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被割得几乎要掉落”,推动父亲杀害亲儿的,是自我参照效应

2019-09-20     淅爸育儿记

01 他,始终不信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17年5月,四川雅安市审理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凶杀案:亲生父亲杀子案。

在16年10月的时候,40岁的木某在家中犯下弥天大罪:他用菜刀杀害了自己尚未成年的3岁儿子小贵,孩子的颈部几乎被砍断,可见其下手之狠,可木某的残忍并未止于此。

木某用手机把孩子的惨状发送给了妻子依依,随后还把孩子的尸首抛尸于流沙河中。当孩子被打捞起时,已经是4天之后,孩子的尸体已经腐烂得面目全非。

“他的脖子这里明显看的出来,是已经完全割裂得很开,几乎要掉的情况”...上百名群众在岸边,看到被打捞起的孩子的惨状,忍不住哭出声来。

到底孩子做错了什么,要被自己的父亲如此残忍对待?当这位泯灭人性的父亲说出缘由的时候,所有人都为孩子扼腕。

因为过去的一次意外,木某的生殖器受到重创,从那之后他对自己无法生育的认识坚信不疑,以此为由,木某也一直认为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出去工作。

“确实我是没有生育能力,就是我的身体有问题”,木某如是说到。

家庭的经济重担落在了木某的妻子依依身上,为贴补家用,依依去了按摩店上班,曾有过出轨的经历。

种种的过往,让木某从妻子怀孕开始,就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骨肉;

在小贵出生后,妻子必须继续外出工作维持家庭经济,但凡妻子一外出,木某就会不断拨打妻子的电话,只要妻子没接电话、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信息,木某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啊依铁定是在外面与别的男人打得火热;

夫妻两经常会为这些事情吵架,木某的怨气与日俱增,他认为自己戴了足足3年的“绿帽”,积压在内心的怨气终于爆发。

当天打不通妻子电话的他,对着正沉浸在动画片中的儿子小贵挥起了刀...

那么,木某真的没有生育能力吗?小贵真的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吗?并非如此!

在随后法院所提供的验证报告中,明确指出木某就是小贵的生物学父亲,并当场宣告。可执迷不悟的木某,仍然不相信这一事实。

木某反问道:“可不可以用我的身体来检查一下?”

在这起案件中,许多人不理解为何事实面前,木某仍不听劝告冥顽不灵,说他的无知和顽固推动了他错杀亲儿。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自我参照效应”

02 什么是“自我参照效应”

用专业名词来解释“自我参照效应”,大家兴许是一脸懵,但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大家就能很容易理解:

  • 没怀孕时,并不觉得孕妇多,怀孕之后,发现举目遍布孕妇;
  • 当孩子到达换牙的年龄时,发现原来同一时段“掉门牙”的孩子是那么多;
  • 没孩子前,觉得孩子非常可爱,但有了孩子之后,发现孩子就如网上各种言论所说的那么遭人嫌;
  • 周星__和刘德__,你第一时间想到谁的名字呢?(评论区留言,看看你“中招了没”)
  • 典型的地域黑:某地区人民都是品质不良,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接触过这个地区的人,只是道听途说;

......

自我参照效应在心理学上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上。

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对于与自身有密切联系的部分,记忆会更加持久和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使自己的判断发生明显的倾向性。

03 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机制

【发生条件】

让自我参照效应起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参照物与自身相关,或与自身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关

在亲生父亲杀子案中,啊依是与木某关系密切的妻子,这是仅次于亲子关系的亲密关系;生殖器受损,是木某与自身的关系;小贵和木某则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亲子关系;

其二、参照物相对而言是新事物

在亲生父亲杀子案中,有两个参照物。第一个是被木某认为不具备的生育能力;第二个是改过自新的妻子。

【作用结果】

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结果,就是让人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造成“我深信”的结果。

事实上,木某的悲剧完全不应该发生,他对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认知偏差,完全可以依靠一次科学的检查纠正,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妻子啊依多次要求他到医院进行检查,都被他拒绝。

因为自己深信,所以屏蔽一切与自己认知违背的信息,这不是自信而是迷信。

04 自我参照效应,可以合理利用

阅读到此,家长们或许会觉得自我参照效应是一个很可怕的事物,如果你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所引起的认知偏差中的“差”,是指不好的,是指差错的意思,那就错了。

认知偏差,中的“差”,是指差别的意思,就如影响有好坏之分,偏差也有对错之分。

过往,有无数试验证明了,自我偏差效应是可以正向合理利用,让人变得美好的。

  • 对记忆力的正向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事情记得更加牢固。

一位心理学家随机在街上抽出二十名实验者,并将他们分为甲乙两组。

给甲组实验者呈现二十个描述性格的褒义形容词,如善良、正直、勇敢和真诚等,然后让他们逐一评价:“哪些词是描述自己的?”

给乙组实验者同样呈现上述二十个形容词,然后让他们逐一评价:“哪些词的描述更加像雷锋?”

等两组学生都完成评价活动之后,让他们回忆都记住了哪些形容词。最后调查的结果显示:甲组学生对褒义形容词的记忆效果更好。

与自己相关的便记得牢。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人们往往在接触到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或事情时,最不可能忽视或者出现遗忘。

在育儿时,我们可以这样用:

当孩子学习“放风筝”的课文前,我们可以带上孩子去放一次风筝,让“风筝”与孩子自身形成实际联系;

曾经我们也试过这样利用自我参照效应:一次带孩子们外出活动,发现孩子们接下来要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为了帮助孩子们加深记忆和理解,我们带着孩子们,前往在江门新会的《周恩来纪念馆》。

当孩子们周一学习这篇课文后,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变得十分积极,结合自己在周恩来纪念馆的所见所闻,给家长们讲解起来。

  • 对心态的积极影响

医学院里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每当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下面总有些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合,他们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患上了老师所讲的病症,其实一点事都没有。

以上这些情况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被医家统称为疑病症。而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疑病症就是由心理学上的“自我参照效应”导致的。

然而反向应用自我参照效应,同样能治愈病人。例如过去有过报道,某位病人在检查后,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他听不懂医生说的癌症是什么,但他唯独听懂了医生宽慰他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开心点就可以了”。

多年后,这位病人再次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肿瘤奇迹般的消失了。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人的天性,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把持有度,它同样可以为你带来成功。

05 预防自我参照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这样做

对于自我参照效应,我们心中应该有所设防,以免陷入与木某类似的情况中,酿造人生中的遗憾。我们可以这样做:

  • 相信科学,用理据修正认知偏差

如果木某愿意相信科学,相信医生,那么他的悲剧不会发生,孩子现在也仍然健康快乐地在成长。

教育家童第周说过: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同样强调科学对性格影响的重要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相信科学,用真实的理据来修复我们认知上的偏差。

  • 实践,是检验认知的真理

实践出真知,认知之所以出现偏差,在于我们过去的认知可能缺乏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准确认知到事实的真相。

例如上文所提及的地域黑,如果你始终认为某个区域的人是品质败坏的,不妨亲身到当地,感到当地的人文风情。

  • 保持理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机制,让我们明白事件需要与自身或自身亲密的人相关。

古语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意识的中断这种“关联”,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让我们及时在自我参照效应中,及时抽身。

淅爸有话说:在育儿路上,同样需要预防自己或者孩子陷入自我参照效应中,家长常见的“翻旧账”,就是效应作用的结果,尊重孩子、尊重现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HvUG0BJleJMoPMj2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