问题即可知道答案。

1. 我真的喜欢我的孩子吗?

这一问,是家长要从内心里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

真正接纳就是:

不管孩子长得美丑,是否有残疾,成绩好不好,能力强不强,你都会发自内心的去爱他。

没有条件。

2. 我的孩子足够完美吗?

这一问,是建议家长不要想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这样的家长总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总是看到孩子身上有不足的地方。

家长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孩子觉察出来,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被伤害。

3. 我是一个能带来幸福的人吗?

这一问,是家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很多家长自己不求进步,却总希望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让孩子有出息,家长做好从自身做起。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父母自己先活出样子给孩子看,父母先把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升上去。

布谷老师说:

家长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倾听,遇事多听取孩子的意见。

尊重孩子就会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

告诉孩子:

你的任务不是融入任何人的理想生活,你的任务是相信你自己,并相信你的能力。

你应该毫无歉意地做自己,不要为了你自己原本的样子而道歉,你可以成为你注定要成为的人。

你是世界上最值得得到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