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可以过两次,爆竹是竹子:关于春节,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2020-01-25     小灿亲子教育

过年期间,很多孩子又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 “爆竹为什么叫爆竹?又没有柱子!”
  • “只有过年才能拿压岁钱吗?”
  • “春节一年只能过一次吗?”
  • “是不是只有中国才过春节?”
  • “福字一定要倒过来贴吗?”
  • ……

说实话,孩子问的这些问题,还真有些让我们措手不及。很多关于春节的冷知识,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向孩子普及呢?

所以,我整理了有关春节的一些冷知识,供各位家长参考。

1. 最早的爆竹是动词,是指烧爆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记载,据说是在南朝梁代。当时的爆竹是动词,是指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爆,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故称“爆竹”。新年时,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爆竹也演变出了新的形态。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后发出的动静更响了,炮竹也称“爆仗”。

而到了宋朝,民间出现了用纸筒和麻绳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的习俗,并且逐渐普遍化。

2. 春节可能过两个,但我们等不到了。

我们知道有闰月,可你知道有闰正月、闰春节吗?自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遥远的2800年,闰正月只会出现6次。

这6次分别出现在1651年、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也就是说,最近的一次闰春节,要等到2262年。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就算是今年出生的孩子,也不可能活到二百多岁,去过两次春节了。

3. “春节”以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节气

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春节”一词以前并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二十四节气,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孩子可能还会对《二十四节气歌》倒背如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 压岁钱一开始不只是钱,更是辟邪物。

关于压岁钱,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古代有一个小妖“祟”,喜欢在除夕夜摸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出现高烧,并烧成傻子。

一开始,人们怕“祟”伤害孩子,就会整夜守在孩子身边。后来,有一户人家,在除夕夜包下八枚铜钱就放在孩子枕边。结果,“祟”被金光射伤,逃跑了。

这件事传开后,众人纷纷效仿,用红纸包上铜钱,或用红绳拴住,放在孩子枕下,“祟”果然不敢出现了。因为“压祟钱”中的“祟”与“岁”发音相同,又被称为“压岁钱”。

而现在,比起驱邪求祥,压岁钱更多成了长辈给孩子的零花钱。

5. 春节不是中国特有,其他国家也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日,我比较熟悉的是韩国,春节会放3天假,很多人会选择回老家,一起过节。

除此以外,据说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国家,也会过春节。

另外,日本以前也有过春节,但是明治维新时,废除了农历制度,因而元旦成了他们的春节。

6. 春节以前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正月初一,我们现在说是春节,在古代其实叫元旦。

在辛亥革命后,国内采用公历(即我们常说的阳历)记年,便把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将农历(即我们常说的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想想看,如果当初没有改称呼,仍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恐怕也能接受吧。

7. “福”字不能随便贴,该正该倒有说法。

小时候贴春联时不懂事,全都随心意,“福”字有正贴的,也有倒贴的。后来才知道,对于贴法,也是有讲究的。

据说,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因为其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是一家人的出入口,需要庄重对待,倒贴就过于儿戏了。

而对于水缸、垃圾桶、衣柜等地方,则可以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这样,即使需要从垃圾桶里把东西倒出去,也不会影响福气。

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希望。

这些冷知识是我今天才学到的,了解了这些知识,我就可以应对孩子们的提问了。想想,也觉得幸福。

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几个呢?如果孩子也关心这些问题,可以讲给孩子听,也是促进亲子关系、展示家长学识的好机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VsK8G8BjYh_GJGVhr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