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老师:
孩子天生渴望获得胜任感,他们花大量的时间来探索和控制这个世界,并渴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父母的认同。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努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曾指出:
人类有胜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需要。
怀特认为,胜任需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并且它是随着人类物种的进化而出现的,它推动人们发展出应对环境条件更有效的手段,也因此提升了人类生存的概率。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获得胜任感,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
一、不同阶段的孩子,
获得胜任感的天然动力是什么?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这些心理任务同时也是一对对发展矛盾,如果得到解决就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并成为人格发展的基础。
理论中将 0~6 岁划分为 3 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 0~1 岁)
这个阶段的发展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对矛盾很好理解,一岁前的婴儿重点发展的是信任感,也就是对妈妈、环境、他人的信任,这是他们未来相信自己、探索世界的基础。
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得不顺利,那么不信任感就会使孩子难以发展与他人的信任与合作,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人际交往和环境探索中以退缩来保护自己。
同样到了青少年期,他们也很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容易放弃;长大成人后他们要么对自己所爱的人过分依赖,要么在遇到困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婴儿期,获得了信任感方面的发展,那么他们就会成为心里“有底”的人,有能力和欲望去探索。
因此,1~3 岁的孩子就有了新的任务——发展自主性。
2. 第二个阶段( 1~3 岁)
这个阶段要处理的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怎么理解这对矛盾呢?
自主性意味着孩子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强烈追求独立的,他们喜欢探索、模仿,喜欢掌控自己,甚至掌控爸爸妈妈。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过度保护或者过于严厉,都会剥夺孩子体验自主性的机会,而伴随着自豪、羞愧、尴尬、内疚等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的发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羞愧感,并且怀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前期的信任感与自主性都得到了发展,那么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们会拥有天然的自信,做事情更有主动性,从而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3. 第三个阶段( 3~6 岁)
这个阶段主要的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
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语言的快速发展,他们需要迅速整合好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会有开始吐字不清、结巴,甚至说狠话的情况。
他们的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他们想要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开始不断地发问,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开始变得执拗和追求完美,比如,小汽车的轮子掉了,就要把小汽车扔到垃圾桶里。
如果你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满足他的探索欲望,并以积极的方式鼓励他对错误予以改进,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主动性的发展。
从自主性发展到主动性,这是一个跨越,孩子会变得更有积极性,并且开始学着控制自己。
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孩子受到过多的阻止、否定和指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被爱的,会产生过度的内疚感和失败感,甚至会变得不自信、做事缺乏动力。
过度保护也同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没有能力的。直到青少年阶段,这类孩子都可能难以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遇到困难时容易选择逃避。
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发展基础,只有解决了当前阶段的矛盾,孩子才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这也向我们传递了另外一个积极的信息:
如果孩子在某一阶段发展得不够顺利,那么你可以回到那个阶段的发展任务,让孩子得以重新发展。
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你也需要把最基础的部分补足,比如帮助他重新发展信任感或自主性。
当孩子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后,他们就体验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胜任感,如果再加上你的鼓励,这份胜任感就更容易维持下去。
二、鼓励是激发孩子胜任感的外部推手
获得鼓励和认同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
一位妈妈向我咨询说,她的孩子最近总爱说谎,一回到家里就说自己今天表现得如何好、老师怎样表扬了她,结果妈妈和老师核实后,发现都是她编造的。
妈妈很是困惑,为什么本来很诚实的孩子非要说谎呢?
从和这位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她很少表扬孩子,因为担心如果表扬得多了,孩子就容易骄傲。
事实上在她小的时候,她的父母也同样吝啬于对她的表扬,现在,这种模式也被她带到了她自己的育儿模式中。
我告诉这位妈妈,孩子说谎,只是因为想得到认同。
作为成年人,你在付出努力、获得成功以后,会特别开心。你很清楚是什么让你自豪、什么让你灰心丧气。
但孩子还不能做到这样的自我觉知,0~6 岁的孩子尚处在好坏标准的形成阶段,他们依赖于父母的评价来看待自己。
如果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是积极的,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看法,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那么,很多人就会疑惑:
什么样的鼓励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呢?
