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了考研的事情。
她非常不安地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考试了,我连书都没看完,更别说背诵了。现在,我每天都感觉特别焦虑,压力也特别大。”
我安慰她说:“你工作这么忙,还要照顾孩子,想看书估计都没有时间吧?别对自己太苛刻了。”
她摇摇头:“不是的,最近工作很轻松,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老公也负责照顾孩子,全力支持我。可是,我就是不想学习,好讨厌自己现在的状态!怎么办?我是不是无药可救了?”
面对朋友的苦恼,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刚刚结束了这样的状态。
可能有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件事情,虽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可是就是不愿意展开行动。
比如我,10月份时正式结束了翻译的工作,开始专心在今日头条上写文章。可是我却发现,苦思冥想、埋头苦干一整天写出来的文章,却没有我以前挤时间写出来的文章好。我自己读着都觉得不好的文章,又怎么能发布出去呢?
正因为如此,我的发文量和阅读量直线下降,这又打击了我的自信心,让我认为自己写不出有用的文章。即使写出来了,也是老生常谈,没有太多价值。
于是,我的写作进入了恶性循环,写得更少了。直到我在写反思日记时突然意识到,我陷入了自我效能感过低的状态。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199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的自信程度。
杜拉班发现,一些人虽然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在行动上却表现得很差劲。这是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帮助。
当一个人确信自己能够做一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也会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然后去展开行动。
比如,当我们知道认真工作能够带来好的成果和奖金,而且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工作赢得奖金时,我们就会更加认真地工作。
又如,当孩子知道认真听讲能够取得好成绩,而且自己也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时,就会更加认真地听课。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是什么?
班杜拉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源于4个方面:
1.亲身体验的经历
在4个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中,亲身体验过的经历,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这很容易理解。
如果我们成功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做成了一件事情,自信心就会提升,自我效能感也会增强。就像我有韩语翻译经验,所以对一些翻译工作能自信应对。
反之,如果面对任务或挑战时屡战屡败,就会使自信心受到打击,造成自我效能感的下降。就像我对英语有畏惧心理,就是因为在初中时,被老师的嘲笑深深地伤害过。
2.相似人群的经验
有些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自己经历,才能知道结果。通过了解别人的经验,我们也能完成自我认知与预测的过程。如果这个“别人”是和我们能力不相上下的人,就更有说服力。
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发现周围的人都获得了成功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后失败了,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
比如减肥,如果周围的人都减肥成功了,那么减肥在我们的认知中也会变得很容易;如果大家都失败了,我们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无法减肥成功。
3.他人的说服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成,如果身边有善于激励的朋友,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提高,变得积极正面起来;如果身边的人,总是苛刻地指责、打击我们,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
而且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打击的力量,要比激励的力量强大。
4.情绪及生理影响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情绪好坏、身体的疲劳与否等,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比如,当一个人生病或者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容易情绪低落,自我效能感相对来说也是最低的时候。
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了解了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入手。
1.主动创造成功经历
作为一群有抱负的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借此促进自己的进步。但是当能力配不上野心时,这种压力反而让我们更容易遭遇失败。
所以当察觉到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可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说,要停留在舒适区中,而是说,要让自己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去做一些有掌控感的事情。
当我们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时,获得提升的自我效能感,能让我们更有勇气去做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
同时也可以思考自己有哪些优势,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甚至可以在日记上记录下来,都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2.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毫不客气地讲,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但很少有人真的能像别人那样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错了学习对象。
说到学习的对象,我们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学习身边比我们强一点的同龄人,一是选择学习那些特别牛的大佬。结果前者让我们感觉不励志,后者让我们感觉有极大的挫败感。
那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
答案是,向身边那些比我们多几年成功经验的人学习。
当然,在我们的同龄人当中,不乏有些人非常优秀,但是,此时的优秀并不意味着能带来好的结果,有可能把我们带上一条弯路。
而那些比我们多几年成功经验的人呢?他们已经用结果证明,至少这几年的行动是有效的。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一些经验,然后进行学习与模仿。
3.接近正能量人群
群体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如果身边全是充满负能量的人,在他们的耳目濡染下,我们也很难积极起来。
如果实在无法避开,那么在做决策的时候,远离他们。否则,他们的几句话就可能降低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让我们没有勇气开始。
除此以外,更好的方法是,接近正能量人群,找到支持我们的人或系统。他人或系统的支持和鼓励,会给我们很大的自信。
4.注意休息和放松
在感觉到情绪低落或疲劳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总是很低,可是如果选择错了休息和放松的方式,会给自我效能感带来打击。
有些人认为,做事情的时候就要一鼓作气,全部做完之后再休息;有些人则是隔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就像我们上课时那样。
哪一种的效果更好呢?当然是后一种。
那么在进行短而频繁的休息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比较好呢?放空、散步、吃点东西、和别人聊聊天,都可以,唯一不推荐的就是玩手机。
因为在休息时,我们需要恢复两个资源——注意力和意志力。但是玩手机这种休息方式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让我们变得更累。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却因为种种说不上来的原因而一再逃避,不愿意做,这真的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很庆幸,因为及时察觉到了我的自我效能感太低,所以我做了一些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事情,结果现在又可以行动了。
希望我们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