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老师:
2020年8月22日,《父母堂》创始人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作为作为“中国力量独立绘本榜”评委之一,在“绘本时代——中国原创绘本论坛”做了主题演讲:《重新理解绘本与新人文主义》。
新绘本时代来了,那旧绘本时代是什么?
为什么要重新理解绘本时代?
绘本时代与新人文主义有什么联系?
新绘本时代与我们普通家长有什么关系?
下面,就让黄静洁老师带我们一起步入新绘本时代。
大家好!我是妈咪Jane黄静洁。
很开心今天在长沙——我的第二故乡——来参加这次盛大的绘本时代论坛。
非常感谢吴声先生,卢俊先生的盛情邀请,让我带来我对绘本时代的思考。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绘本和儿童友好。这个主题非常宏大,但我相信这个主题,将是中国下一个时代文化生活,最强的主流声音之一。
我有点紧张,三个原因:
第一,我前面两位行业引领者吴声老师、王志庚老师讲了非常精彩宏大的,关于绘本时代的梦想、计划、规划,那我该怎么能让大家再嗨一次?
第二,另一个压力来自于湖南长沙这个城市,我先生是音乐家谭盾,26年前,他带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长沙对我特别特别特别重要,我做了26年的长沙媳妇,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今天又交了很多新朋友。
第三,这个压力来自我今天演讲的主题《重新理解绘本与新人文主义》。这个主题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为什么要重新理解绘本?什么是新人文主义?这两者又是什么关系?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卢俊老师把这么难的题目交给了一个当了20年妈妈的我,所以我尽量把这个高大上的题目讲得接地气一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探讨。
一、为什么要重新理解绘本?
绘本的“绘”字含意深刻。
在隶书的“绘”字:
左边是绞丝旁就是古人用丝线在丝绸上刺绣的动作;右边的“会”就是出用丝线会合出五彩图案的意思。
而我们今天的“绘”,就是用画笔把线条、颜色、形状、故事、感情和爱汇合在一起,这就是绘本。
绘本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动人的世界。
“绘本与儿童友好”这个主题太打动我了。我在美国留学时住在纽约,纽约曼哈顿是一个岛,我住在靠西边的一条街上,顺着这条街,分别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十条街,每条街上都会遇到到一个沙坑。
每个星期天下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都要出去做运动,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到沙坑里去玩沙,这样的沙坑任何社区里都有,这样的社区就叫“儿童友好”。
在中国,我们没有沙坑,但我想绘本就是我们沙坑,我们的“绘本时代”就是沙坑,就是“儿童友好”。
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要重新理解绘本?这要从旧绘本时代说起。
小时候,我妈妈没有给我读过绘本。最近我跟我的母亲聊天:
“我记得,小时候你整天给我念一本书叫《石头记》(又名《红楼梦》)。”
她说:
“因为我们没有绘本。”
在西方,绘本已经有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了。绘本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国家,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DK出版公司诞生,驱动了读图时代的到来。
如果你们去到欧美的任何一个有规模的城镇,你都会发现两个最美好古典的建筑:
一个是火车站;
一个是图书馆。
我80年代到纽约,我大儿子90年代末出生在纽约,他的童年正好是西方绘本时代特别兴旺的年代,所以,他的儿童时光是被绘本故事包围的。
既然绘本已经出现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提出“新绘本时代”,并且要重新理解绘本呢?
我们常说,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其实,古登堡印刷机的出现,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真正驱动力。
因为印刷机的普及,知识开始大规模给人赋能,让学习、读书变成了普通民众都能够享有的,而不是像再早以前,只能是顶层的一小撮人才读得起书、学得到知识。
它让书、报纸、媒体没有脚就可以走进各家各户。
如今我们进入信息化、数字化年代,我们阅读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写过“媒介批判三部曲”。
这三本书,归根结底的意思就是,“文化向技术投降”。他在这几本书里,讲的主要就是,文化在跟技术对抗的时候,显得很无力。他说,在电视刚出现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鄙视电视。比如啊,《知音》杂志的编辑,比在电视台工作的人更有优越感。
但是,电视一边被鄙视,一边战胜了报纸杂志,一度成为风光无两的传播媒介。
但同时,电视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印刷机文化。说白了,就是因为电视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倾向于看视频,看书、看文字的人在减少。
到了今天,技术强力推动的互联网,再一次向文化发起了挑战。互联网比电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就像一个充满了毛细血管系统的强大网络,把我们紧紧地包裹了起来。
再看看文化,已经彻底向技术投降了。
2007年,我带着两个孩子回国。那时正好赶上新浪博客的年代,今天新浪母婴负责人晓莉老师也在场,当年我写博客,一个星期写一篇,后来到了微博时代,微博只让发140字,那人们就不写长文章了。
抖音只允许发60秒短视频,那就好几亿人都去拍50多秒的小片去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呢?还有多少人对于信息的输出,把纸质图书、报纸、杂志作为第一媒介呢?
