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这四种家庭容易养出“好欺负”的孩子

2019-11-02     鹿妈亲子

昨天去看了《少年的你》,电影好压抑,好几个场景都安静的可怕。心里好难受。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没想到孩子的世界竟也如此恶毒与黑暗。

最心痛的是,被霸凌的孩子一声声求救的呐喊,却没有回响,无人诉说,没有人帮他们,他们只有自己扛着,忍着,离不开逃不了。那些被霸凌自杀的孩子,真的不是不够坚强,是深深的绝望。

我祈祷我的孩子千万不要遇到校园霸凌,万一被欺负,他会不会和我诉说,我能否给他足够的支持和保护。

出了电影院,小北那句:“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陈念还算幸运,遇到了愿意保护她的小北,遗憾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陈念的运气。

“我保护你”理应来自父母,而不是一个同样伤痕累累的同类。孩子被欺负,首先站出来的应该是家长。而在电影里,家长消失了:胡小蝶一直到跳楼家长也没出现;陈念的妈妈一直在电话那端说着令人绝望的话;小北13岁就被妈妈抛弃了。家长是出事后才消失的吗?并不是,他们已经习惯性的在消失在孩子的世界里了。

校园里的霸凌,原生家庭来买单

被霸凌者陈念,施暴者魏莱,流浪街头的小混混小北,都有一个共同点:来自糟糕的原生家庭。

  • 陈念:

陈念的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靠做徽商糊口,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卖三无面膜,欠了不少钱,经常被债主找上门。妈妈选择躲避,丢下女儿独自面对。

顶着高考压力的陈念连一个安静的复习地点都没有。为了防止债主发现家里有人,她在家不敢开窗帘,债主敲门的时候立刻关灯,缩在角落里。

这样的家,不是港湾,是惊涛骇浪。

而在陈念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后,实在扛不住,打电话给妈妈哭诉,电话那头妈妈不仅没有要为她出气,打抱不平,连最基本的安慰也没有。而是风轻云淡地说:你一个孩子,他们能对你怎么样。

只会叫孩子一味的忍耐,等考上大学,日子就好过了。甚至拼命地倒苦水:“我日子也不好过,有几个人敷面膜过敏了,天天来闹”。无助的陈念握着电话默默流泪。父母自己都一地鸡毛,哪里有精力保护孩子。不称职的母亲,让陈念过早地懂事,不指望妈妈为自己遮风挡雨,反倒是处处为妈妈操心:”我到北京上大学,你就在我们学校门口开个小店,我负责带同学天天来消费。“

当警察问她:“为什么不报警?”时,陈念绝望地回了一句:”有用吗?有谁会来帮我?“比起孩子在外面受到的伤害,来自最亲近的家人的冷漠、麻木却是更大的痛。

没有被爱照亮的孩子活在阴沟里。

  • 小北

同样活在阴沟里的另一个孩子是小北。该上学的年纪,在街头当混混。

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扔下他们母子跑了,为了养活自己,母亲想办法去依靠新的男人。一天,两人难得吃上肉包子,可吃着吃着,母亲开始打小北。因为他这个拖油瓶,男人离开了母亲。从此小北再也没见过妈妈了,被迫在街头当混混,自己保护自己。

  • 魏莱

魏莱家庭富裕,什么也不缺,唯独缺爱。这个家里只有冷冰冰的金钱和名利。爸爸对魏莱的要求非常高,女儿不优秀会让家里觉得没面子。因为高考复读,父亲已经一年没有和女儿说话了。

心理学家说,放任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最容易产生霸凌者。溺爱和控制都不是爱,很多暴力和伤害,或许都是源自伤害和缺爱。

电影演的是孩子之间的血雨腥风,暴力、懦弱的孩子背后是失职的家庭,最该去看这部电影的是家长。

孩子被霸陵后,很多家长会去学校讨说法,怪学校管教不利,没有及时阻止,或者找对方家长撕逼,却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往往不是一步到位。施暴的人很少一次就下狠手,而是一步步来的。首先他们很轻易就的就能发现谁是最容易下手的“软柿子”,然后开始试探性的小欺负一下,看看他的反应;如果对方很弱,且不懂得求助,表现出很怕施暴者,那欺凌者会很有成就感,从而加大施暴力度。如果对方其实内心强大,或者有后援,欺凌者一般能知难而退。

