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校测试,小美的成绩考得不太好。问及原因,她说自己不太喜欢现在的学校,所以没有考好。
妈妈感觉有些不满,认为新学校没有正确对待小美,就冲老师发了几句牢骚,结果老师对她说:
- “学生是皇帝,我们老师只是辅政大臣,我们是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指导,但是皇位能不能坐稳,还要看学生自己的。”
小美妈妈听了这话,感觉特别不痛快。本想反驳老师几句,又担心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就对老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离开了。
回来后,小美妈妈对我说:“我觉得学校真不负责任,如果学习只能靠孩子自己,我们还拼命买学区房干什么?”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与成绩无关
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学校和老师做得不到位,导致孩子不喜欢学校的话,那么他们也很难取得好成绩。可实际上,这是夸大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的副教授Jihyun Lee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好学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喜欢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对待学校的喜爱程度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
What?有这理论?是的,很难想象吧。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好学生每天上课时特别热情,对老师特别尊重,言听计从,对学校的制度特别配合,所以成绩也会特别好;而差生肯定就是不爱学习,对抗老师和学校,所以成绩也特别差。
但Jihyun Lee通过对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数据分析发现,很多好学生并不喜欢学校,认为学校不起作用,在校就是浪费时间。相反,那些差生则认为,学校的教育对自己很有用,尽管自己成绩差,依然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
据此,Jihyun Lee得出了结论: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他们的成绩无关。
影响孩子成绩好坏的真正因素
当然,这个研究结果针对的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印象,并不是说,学校就没有任何作用,只是学生以为学校不起作用而已。
退一步说,如果学校对学习真的没用,那么就不会有人花钱去买学区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了,不是吗?
然而,学校虽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它最大的作用却是,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小社会环境,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
在学习方面,学校和老师的作用是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督促孩子的学习进展,考核孩子的学习水平,以及同孩子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
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Jihyun Lee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孩子对于自身优缺点的认知信念,导致了成绩的差异,这其中包括一些个人心理变量,诸如自我效能,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等。这些因素从本质上解释了学生成绩的变化。
也就是说,孩子对自身的看法比对学校的看法更重要了。小美成绩退步,与她不喜欢学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我效能感最重要
孩子是家庭希望,因此我们总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前程造成重大影响,但是专家却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不管是《魔鬼经济学》中所说的“你是什么人,是决定你的孩子会是什么人的最大因素,因为遗传基因胜过你对孩子的其他影响”;
还是《教养的迷思》中指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都论证了这个观点。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肯定觉得,对孩子采取放养的方式不对,总要做点什么才能安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呢?我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面对学习时,孩子虽然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可就是不愿意去做。这是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缺少了一个环节——就是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时,才会去行动。而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是自我效能感。
我来举个例子,帮助家长更容易地理解这一概念。
- 假设孩子遇到了一道难题,想要得出答案,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大人三下五除二把题目帮他做出来,二是让孩子苦思冥想自己得到答案。
- 虽然这两种方式的结果都一样,但是,给孩子造成的感觉却非常不同。前一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很厉害;但后一种方式却能让他觉得,我很厉害,这就是在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我效能感下一个定义,当一个人确信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就会产生一种自信,展开行动。说白了,就是“我相信,我能行”。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给出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要点:
第一,孩子的成功经历会激发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使自信心受到打击,造成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第二,孩子的成功经验,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大人进行过多的干涉或帮助,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1.培养孩子的成功经验
在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中,自身经历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并且从小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这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成败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收获,但对于现实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也正因为成本和代价并不大,比如小学阶段的各种小考试,就可以当作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小练习。
当孩子有意愿去做某事时,让他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就会使自我效能感增强。如果孩子一开始能力不足,可以做一些挑战小的事情,然后不断升级事情的难度。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有些结果的出现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不断努力,出现好结果的概率就会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成长。
当然,如果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败时,家长的抱持就会把挫败感托住,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记住,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孩子觉得,是他自己行。
2.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榜样
比起父母,比起学校和老师,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会引发孩子积极主动地模仿与学习。
所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榜样,孩子就会主动通过了解别人的经验,完成自我认知与预测的过程,比各种说教都有效。
孩子会想:“既然他能做到,那么我也能做到。如果我做到了,也能像他一样,得到群体的认可,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个榜样不一定是学习好的孩子,只要身上有某种正面积极的特质即可。因为即使是通过其他活动,使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这种提升也能迁移到学习上,促进孩子进步。
3.给孩子传播正能量
虽然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我们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容易被别人影响,孩子更加不例外。
我们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人,如果我们充满负能量,孩子也很难积极起来,所以,我们要努力给孩子传播正能量,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们自己要努力理解和支持孩子,说一些积极正面的话,做一些正面的、激励孩子的举动,让孩子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中。
同时,鼓励孩子结交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朋友,找到除了父母以外,还能支持他的人和小群体。这样即使我们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依然能从其他地方汲取能量。
“学生是皇帝,老师是辅政大臣,皇位能不能坐稳,要看学生自己的”,这话虽然说得很直白,但是却很有道理。
想让孩子胜任自己的学习,就需要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时,才会去展开行动,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