你看,文化已经从抗争,走向了迎合。
那迎合跟今天的论坛主题是什么关系?
我们就要来一起看一看,除了文化在技术面前低头了,人在技术面前发生了什么变化。有的人会想,技术发展到现在,像人工智能啊,大数据啊,这不是都在为人考虑吗?
技术更懂我们了啊!
我去淘宝上搜个产品,它就会给我推送好多类似的产品。
我在抖音上刷美食,它就会继续给我推美食。
像这样的服务现在有很多很多,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装了几十个不同的服务软件,我们每天都被这些“贴心”的服务包围,而且,我们很多人也都非常享受,或者说,跟这样的服务友好相处。
短视频也一样,我也在尝试做抖音,做抖音的时候我去听了一堂课,没听完,但是我听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为了让抖音系统知道你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你就要去经常的看这个行业专家的短视频。
我就开始看张丹丹老师的短视频,看王小骞老师的短视频,看完以后我的短视频永远出来都是这两位。
但是我刚开始做的短视频有3分钟那么长,我们的编辑说:“黄老师,你落伍了,你这么长的视频没有人看。”
为了迎合时代,现在我的短视频基本上都能做到40秒钟了,我在迎合好的还是坏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清楚的是:我要去迎合,因为我要生存。
二、新人文主义和第一我
回到我的演讲主题——《重新理解绘本和新人文主义》。这里有一个词,叫人文主义。这个词啊,听起来很像从殿堂里走出来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我们来一起做个测试题。
请你给以下这四种音乐的优劣进行一个排序。你认为哪种音乐更值得被尊重?
A.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B.查克·贝里的一首摇滚乐
C.非洲原始部落的合唱
D.狼嚎
好的,选好你的答案!记住别忘了。
如果你觉得只有A才是好的,那你可能是一个有着进化观念的人文主义者。
如果你选D,证明你的思维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个万物平等观念的持有者。
如果4个你觉得都可以选,那你是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人文主义者,认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
ABC这三个答案里的音乐,都被收入了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带着的唱片中,作为送给外星人的见面礼,都堪称人类文明的经典。
这道选择题其实很有来头,是来自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的一道选择题。
其实,不管是什么人文主义流派,它的本质都不难理解,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真的贴心为我们吗?是人文主义关怀吗?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的,因为都在为我们着想啊,甚至都想到我们的前面去了。
现在的我们,其实都有两个“我”。
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为“第一我”和“第二我”。
第一我,就是原本的那个自己。
第二我,就是技术驱动下的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造就的那个“我”。
由于技术的日趋强大,这个第二我,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壮。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因为做新媒体去刷抖音,无意中看到了一类美女对口型唱歌的短视频,从她内心来说,这当然不是她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在短视频停留的行为发生了,抖音就开始持续给她推送同类短视频,结果,怎么样?
她居然一段时间觉得这类视频也有点意思,就像大脑被催眠了一样,混混沌沌地掉进了一个信息坑。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个场景多么像一部电影,就是《头号玩家》,很多认识贫民大规模滞留在虚拟世界,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都是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副产品。
所以说,当算法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二我越来越强壮的时候,第一我就被无知无觉地吞噬了。
如果没有觉察的力量,那很可能吞噬会持续、长久地发生,让第一我连再次跑出来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算法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强大第二我面前,就连我们成人都难以抵御,更何况是孩子?!
你可能会认为,抖音、淘宝,这些用的都是成人,迷失也是成人的迷失。我们可以不让孩子接触这些。好,那让我们来看看,在算法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孩子是怎样的。
有一项针对学前儿童使用电视产品的调查:
受访家庭有三种以上电子产品的有39.3%;
有38%的儿童有属于自己的电子产品;
有26.6%的家庭儿童一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至少一个小时以上;
还有超过4.7%的家庭,儿童一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至少在2个小时以上……
今天在场的,我听说很多都是人都是有孩子的,大家可以对比自己家的情况,是不是数据比例把这项调查还要更高?!
这项调查还显示:
有54.4%的孩子主要看视频、听音乐;
11.2%的孩子在玩游戏;
只有4%的孩子是在进行网络学习。
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儿童来说,暴露在这样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推动的互联网,第二我对第一我的吞噬,已经在进行了。
这样的影响要远大于很多家长的困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爱看书,就喜欢看手机、看pad。这绝不仅仅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深层来看,是自我的迷失。
怎么办?进行绘本阅读吧!
