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广佑寺,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60号,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寺院之一,也是东北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佛教传播中心。公元1161年,金世宗完颜雍在这里政变称帝,此后,广佑寺倍受历代朝廷恩典而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历史上多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朝拜,并留下吟颂她的诸多诗篇。1900年,这座千古名寺惨遭沙俄焚毁。
重建的广佑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山门前的青石牌坊宽34米,高16米,五门六柱,形体高大,雕刻精细,是中国石牌坊中的杰作。山门两侧各有一铜塑,左为车马出行,取材于两汉时期墓葬壁画的车马出行图,作品以辽东官员乘舆疾行的生动场面,形象地展示了古襄平独领东北一隅的汉魏之风。右为驾鹤升仙,取材于民间传说。
广佑寺白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组成。
塔基是塔的坚固基础,周长80米,设两层,下层台基高3米,上层台基高3.4米,外砌条石镶边,台面砌盖石板护坡。塔座上部为两层较矮的束腰须弥座,下层须弥座中每面设一个壶门形龛,龛内置一尊模制坐佛像。
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高12.6米,八角柱形。每面壁面中间出砖砌出一道横格,把塔身份为上下两个框。下框中间辟浮雕眉拱龛,龛内置一尊佛像。上框正中覆饰垂绶大宝盖,盖下嵌镶一枚铜镜,盖上按棱形布局嵌镶4枚铜镜;左右嵌置浮雕飞天。塔身转角为砖砌半圆形依柱,支撑顶部斗拱;斗拱三朵,转角各一朵,承托塔檐。
塔檐为八角十三级密封式,高26.1米。第一级檐南向斗拱间横陈木匾四方,木框匾上分别镌"流光碧汉"四个字;檐上置木椽,上覆瓦垄,下面悬挂小风铎36个(风铎即风铃),八面计288个。第二级至第十三级塔檐,由下至上,逐级上收。八角稍微外翘,飞椽远伸,下系大风铎104个,迎风清响。每两层檐间设假立壁,壁面嵌悬铜镜一枚,共96枚,辉映日月,闪闪发光。
塔刹为攒尖式。刹座高6.8米,收束在塔檐、瓦垄之上,由砖砌双层仰莲和其上覆钵状的宝瓶组成。宝瓶鎏金铜质,既有装饰之美,又起固定刹杆的作用。刹杆直出刹座,刹尖上戴刹杆帽。刹杆帽鎏金铜质,喇嘛塔形,好似风向仪,随风转动。
景区看点;圆通禅院为广佑寺附属殿宇,建于白塔北侧的人工土台之上。占地3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大殿为五开间歇山单檐式仿古建筑,通高17米。殿额牌匾"圆通禅院"为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圆通"乃观世音菩萨别号,故此殿专门用于供奉观音菩萨。
殿内中央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坐像,通高6.2米。坐像左、右前方为善财童子和龙女二立像,是为观音二近侍。殿内东、西两侧1.2米高的须弥座上,对称排列观音为教化众生而变化的32个人物形象,称"三十二应身"。
圆通禅院于2002年6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千手千眼观音落成大典",正式对游人开放。8月27日,香港佛教协会副会长永惺法师将其珍藏的两枚佛骨舍利赠予广佑寺,供奉于圆通禅院。此举为园通禅院增添了新的宗教内含和吸引力,使其日渐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的热点,也成为辽阳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辽阳白塔位于广佑寺西面,是全国六大古塔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所以俗称白塔。辽阳白塔高70.4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明代诗人张鏊到过辽东,他曾写诗赞曰:"宝塔雄西寺,黄金铸佛身。"辽阳白塔本为佛塔,但从建筑风格上却有道教的痕迹,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塔脚下有一眼清泉,叫塔泉,与白塔相伴相生。
辽阳白塔始建于辽金时期,是北方古塔中的佼佼者,塔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高71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据1922年发现的塔铭和"金史"后妃列传上记载,为金大定年间(1161~1173)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李氏所建。后虽经历代补修,仍保持原有风貌,为现在辽金时期砖塔中的精品之一。1963,1972和1982年对基座曾进行3次维修。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