关于鼓励,家长有很多困惑:
到底该怎么鼓励孩子?我感觉如果鼓励得太多了,孩子确实会变得自信、外向,也更爱表现自己,但要是他没有做到最好,就会很生气,会大哭。
我一直在鼓励孩子,为什么他还这么没有自信,无论怎样鼓励也不愿意接受哪怕一点点挑战?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很可能是你的鼓励变了味道。
有时候即使是正面的鼓励,也会导致消极的后果。
当孩子把自己画的一幅画拿给你看,你可以鼓励他画得漂亮,也可以鼓励他画得专注,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关注他听到这些话以后,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他有可能会说:
我其实画得一点儿都不漂亮,这幅画离我想要的效果还差得很远。
他也有可能说:
嗯,我专注地画了这幅画,只要我足够专注和努力,就一定会画得越来越好。
正如海姆·吉诺特博士所说:
你的鼓励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你所说的话,另一部分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以后对自己所说的话,也就是他会怎样评价自己。
这种正面鼓励产生的消极结果,与我们的鼓励方式有关。
假设,你买给孩子一块新拼图。他正专注地拼着。
拼上第一块时,你就迫不及待地竖起了大拇指,表扬 他:“你真棒。”
每拼上几块,你都不忘这样夸奖他一下,那么你的孩子 会感受到什么呢?
首先,他选择拼拼图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热爱,但当你说 出“你真棒”时,毫无疑问,孩子都喜欢得到父母更多 的鼓励和认同。
接下来,他拼拼图时又多了一项目标——得到父母更多 的认同。
其实不管孩子是否拼得上这个拼图,你肯定都会爱他, 但对于孩子而言,拼上了就会有“你真棒”这样的鼓 励,像条件反射一样。
换言之,这种鼓励会让爱变得有条件。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
我时刻都在衡量评价你,只要你成功,就能感受到我的欣赏和爱。
如果孩子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拼好剩余的拼图,他也许会因此气馁,甚至放弃,无法再面对新的挑战,转而去拼自己原来更熟悉的那幅旧拼图,因为这更容易得到你的鼓励和认同。
接下来有一天,当他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事,你告诉他:“太好了,你成功了!”
然后你问他:“再来一次好不好?”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不!”
既然成功了,为什么要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是会面临失败的风险的。
所以,即使是积极的鼓励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鼓励孩子有什么不对吗?
你会发现,“太棒了”“你成功了”“你真聪明”这些话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它们有指向性或注重结果。
这是有风险的,“聪明”的孩子是不需要努力的,他甚至会觉得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另外,孩子不可能总是成功,也不可能一直表现良好。
他们会担心万一自己失败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不聪明了,不值得被爱了。
第二,它们带有评价。
作为鼓励的一部分,赞美是带有评价的,只有做得好才会被赞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战》中曾写道:
如果孩子将赞美看成是给自己的奖赏,那么少了赞美就会让孩子觉得被贬低;
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在每件事上都得到赞美,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沟通之父海姆·吉诺特博士也曾谈到:
只有那种不评判孩子的性格或不评价其个性的赞扬,才会让孩子在犯错时不害怕,并且在改正时不担心。
过多的赞美,以及评价事情的结果,都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焦虑,唤起他们的依赖性和防御心理,这无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好的表现视而不见呢?
并非如此,孩子天生需要关注和鼓励,我们需要看见他们,只是不要过多盯着他们的结果,以及他们是否聪明、是否做得棒,而是要把目光放在他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上。
三、现实成就是激发孩子胜任感的潜在力量
在你的鼓励下,孩子的胜任感会得以巩固。
但是,千万不要过于依赖鼓励,却忽略了胜任感的来源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在他的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曾提到,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不去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觉满意”的。
父母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鼓励孩子,他们就可以面对挫败、获得自信。
鼓励虽重要,但是如果孩子没能获得现实的成就感,对自己的真实表现不满意,他们的“感觉满意”就不会持久。
一位妈妈曾经充满困惑地对我说:
我觉得鼓励孩子比共情孩子还要难,当孩子动不动就想放弃时,我怎么鼓励都没有用。
我问她: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呢?
因为孩子需要鼓励,鼓励让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了鼓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呢?
我就是一直鼓励他,可他好像还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如果换作是你,有一件事情你一直做不好,除了鼓励以外,你还需要什么帮助你坚持下去?