前面我们讲过了,绘本是印刷机发明之后诞生的。
几百年来,绘本里沉淀和记录了大量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思考、纯真和美好。
这就是为什么,就算是我们成人,在看绘本的时候,依然会被绘本中的那些情节、画面所打动,会生出来一股发自内心的美好、宁静。
而绘本中的人类智慧、美好品质,通过儿童的观察、思考、判断、吸收,尤其在孩子的低龄段,会对他一生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越早给孩子绘本阅读,越有可能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感知,形成敏感度,形成判断力,而这样的过程,可不仅仅是读几个故事,认识几个字,这是在帮助孩子抵御第二我对第一我的吞噬。
三、在未来,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
好了,刚才我们说了很多技术的“坏话”。
技术坏吗?不!
在这里,我并非是要反技术。从古至今,技术的发展,这是人类不可抗拒的潮流,而且我们也的确因为技术享有了更美好的生活、更安全的环境。
也正是因为技术,今天,儿童阅读上呈现出来了全新的可能。
今天的绘本已经不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绘本,也不是半个世纪之前的简单读图。
再看看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工业化追赶了西方几百年,而且又迅速叠加了信息和智能化的进程。这比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预言的第三次浪潮更为迅猛。
投射到儿童阅读上,全新的阅读出现了有声、触控互动、视频融媒体、AR/VR沉浸式阅读,这些一股脑地来到孩子们身边。
这些阅读新方式,不单是让阅读的定义丰富了,让阅读不仅仅是眼睛看,还可以让耳朵听,手触摸,甚至鼻子闻,都参与进来。
还被丰富的是,阅读的场景。
阅读不再是捧本书,坐在书桌前,阅读被更多地嵌入生活。比如,孩子们可以在车里听绘本,可以带上一个vr眼镜身临其境在一个绘本故事里,可以用手触摸屏幕跟绘本故事互动,得到反馈和奖赏。
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孩子们提供定制化的阅读解决方案。
我就研发了一个给孩子的阅读服务和评价的平台——小阅迷。
这都是技术为儿童阅读的赋能,让孩子能从适合他的阅读入口进入这个无边无际、绚烂多彩的阅读大世界。
赫拉利提出,在未来,知识 = 体验 X 敏感度。
这里的体验,就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所谓敏感度,意味着,我们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自己的体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自己,甚至重塑自己。
在未来,缺乏体验感和敏感度的人,将是新的认知难民,是一种新的无知。
也就是说,在未来数字和智能文明时代,一个真正的文明人,一定要能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就是个无用之人。
而绘本恰恰是带着几百年人类的文明,给儿童提供了一个体验未知、体验美好的文化大世界。
四、新技术X新场景X新阅读=新绘本时代
新绘本时代,是重新赋予智能时代,人类价值的精神源泉。
我们可以用从19世纪以来,积累的丰富的人类体验的大集合——绘本阅读——来重新保护那个面对着挑战的第一我。
在新的技术和场景的驱动下,让孩子们更好地去感受,我们祖辈以往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未来即将发生的新体验,这会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有体验能力、有感受力、有自己的主张的人,我们才能抵挡算法和数据控制的第二我,保证我们在技术赋能的超级时代,依然存有人的价值。
并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共识被部落化之后,可能重新形成的新的共识。
这也是我想在今天,跟大家探讨的如何重新理解新时代下,人文主义的“以人为本”。
今天,有幸和在座朋友一起共襄盛举,一起为绘本时代共同发心发力,共同拥抱这个全新的绘本时代,我希望这个时代从今天的长沙发起,以更强的力量助推十几亿中国同胞共同编织这份伟大的儿童阅读事业之网。
如果你已经身在其中,我和你一起深感荣耀,如果你还没有加入进来,那么我送给你加缪的一句话: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为什么要送给大家加缪的这句话,因为在我20岁时,我用法语读完了他的《异乡人》,今年我15岁的儿子用中文读完了这本书。
我们两个人通过一本书相遇在了一个空间。
我跟我儿子说:“儿子,你比妈妈提早5年遇到了加缪。”
他很感动。
我儿子不是被算法提议去读加缪的,他是自己找到加缪的,难道他是真的自然遇到的吗?
我觉得可能是,但是一定有我和他爸爸的因素,在过去15年里,把我们的气息,我们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爱好,我们的感情,一天一天无形地传递给了他,所以他会遇到加缪,而不是遇到算法推给他的那一位。
所以我想把加缪的这句话稍微修改一下,献给所有的爸爸妈妈:“如果你想把最好的献给你的孩子,请你最慷慨的和孩子进行阅读。”
最后,让我们一起拥抱一个值得期待的未知而美好的未来!
黄静洁
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著名音乐家、指挥家谭盾夫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冰心儿童图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