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巢湖王国祥
往日的农村,遇到婚丧嫁娶,不管家贫与否,主家必定是要在家大操大办一回的,这是个脸面的问题。
——题记
农家自办酒席,实惠是第一要务,所以鸡鸭鱼肉必不可少。对于有些可以预见到的事,主家往往提前一年着手准备,比如春节过后就抓个猪仔,好吃好喝伺候到年底办事时,刚好膘肥体壮,正是派上用场的好时候;而对于一些突发的事情,则只能从市场上采购酒席用的原材料了,不过那时农村也没有用饲料喂养家禽牲畜的先例,也很少给它们喂药,食品安全大可不必多虑。
虽然自办酒席的原材料都一样,但对酒席菜肴的反响往往不同,酒席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聘请一位“知名大厨”。当然,这些能称为大厨的人,是绝没有证书的,不过也不能算“无证上岗”,他们的“证书”其实就是村民们的口碑。
酒席的开始始于场地的选定。农村人重情义、好面子,加之每家每户都有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亲朋,因一件事而到场的,多的能达一两百人,全指望自己家的堂屋,那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最常见的还是借用左邻右舍的地盘。再从更远的邻居家借来桌凳,酒席的场地准备完毕,便可以进入菜肴准备环节了。
根据主家预测的人数和时令的不同,大厨们都能迅速罗列出置办酒席所需要的原材料,猪肉一百斤、鱼五十斤、鸡十五只……于是汉子们挽起袖子放倒了滚圆的猪,穿上雨裤捞起了活蹦乱跳的鱼;主家家门里的一帮妇女们更没闲着,杀鸡宰鹅,择菜切块,忙活的连抬头的功夫都没有。不过让人略感欣慰的,不一会儿,村庄里便到处弥漫起肉类烹制后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藏在大人和小孩肚子里的馋虫也被唤醒。
以往农村人吃酒席,礼数还是很有讲究的。客人要被三请四邀,尤其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至亲的亲朋,才能显现出他们身份的尊贵;主家则不嫌厌烦,头天就接连派出大侄子、二侄子、三侄子,兵分三路,一遍一遍地说着客套话,递上香烟卷,方才换来客人们来日准时出席的允诺。至于酒席的座次,那就更有讲究了。往常农村用的都是四四方方的大方桌,一般来说,面对大门的座次为尊,多是些长辈,左右两侧为贵,是一些至亲亲朋的座次,背对着大门的那边,基本是主家的侄子外甥,斟茶递烟,倒酒端菜,搞服务的居多。
吃酒席的当天早上,按照惯例还要安排个简单的早餐,内心不定的主家继续派出“说客”,邀来客人们吃罢早饭,然后同村的人们四散,各回自家干活,外村的亲朋们则打起了麻将、“抹”起了纸牌,一片祥和。临近中午,主家再次派出“说客”,数数客人们差不多都到齐了后,又点燃一个大炮仗,算是给他们的“最后通牒”吧。在你拉我拽、谦让与辞让一番过后,大家纷纷坐定,主家的主心骨给胸有成竹闲坐一边等候许久的大厨一个肯定的眼神,大厨立即起身,用沾满油的双手轻轻捋一捋头发,大喝一声“上菜!”酒席便算正式开始了。
说到吃酒席,最高兴的一定是村里半大不小的男娃们。女孩子脸面薄,一般不会出现在这种场合,而肚子里缺少油水,又处在快速生长中的男娃们往往顾不上面子不面子的问题,所以,不管那场酒席的场外,都会有那么三五个男娃在转悠,而吃到兴高采烈处的宾客们,也乐于夹上几块鸡鸭鱼肉和孩子们分享。有时菜刚出锅,滚烫滚烫的,孩子们徒手接过后,高温迫使他们不得不用嘴巴叼起肉,又很快再把肉吐回到手里,往往返返间静候着冷却,却怎么也舍不得放弃,引来宾客们的开怀大笑。
酒席的菜品基本固定,一般十二个,也有家庭条件好的,往往能增加到十六个,但多是些农村常见菜品,缺乏新意,唯数量较多而已。至于酒席时间的长短,往往要根据主家发生的事情性质而定,像结婚、做房子之类的红喜事,不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那是肯定不能结束的,吃到兴起之处,宾客们还要划拳拼酒,好不热闹;但如果遇到了白喜事,往往点到为止,没有人愿意傻不拉几惹主家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