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满足是被惯坏了吗?科学家:可能是体内缺少了这样东西

2019-12-30     小灿亲子教育

经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不用担心任何开销,可是却特别不懂满足。他们的欲望就像无底洞,怎么都填不满。

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小壮,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小壮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根本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可是也因为这个原因,小壮的满足感阀值越来越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刁钻。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满足,他就会大发雷霆

小壮妈妈感觉很疑惑:孩子怎么就这么不懂满足呢?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把孩子惯坏了,导致孩子不懂满足,并劝他们改变一下教育方式。

可是小壮妈妈却反问道:“都说要富养孩子,孩子得到充分的满足后,不应该把物质看淡了吗?怎么物质欲望变得更强烈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非常疑惑。

直到我了解到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理查德·费尔德曼的相关研究,才真正认识到自己之前想法的浅薄。

一个已知事实——多巴胺带来满足感,促使我们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会毫无理由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你问一些抽烟的人,为什么要抽烟?他们可能会回答,因为抽烟让他们感觉很放松、舒服。

这和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关。当他们抽烟后,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以示奖励。

为什么说多巴胺是奖励?因为多巴胺能让人感到快乐、兴奋、愉悦。为了继续获得这种满足感,他们就会继续抽烟,这也是烟瘾很难戒掉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抽烟、吃零食,还是打游戏、看电视,只要是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的东西,我们都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一个特殊机制——多巴胺D2受体多少,决定满足感大小

多巴胺带来满足感,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事实。

但是理查德·费尔德曼教授却提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想要获得满足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满足感来自于多巴胺,但是,仅仅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还不行,我们还得接受多巴胺才行。这就像是我们赚了很多钱存在银行还不够,要取出来消费才行。

而负责接受多巴胺的东西,我们称为“多巴胺D2受体”。

  • 如果我们大脑中的D2受体比较多,那么即使只是分泌了一点多巴胺,我们也能立刻接收到,因而很容易得到满足。
  • 可如果D2受体比较少呢?除了得到的多巴胺少,导致满足感很少外,还会降低大脑前额叶皮层进行的理性思考活动。这样一来,人就容易被情绪控制,自制力就会下降。

也正因为如此,越是得不到满足的人,越容易失去自制力。就像小壮,脾气变得暴躁,也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我来举个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还是拿孩子来说吧。

我发现,在我的周围,有些孩子很容易满足。一块巧克力,一个玩具,甚至可能只是一块石头,一根小树枝,就能让他们感觉特别快乐。这样的孩子,D2受体就比较多。

还有些孩子,对这种点滴的小确幸,却不是很敏感。你给他一大堆高级的玩具,也就只能换来他几分钟的笑容。这样的孩子,可能D2受体就比较少。

既然D2受体能决定一个人的满足感,那我们努力增加它的数量,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D2受体的多少受遗传影响,有人多,有人少,但是理查德·费尔德曼教授指出,影响D2受体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改变的生活环境。

也就是说,后天因素影响D2受体的数量。

两个影响因素——压力和成瘾,影响D2受体的数量

研究表明,压力和成瘾可以影响D2受体的数量。尤其是因为生存问题产生的压力,更是对其有致命性的影响。对此,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也给予了证实。

研究内容比较复杂,我就不再详述。

可是,我们依然能了解到,当压力使得D2受体的数量减少后,满足感就会相应减少甚至消失。而为了获得满足感,我们就要更强烈的刺激,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这样才能得到满足感。

可以说,如果走到了这一步,那么成瘾行为的出现,也就不意外了。不管是要求更多的物质,还是吃下更多的东西,亦或是更严重的成瘾行为,都会进一步减少D2受体的数量。

结果,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压力大——D2减少——不满足,自制力差——成瘾行为——D2减少……

这样一来,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如何增加D2受体数量,让大脑获得满足感?

想要增加孩子的D2受体数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正确认识并处理压力,二是进行满足感管理,避免成瘾。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一、关于压力

1. 正确认识压力,放下敌对

各种针对压力测试的实验数据表明,压力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却会伤害身体健康。也就是说,比起压力,我们对压力的感受更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及其团队,用了8年时间,追踪调查了3万名成年人后发现:

那些感到压力很大并且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死亡风险增加了43%;

那些虽然感到压力很大,但却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死亡风险正常。

换言之,当我们不认为压力有害时,压力对身体的影响就真的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压力造成的D2受体减少,就需要改变对压力的认识。而这一正确理念,我们完全可以传达给孩子。

当孩子认识到,压力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力量后,才能放下对压力的敌对态度,学习与压力共存,减轻其影响。

2. 付出关心,培养抗压心态

面对压力时,我们会根据自身的判断,做出两种反应:

  • 当我们认为自己面对的是威胁时,就会害怕、紧张,甚至做出逃跑的准备;当我们认为自己面对的是挑战时,就会很兴奋,会把全身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准备战斗。

而第二种反应,实际上就是把威胁变成了挑战,把压力变成了动力,而这也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心态。

是威胁,还是挑战,只在一念之间。但是这“一念”,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否定、漠视当中,那么面对压力时,“威胁——逃跑”就会成为他根深蒂固的反应模式;
  • 如果孩子从小在肯定、关心中长大,那么他也会更加积极,把压力当成挑战,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二、满足感管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小时候觉得特别美味的东西,长大后却发现,那东西早已没有了记忆中的味道。

比如我小的时候,方便面就是最奢侈的零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次解解馋。可是长大后,面对再贵的方便面,我也提不起兴趣。

这是边际递减效应造成的结果。

满足感也是如此。当我们一味的满足孩子,让孩子不懂适可而止时,就会使D2受体减少,让孩子更加不容易满足。

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克制,不轻易满足自己,这也是满足感管理的真正意义。

1. 延迟满足,不被欲望支配

很多孩子不会等待,喜欢及时反馈,立刻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的运转并非如此,等待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必修课。

延迟满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不会过分压制孩子的欲望,又能让孩子不被欲望控制,自己获得掌控感。

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自己进行延迟满足。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给孩子选择权,并且教孩子如何积极使用。

比如,孩子可以对自己说:

  • “我现在可以熬夜看漫画,但是我选择现在睡觉,明天再看。”
  • “我可以一直打游戏,但是我选择放下手机,去看课外书。”
  • “我可以把巧克力全吃掉,但是我选择留下一些,放到明天再吃。”
  • ……

这种自我掌控,能让孩子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还能让满足感的阀值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让孩子更易得到满足。

2. 转移注意,获得其他满足感

在进行满足管理感时,转移注意,可以让孩子不被同一个欲望所困扰。欲望不是坏事,可以让一个人更有动力,但是,如果被欲望控制,可就不好了。

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多件事情上,既可以避免边际递减效应,又可以从各个方面分别获得满足感。

从总体上来看,即使家长没有去满足孩子的一个需求,孩子依然有很多需求得到了满足,依然获得了总量可观的满足感。

  • 比如,满足感既可以从游戏中得到,也可以从学习中得到;既可以从零食中得到,也可以从运动中得到。

这样说来,我们还可以借此利用好的行为习惯去代替不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孩子出现成瘾情况,如游戏中毒、贪吃等。

满足感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也能让我们坠入深渊。对于孩子而言,不懂满足,或许是D2受体减少导致的。

我们可以指导孩子应对压力,进行满足感管理,让孩子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TMKXm8BMH2_cNUgCz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