她沉默了好半天,告诉我说:
也许,还需要有人帮我一下,或者说至少这件事能让我看到一点儿希望。
是的,我们最终要归于现实。鼓励能激起我们的斗志,但我们还需要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些什么。
无论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别人的帮助获得的现实成就,都会让人看到希望。
现实成就让孩子对自己的真实表现感到满意,这是虚幻的鼓励所无法给予的。
这就意味着你要充分满足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孩子有机会获得现实的体验,同时当孩子遇到无法自行逾越的障碍时,你需要参与进去,适度地给予他帮助。
当然,现实成就并不意味着你非要让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较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没必要把时间都放在短板上。
对于孩子的确不擅长、不感兴趣的事情,没有必要非鼓励他尝试不可,不如把精力多花在寻求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因为在一件事情上的成功经验会促动孩子去接触下一件新鲜的事物。
四、满足孩子胜任感需要的方法
1. 描述性的鼓励
正如前面所说,评价式的鼓励容易适得其反,虽然看似积极,却有着各种消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放弃评价,把目光集中在孩子所做的事情上,用具体、真诚的方式把他们所做的事情描述出来。
描述事实
你可以描述孩子的具体行为,也可以描述他的努力或过程。
描述具体行为
“我看到这支飞镖击中了靶心。”
“你按下了那个开关,门就开了。”
“嗯,我看到小汽车被送进了箱子里,娃娃被送回了床上,书 也回到了书架上。”
描述他的努力过程
“你练习了五遍这个曲子,这一次比之前都熟练了。”
“你试了好多好多次,最后找到了那块车灯的拼图。”
“你连角落里的玩具都收拾起来了,现在家里看起来很整洁。”
“刚才妹妹很伤心,她的糖掉了。你感觉到了她的伤心,还拿自己的糖去安慰她。现在她的心情好起来了。”
“你刚才控制住了自己的手,用语言和那个小朋友要回了玩具。”
通过询问,鼓励孩子自己描述努力过程
假设孩子用乐高搭了一幢房子,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你看,你除了描述性的鼓励以外,还可以充满关心和兴趣地询问他的努力过程,这可以向他传递一个信息——比起结果,努力和过程更重要。
比如,你可以问孩子:
“你是怎么找到那块拼图的?”
“我看到玩具的门开了,你按了哪里呀?”
“小汽车的轮子安上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能记住这么多小汽车的名字,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很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下面的场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扩展这些方法(改编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反例
孩子在朝靶心投掷飞镖,击中了靶心。
妈妈:“你真棒,宝贝儿,你眼力真好,你长大了肯定 是个神枪手!”
孩子继续投了第二支,没有投中,就走开,不再玩游戏 了。
正例
孩子在朝靶心投掷飞镖,击中了靶心。
妈妈:“我看到这支飞镖击中了靶心。”
孩子继续投了第二支,然而这支却没有中。
妈妈:“这次飞镖打在了靶心的右边。”
孩子继续投了第三支。“妈妈,你看,这次我打在了靶 心的左边,对吗?”
妈妈:“是的,孩子,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地练 习。”
当你评价式地赞扬孩子“你真棒……”时,孩子可能会想:“妈妈期待我每支都可以击中靶心,我不是神枪手,刚才是偶然的。如果我再投一次,甚至可能连靶子都击不中,更别说靶心了。既然我已经投中一次了,最好就别投了。”
哪种赞扬会让孩子更加努力呢?
当然是非评价式的、描述性的赞扬。
在正例中,孩子或许可以学到如何改进。
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将认识到,妈妈对他的态度并不取决于他投飞镖的能力。
2. 描述感受
这包括描述你的感受和描述孩子的感受。
“谢谢你给妈妈捶背,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多了。”
“你收拾完了所有玩具,现在我坐在沙发上真的好开心,整洁的家让人心情舒畅。”
“谢谢你送我的母亲节卡片。看着上面画的一颗颗小爱心,还有咱们两个人抱在一起的画,妈妈好感动。”
“你给妹妹讲故事时的样子,看起来好有爱。”
“你已经在很努力地尝试了,依然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效果,这让你很难过。……”
“尽管你已经在打针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当医生拿起针的时候,你仍然很害怕……最后,你很勇敢地举起了胳膊。”
“这个拼图的块数比你以前拼的要多很多,有一块你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拼上,你特别失望。你去看了一会儿书,心情慢慢变好了,等你再回去试那个拼图时,很快就拼上了,我想最重要的是你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
下面的场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扩展这些方法(改编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反例
孩子搭了一个积木房子。
妈妈:“哇,你搭了一个这么漂亮的房子!”