这就不难推导出,预防孩子被霸凌,有两个关键点:一,培养不好惹的孩子,避免被施暴者选中为猎物;二,侵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保护孩子,阻断霸凌。

生活中容易被欺负的孩子,往往内向、低自尊,安静、懂事,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甚至不知道可以反抗。

英国家庭教育和政策专家,马尔科姆·史密斯发现:“恃强凌弱者会分辨出不合群的孩,或者因为抑郁、心理健康疾病、体重异常等受到孤立的孩。

这种孩子怎么来的呢?父母驯化来的。

我向来相信,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如果从小,父母无法好好爱孩子,父母亲手打破了孩子自我保护的第一扇窗,以后谁都可以踩一脚。

这四种家庭容易养出好欺负的孩子

缺爱、缺少陪伴的家庭

“软柿子”的孩子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往往怯懦,心无定所,自我效能低。

马斯洛曾这样描述缺乏安全感的人:

感觉世界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丛林,大多数人是危险且自私的;感觉到被拒绝和被孤立,充满焦虑和敌意,常常感到悲观和不开心,有紧张和冲突的迹象;行为多为内在倾向,因为罪恶感感到烦恼;自尊上受到干扰,往往是神经质的;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持续不断地充满着对世界的渴望。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幼年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注。3岁以前,家长尽量满足和陪伴孩子,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任何时候,父母都应该是孩子坚实的后盾,支持和保护孩子。

强势、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过于强势的父母,经常打着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不尊重孩子,什么都要听父母的。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看起来懂事、乖巧,但是孩子身上的血性被压抑了,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缺乏反抗的能力。

太怂、忍字当头的父母

太强会压制孩子,太弱的父母也养出不有胆气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父母总是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处事哲学会潜移默化给孩子。

《少年的你》中,陈念被毒打、泼墨水、被拍裸照……妈妈却只是叫陈念忍着、熬着:“你再等等啊,等到大学毕业就熬出头了!这算妈欠你的。”妈妈教给孩子的是不要反抗,信奉用忍和躲来平息事端。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

用打骂来教育孩子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家长打孩子除了发泄情绪,对孩子起不到一点教育作用。打骂无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只会累积恨意,他们会认为父母在欺负自己。

更糟糕的是,经常被父母吼拳脚相加的孩子会将暴力行为合理化。从小他已经被打骂习惯了,那不是别人的错,我好像应该这样被对待。还有另一种可能,他会沿袭父母的方式,以后成为施暴者。

去年12月,网络上流传着一则视频,深圳一女孩连续几天被父母轮番暴打。孩子做着作业,被母亲掀到地上,掌掴、揪头发,用扫把,用脚踢……全程孩子不哭不躲,看着都心疼。这种场景上演了太多遍了,女孩已经丧失了反抗本能,如果女孩在学校被欺负了,她还会反抗吗?

《何以为家》里的小男主曾经说:“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生而不养,生而不爱,有什么资格当父母?孩子并不要求父母给多好的物质,不限量的爱、用心的陪伴、好好说话的稳定脾气就能让孩子幸福一生。

父母的爱是抵抗霸凌最好的疫苗

霸凌完全不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被霸凌的孩子,越欺负越怂,越怂越被欺负,最后这种心理阴影会跟随一辈子。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到霸凌的严重性。

与其等孩子被欺负了,再想如何保护他们,不如现在开始,就给他一个不好惹的体质,避免孩子成为霸凌的“天选之人”。

父母的爱还能软化孩子身上的刺(攻击性)。电影《哪吒》中,本该是灵珠转世的哪吒,却阴差阳错被魔丸附体,成了害人的大魔王,就像校园里的欺欺凌者。可是哪吒的父母却始终相信,再坏的孩子,只要得到爱的滋养,都能被教育好的。

太乙真人要杀死哪吒时,母亲以命相护;为民斩妖除魔,来化解人们对哪吒的怨恨;李靖以命换命,替儿子承受天劫咒。冒着生命危险陪孩子踢毽子,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等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式的教育,让一个魔童变成了一个守护村民的小英雄。

父母的爱是抵抗霸凌最好的疫苗。从小生活在温暖家庭的孩子都打过疫苗,有抗体,而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不幸成为欺凌的易感染人群。

我是鹿妈,家有熊孩子一枚。久妈不成魔便成医,分享育儿路上的坑和科学育儿知识。欢迎关注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s96gm4BMH2_cNUgUybt.html