孩子一把推倒了房子。
妈妈:“ 哎?怎么推倒了呀,搭得好好的,多漂亮呀!”
孩子:“一点儿都不漂亮。”
妈妈无奈地走开:“这孩子!”
正例
孩子搭了一个积木房子。
妈妈:“你搭了一个房子。”
孩子:“这房子一点儿都不好。”
妈妈:“哦,看起来你有一些失望。”
孩子把房顶取下来,又搭高了一些,之后把房顶放了上去。
妈妈:“这一次你把房子加高了。”
孩子点点头:“妈妈,你看,我再换个房顶颜色好不好?”
鼓励的难处在于你不仅要看到孩子的行为,还要关注到孩子的感受,这需要我们具有观察力和感受力。
有时候即使你正确鼓励了孩子,他仍然有可能会生气地把积木推倒,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鼓励产生了负面作用,而是当下,孩子不仅需要鼓励,还需要安全地释放一会儿情绪。
描述性鼓励孩子时,我们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第一,真实、自然,不需要刻意夸张。
谈到这里,我想额外提醒一点,任何沟通方式都要注重态度、语气和语调。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孩子很兴奋地拿来一幅画给你看,或者孩子排除万难完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轻描淡写地对他说了一句话,虽然是描述性的鼓励,孩子仍然非常失望。
描述性的鼓励需要你用最为真实和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知道,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夸张、惊讶的表情,而是一个自然的、真情流露的你。
第二,避免对人的评价。
无论你描述的是行为、努力、过程,还是感受,都要避免评价,特别是对孩子人格的评价。
假设孩子把玩具收拾得很整齐,你对他说:
你把玩具都收起来了,真好。
当你针对“你”来描述时,你的鼓励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会担心如果自己不收拾玩具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了。
假设换成:
玩具收拾起来,房间很整洁,真好。
这种描述针对的就是孩子的行为和他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你只要表达出你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就好了,不需要刻意额外加上一句评价的话。
3. 建设性的指正
虽然你明白鼓励孩子,需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可有时候即使你瞪大双眼也没能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到的反而都是错误和缺点,这种情况下还需要鼓励孩子吗?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面对错误,你忍不住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你也需要让指正更具有建设性。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
父母的爱最好通过不断鼓励孩子学习独立来表现,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让孩子拥有发自内心的勇气,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童年的任何问题。
当看到孩子只收了小汽车和洋娃娃,而小火车仍然扔得满地都是时,你可以说:
我看到小汽车回到了架子上,娃娃回到了床上,要是这些小火车也能回到轨道上就会看起来更整齐了。
当你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出门前发现他还没有穿上鞋时,你可以说:
你已经准备好去幼儿园了,现在就剩下穿鞋了。
当你看到孩子在出门时很磨蹭,用了 10 分钟时,你可以说:
这一次出门,你一共用了 10 分钟时间,比上一次提前了 1 分钟哦。
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并且自己的努力被认同的时候,他们才会更愿意改进自己的行为。
下面的场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扩展这个方法(改编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
反例
孩子开心地摇晃着自己带吸管的杯子,结果盖子掉了,果汁洒了一身,溅了一地。孩子大声哭起来。
妈妈赶紧跑过去给孩子擦掉身上的果汁:“哎呀,告诉过你喝东西的时候要好好喝,你看,这回全洒了,你也不用喝了。”
孩子哭得更大声了。
正例
孩子开心地摇晃着自己带吸管的杯子,结果盖子掉了,果汁洒了一身,溅了一地。孩子大声哭起来。
妈妈故作夸张地惊叫:“快看,你有了新发现。”
孩子停止哭泣,疑惑地看着妈妈。
妈妈:“你发现当你摇晃杯子的时候,盖子会滑落,果汁就会溅得到处都是!”
孩子需要慢慢积累经验、获得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助孩子成长。
犯错可以帮助孩子知道以前并不知道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勇敢地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当我们能够积极、客观地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时,就更容易想出建设性的方式来指导孩子的错误,让他们在犯错中收获成长。
朱芳宜
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专家,“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职业标准起草特邀顾问,中国教育电视台“请教请教”节目心理教育专家,“年糕妈妈”学术顾问,腾讯视频客座育儿专家。本文选摘自《读懂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